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⑵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7 02:3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丰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谜,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张廷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一般指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
B.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民族部落集团的蔑称,在文中与“华”相对,可指各少数民族。
C.道在唐代原属于监察区名称,后成为地方行政单位,一般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D.工部是古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财政赋税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廷珪把握时机,恳切进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着玄宗问政之机,联系古今向皇帝阐述了为君治国之道。
B.张廷珪知礼识体,令人佩服。在黄门侍郎任上,监察御史蒋挺触犯法律,下诏在朝廷上行杖刑,他认为处罚方式不妥,得到士大夫的一致称赞。
C.张廷珪不惧权贵,体恤百姓。景龙年间,宗楚客等权贵的封户多在河南、河北,他们不恤民情,压榨百姓,廷珪据理力争,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张廷珪仕宦多朝,历任多职。他在武则天、中宗、玄宗朝任过官职,仕途顺利;先后任过白水尉、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2)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4.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6.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7.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1.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1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5.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6.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7.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小题2】对文中实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以闻大王 闻:听说。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士兵。
D.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小题3】对文中虚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之:助词,无实义。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而:连词,表修饰。
C.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以:连词,表承接。
D.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为: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小题4】从原文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注虓①(xiāo):怒吼。赙②: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之    奇:认为┅┅奇异
B.籍每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    坐:犯罪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B.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C.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D.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官吏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迁”,官职变动。“左迁”是贬官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即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就遣散。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心悦诚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2)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