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4.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6.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7.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1.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1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5.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6.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7.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小题2】对文中实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以闻大王 闻:听说。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士兵。
D.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小题3】对文中虚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之:助词,无实义。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而:连词,表修饰。
C.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以:连词,表承接。
D.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为: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小题4】从原文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7:0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高崧字茂琰,广陵人也。父悝,封建昌伯。崧少好学,善史书。总角时,司空何充称其明惠。充为扬州,引崧为主簿,益相钦重。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父去职。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遂停丧五年不莽,表疏数十上。帝哀之,乃下诏曰:“悝备位大臣,违宪被黜,事已久判。其子崧求直无已。今特听传侯爵。”由是见称。简文帝辅政,引为抚军司马。时桓温擅威,率众北伐,军次武昌,简文患之。崧曰:“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反旆。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若有异计,请先衅鼓。”便于坐为简文书草曰:“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运转之艰,古人之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须所以深用惟疑,在乎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噂沓,想足下亦少闻之。荀患失之,无所不至。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如其不然者,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国,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在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温得书,还镇。崧累迁待中。是时谢万为豫州都督,疲于亲宾相送,方卧在室。崧径造之,谓曰:“卿今疆理西藩,何以为政?”万粗陈其意。崧便为叙刑政之要教百言。万遂起坐,呼崧小字曰:“阿酃!故有才具邪!”哀帝雅好服食,崧谏以为“非万乘所宜。陛下此事,实日月之一食也”。后以公事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高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B.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C.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D.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绾在头上,后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艰,旧时指父亲的丧事。母亲的丧事用“忧”。遭遇父母丧事称“丁艰(忧)”。
C.衅鼓,上古时候的一种祭礼,在战争时,杀人或杀牲用血涂抹在鼓的表面。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指代天子、帝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崧孝顺执着,声名显扬。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上表疏几十份,为父申冤,皇帝也被他感动了,并下诏恢复了他父亲的爵位。
B.高松忠心为国,敢于谏言。面对桓温擅权,他提出先礼后兵的策略;皇上喜欢服食丹药,他向皇上直言,这不是皇上应该做的。
C.高崧卓有才华,才思敏捷。为应对桓温擅权,他为简文帝草拟文书,当场立就;谢万为处理政务头痛时,他主动进言,口若悬河。
D.高崧富有韬略,长于辞令。给恒温写信,晓以利害,恩威并重,迫使他最终归还抢占的城镇;与谢万讨论政事,谢万对他叹服不已。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
(2)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褚遂良,散骑常侍亮之子也。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贞观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十八年,拜黄门侍郎,参综朝政。……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其年,加银青光禄大夫。二十一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寻丁父忧解。明年,起复旧职,俄拜中书令。
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仍命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
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及遂良以筹其事。……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选自《旧唐书·褚遂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B.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C.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D.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瘦长,起源于周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B.“侍书”,古代官职名。是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宋明时为翰林院属官。
C.“便宜”,既指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也指因利乘便,见机行事。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褚遂良精通书法。擅长隶书,欧阳询十分看重他;唐太宗认为虞世南死后,除了褚遂良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
B.褚遂良忠于职守。兼知起居事期间,在和太宗的一次对话中表示要忠于职责,即使君主有不好的言行也会如实记载。
C.褚遂良深得太宗信任。太宗病危时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内室托付后事,并告诉太子只要有这两个人在,国事就不用担心了。
D.褚遂良敢于劝谏。当唐高宗召集重臣商量要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时,遂良据理力争,不同意废弃皇后王氏,但高宗没有听取他的劝谏,仍立武昭仪为皇后。此后遂良仕途不顺,官职被一贬再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2)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源字昆绳,世为直隶宛平人。父某,明锦衣卫指挥。明亡,流转江、淮,寓高邮。源少从其父,喜任侠言兵。少长,从宁都魏叔子学古文。性豪迈不可羁束,于并世人视之蔑如也,虽古人亦然。所心慕独汉诸葛武侯、明王文成。于文章,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笑曰:“是尚需学而能乎?”因就有司求试,举京兆第四人。曰:“吾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源以贫无资不能不托迹诸公间,而常以自鄙,未肯降辞色。或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中有所忌讳,诸公用此阳休貌之而阴摈焉。源虽好气,与世参商,然内行笃修,其兄死,旬岁中貌若非人。以余所见,居兄弟之丧,颜色称其情者,独源与山阳刘永祯两人而已。其于人果有善,未尝不降心。晚年与蠡县李塨游,大悦之。遂与师事博野颜习斋学《礼》,终日正衣冠,对仆隶必肃恭。然自负经世之略益坚,每曰:“吾所学乃今始可见之行事,非虚言也。”

始源慨不快意,五十后葬其亲,遂弃妻子,为汗漫之游。至名山广壑,辄淹留逾时,忽复他往,见人不自道姓名。逾六十复归,往来金陵、淮、扬间。客死山阳,惟兄之甥蒋街视含殓。卒之夕,神也傲然,无一语及家事。其古文既刻者世多有。所著《易传》十卷,《平书》二卷,《兵论》二卷,及未刻古文藏于家。

(节选自 方苞《四君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B.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C.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D.自谓左丘明/太史公/韩退之外/无肯北面者/年四十馀/以家贫父老/始游京师/佣笔墨/贵人富家多病其不习时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B.诸葛武侯即诸葛亮,字卧龙,号孔明,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C.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清代继续沿用西安府名。
D.含殓是古代丧礼,纳珠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后放入棺中,诸事妥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源从小跟着父亲,性格放荡不羁,不仅看不起当代的人,就是古人,也只有少数几个能被他仰慕。
B.王源的哥哥去世了,他整整悲伤了十多天,作者认为像他这样为哥哥悲痛的除了他就只有刘永祯了。
C.王源与蠡县的李塨一起拜博野县的颜习斋为师,并学以致用,常常说自己所学的是当世的实用之学。
D.王源最后客死他乡,死前十多年抛弃妻儿,在外游览名山大川。死的时候神情高傲,没有提及家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中有所忌讳,诸公用此阳体貌之而阴摈焉。
(2)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魏公子列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纮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日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日:“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困,授于靖留曰:“自古有国有家者,成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位,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明君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时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吴志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B.策身临行陈/纮谏日/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C.策身临行/陈纮谏日/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D.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最常见的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张纮字子纲,“纮”和“纲”意义相同,指提网的总绳。
B.茂才原指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讳而称为“茂才”。文中指入府州县学的生员。
C.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因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
D.笺,是个多义词,故有“笺注”“笺记”“投笺”“笺书”等说,文中指“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纮善于洞悉时事,择善而侍。他勤学有才,但是面对可以入仕的机会,却多次拒绝,而后才委身投靠孙策。
B.张纮主张准确定位,各司其责。他劝谏孙策、孙权,希望他们珍惜圣体,不要逞战场之勇,而应重运筹帷幄。
C.张纮尊重传统道义,适时进谏。出使魏期间,恰逢孙策去世,曹操欲发兵攻打东吴,他以道义规劝就阻止了曹操出兵。
D.张纮对吴忠心可鉴,死而后已。他临终前进谏吴王,希望其能抑情损欲,求贤若渴,成就伟业,孙权感激涕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2)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敏:秀美聪慧B.擿辨:剔抉辨明
C.铨综:选拔罗致人才D.质信:质疑诚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反叛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昔 张 说 被 窜 匿 陈 氏 以 免 今 若 诏 书 下 谁 敢 庇 公 愿 公 乘 扁 舟 遁 去 事 宁 乃 出 不 亦 美 乎 陟 慨 然 曰命 当 尔 其 敢 逃 刑 因 谢 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