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陆腾字显圣,代人也。腾少慷慨有大节,解巾员外散骑侍郎、司徒府中兵参军。东魏兴和初,征拜征西将军,领阳城郡守。大统九年,大军东讨,以腾所据冲要,遂先攻之。时兵威甚盛,长史麻休劝腾降,不许,拒守经月余,城陷被执。太祖释而礼之,问其东间消息,腾盛陈东州人物,又叙述时事,辞理抑扬。太祖笑曰:“卿真不背本也。”即拜帐内大都督。未几,除太子庶子,迁武卫将军。既为太祖所知,愿立功效,不求内职,太祖嘉之。十三年,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魏恭帝三年,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转江州刺史,爵上庸县公,邑二千户。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诸贼果弃其兵仗,或携妻子临城观乐。腾知其无备,密令众军俱上,诸贼惶惧,不知所为。遂纵兵讨击,尽破之,斩首一万级,俘获五千人。保定元年,迁隆州总管,领刺史。二年,资州盘石民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军不能制。腾率军讨击,尽破斩之。而蛮、獠兵及所在蜂起,山路险阻,难得掩袭。腾遂量山川形势,随便开道。蛮獠畏威,承风请服。所开之路,多得古铭,并是诸葛亮、桓温旧道。是年,铁山獠抄断内江路,使驿不通。腾乃进军讨之。欲至铁山,乃伪还师。贼不以为虞,遂不守备。腾出其不意击之,应时奔溃。一日下其三城,斩其魁帅,俘获三千人,招纳降附者三万户。帝以腾母在齐,未令东讨。适有其亲属自东还朝者,晋公护奏令伪告腾云:“齐为无道,已诛公家,母兄并从涂炭。”盖欲发其怒也。腾乃发哀泣血,志在复仇。四年,齐公宪与晋公护东征,请腾为副。赵公招时在蜀,复留之。晋公护与招书曰 :“今朝廷令齐公扫荡河、洛,欲与此人同行。汝彼无事,且宜借吾也。”于是命腾驰传入朝,副宪东讨。五年,拜司宪中大夫。建德二年,征拜大司空,寻出为泾州总管。宣政元年冬,薨于京师。赠本官加并、汾等五州刺史,重赠大后丞。谥曰定。
(节选自《周书·陆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B.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C.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D.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巾,古人常戴的一种头巾;解巾即除去头巾,指出任官职,与“解褐”意思相近。
B.庶子,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官职,周代主要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
C.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时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D.薨,古代用以称王侯贵族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死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腾慷慨有节,知恩图报。面对军威强盛的敌军,陆腾坚决不投降,坚守城池直到城陷被擒;后受太祖知遇,表示愿意立功效命。
B.陆腾颇有威名,功勋卓著。资州盘石百姓造反,据险固守,陆腾率军将其一举歼灭;陆腾根据山势开路,反叛蛮獠迫于威势,接受降服。
C.陆腾善用兵法,临机制变。魏恭帝二年,面对铁山獠人阻断通道、音信隔绝的境况,陆腾带军征伐,佯装撤军,后伺机猛攻,连下数城,俘获招降甚众。
D.陆腾能征善战,为帝所重。陆腾素有智谋,多次打败獠人,深受皇帝重视;在东征时,皇帝因为其母在齐,就没有让他参与东征计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腾遂量山川形势,随便开道。蛮獠畏威,承风请服。
⑵适有其亲属自东还朝者,晋公护奏令伪告腾云:“齐为无道,已诛公家,母兄并从涂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3 06:0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闳字夏甫,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白夫人,乃密呼见。既而辞去,贺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礼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徵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贼相约语不入其闾,卿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年五十七,卒于土室。
二弟忠、弘,节操皆亚于闳。忠字正甫,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忠子秘,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于陈,诏秘等门闾号曰“七贤”。
论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袁公窦氏之闲,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节选自《后汉书·袁闳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B.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C.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D.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
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
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闳去拜谒担任彭城相的父亲,其父派车相送,袁闳不肯乘坐,并反对郡中那些无知者,由此可知袁闳是一个砥砺德操品行、苦心修为的君子。
B.黄巾军因为忌惮袁闳家门富盛,所以相互约定不进入袁闳家所在的村子骚扰,同乡人就来袁闳家避难,得以保全性命。
C.传主为袁闳,文章重点记载了袁闳的省亲、守孝、潜身等事,却在文末提及袁忠、袁弘、袁秘,意在凸显子孙之盛深受其先人仁心褔祚的观点。
D.“论曰”类似“乱曰”“赞曰”“太史公曰”“异史氏曰”,一般置于传记文章的结尾,大都为议论性文字,对前文所记之人事展开议论,一般用韵文写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2)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金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寻以去。隆庆四年,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理河道,塞决口。明年,工竣,坐驱运船入新溜漂没多,为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明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是时,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淮、扬、高邮、宝应间皆为巨浸。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忧。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则居其八,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居正,家属尽幽系。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旦暮必殁,乞降特思宵释。”御史李植动季党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明年,黄水暴涨,冲入夏镇坏田庐,居民多溺死。季驯复筑塞之。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三疏乞休,不允。二十年,泗州大水,城中水三尺,患及祖陵。季驯谓祖陵王气不宜轻泄,议不合。都给事中杨其休请允季去。归三年卒。
(节选自《明史·潘季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B.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C.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D.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指父母之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称为“丁忧”,也称“丁艰”
B.给事中,官职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纠弹官吏。
C.乞休,指自辞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乞身”“乞骸骨”等。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D.殁,是死的委婉说法之一。古人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称,如天子死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季驯心系百姓,为政造福一方。他任广东巡按时,推行均平里甲法,给当地百姓带来便利:他还上奏请求告诫后来的人也遵守此法,得到允许。
B.潘季驯成功治河,却遭弹劾罢免。黄河邳州和睢宁决堤,他负责治理河道,堵塞决口;工程完成后,因驱使漕运船只进入新河沉没过多而被弹劾罢免。
C.潘季驯知恩图报,敢于仗义相助。他能复出,是因为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死后,家属全部被幽禁,他请求免去张居正年迈母亲的死罪。
D.潘季驯独抒己见,最终被迫去职。泗发大水,城中积水达三尺高,威胁到祖陵的安全:他认为祖陵的王气不宜轻泄,因见不统一,最终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侃,字士行,早孤贫,为县吏。鄱阳范逵称美之,庐江太守张夔察为孝廉。刘弘为荆州刺史,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向襄阳计贼张昌,以军功封东乡侯。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宁,侃备威仅。迎母官舍,乡里荣之。敏遣其弟恢来寇式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后以母忧去职,服阙,参东海王越军事,迁武昌大宁。帝使侃击杜弢,令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受侃节度,击贼,破之。王敦表拜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楚郢士女莫不相庆。侃勤于吏职,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既苏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为贼所害。平南将军温峤要侃同赴朝廷,推为盟主。于是戎服登舟,星言兼迈。瞻丧至不临,与温峤、庾亮等俱会石头。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乃从长史殷羡言,与峻战陈陵东,贼众大溃。侃寻以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命张夔子隐为参军,范逵子珧为湘东太守,辟刘弘曾孙安为掾属,凡微时所荷,一餐咸报。平襄阳,拜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上表固让。咸和七年六月疾笃,又上表逊位。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侃遣令葬国南二十里,故吏刊石立碑画像于武昌西。成帝策谥曰“桓”,祠以太牢。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B.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C.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D.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朝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三年丧满,称之为服阕。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与持节相同。
D.国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侃为人敦厚,受人恩惠必报。当年他出身寒微,范逵、张夔、刘弘等对他有知遇之恩;封长沙郡公后,他提拔重用恩人的子孙以为回报。
B.陶侃公允无私,受到吏民爱戴。凡有缴获,他全部分赏士卒;为平叛,连儿子的丧仪都没有参加;升任武昌太守时,当地百姓欢庆,旧部为他立碑画像。
C.陶侃勤于吏职,为官政绩显著。任荆州刺史时,公府内外事务千头万绪,他都处理得从无遗漏;他管辖的南陵到白帝一带,民风淳朴,路不拾遗。
D.陶侃忠勇为国,多次平定叛乱。他先后平定张昌、陈敏、杜弢、苏峻之乱,为稳定国家政权立下战功;成帝赐他益号“桓”,准以太牢礼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
(2)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扁鹊者,勃海郡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问中庶子曰:“太子何病?”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出见扁鹊于中阙,曰:“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言未卒,悲不能自止。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过齐,齐桓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遂死。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黄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B.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C.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D.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B.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则为子时,相当于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C.填沟壑,婉辞,古代对死的自谦说法。如《战国策》有“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之句。
D.侯,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得遇奇人,领悟中医精髓。他恭敬地对待客人长桑君,获得秘藏医方,精通医术,到处行医治病。
B.扁鹊巧加施治,太子起死回生。扁鹊听说虢国太子去世,就去了解死因,并积极采用方法救活了太子。
C.扁鹊看出病症,桓侯讳疾忌医。扁鹊发现齐桓侯身患疾病,就及时忠告,但是桓侯一再推托,耽误救治而亡
D.扁鹊随俗为变,名声传扬天下。他游医四方,不为王侯贵族看病,只为黎民苍生着想,后世谈论脉法,都遵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2)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也。少为张万进亲吏,万进入梁,为泰宁军节度使,以处让为牙将。万进叛梁附晋,梁遣刘鄩讨之。万进遣处让求救于晋,晋王方与梁相拒,未能出兵,处让乃于军门截耳而诉曰:“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苟不出兵,愿请死!”晋王壮之,曰:“义士也!”为之发兵。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庄宗即位,为客省使,常使四方,多称旨。天成中,迁引进使,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反,高祖命杨光远为招讨使,以处让参其军事。已而副招讨使张从宾叛于河阳,处让分兵击破从宾。还,与光远攻邺,逾年不能下。其后延光有降意而迟疑,处让入城,譬以祸福,延光乃出降。

唐制,枢密使常以宦者为之,自梁用敬翔、李振,至庄宗始用武臣,而权重将相,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处让与诸宦者心不平之。光远之讨延光也,以晋重兵在己掌握,举动多骄恣,其所求请,高祖颇裁抑之。处让为光远言:“此非上意,皆维翰、崧等嫉公耳!”光远大怒。及兵罢,光远见高祖,诉以维翰等沮己,高祖不得已,罢维瀚等,以处让为枢密使,处让在职,凡所陈述,多不称旨。处让丁母忧,高祖遂不复拜枢密使,以其印付中书而废其职。处让居丧期年,起复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以疾卒,年六十三,累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B.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C.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D.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冠礼时取字,古人出于礼貌,只能用于称呼尊辈。
B.节度使,官职名,一般认为唐代开始设立,是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
C.四方,原本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古人常以此来指代天下各处或四方诸侯之国。
D.赠,文中指追赠,给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的追封,追封的官职是荣誉性质的虚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处让忠于其主,受到晋王赏识。张万进派刘处让向晋求救,刘处让在军门前割下耳朵陈诉,不顾生死,晋王为他的忠义所触动,于是发兵。
B.刘处让仕晋之后,颇有功绩。张从宾反叛,被刘处让分兵击败。刘处让发现范延光对投降迟疑不决,于是进城,说以利害,范延光终于投降。
C.刘处让气量不足,工于心计。他对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的事情心有不平,于是把二人妒忌杨光远的事告知杨光远,于是二人被免去职位。
D.刘处让多朝为官,仕途顺利。后唐庄宗即位后,刘处让任客省使,后升任引进使,左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时又担任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
(2)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