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幼孜,名善,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七年从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听。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荣、幼孜对曰:“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幼孜等顿首称谢。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寻乞归省母。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此君子所耻也。”
(节选自《明史》)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B.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C.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D.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臣子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
B.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邢和工六部。刑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C.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称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一直流传至帝制终结。
D.文渊阁始建于明代。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宫中文渊阁开馆编纂的。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幼孜文才出众。北征路遇清水源泉水涌出,他写的铭和杨荣写的诗,都得到皇上最高级别的慰劳。
B.金幼孜敢于直谏。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时,众人畏惧不敢回答,只有他据实进言不宜深入。
C.金幼孜深受器重。仁宗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犯时,须会同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一起办理。
D.金幼孜谦恭淡泊。金幼孜虽然很受皇上宠信,但他却更加谦虚,病重时拒绝家人为他请求身后之恩。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
⑵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3 05:1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①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2)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之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饥八九     求霖三十年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小题5】从文章中找出并概括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草,指受人大恩,死后也要报答。“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B.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这里指李密为祖母守丧期已经结束。
C.洗马,即“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官职。
D.从事,指任职。与《<张中丞传>后序》“愈尝从事於汴、徐二府”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身世坎坷。在他年幼时,父亡母改嫁,他感念双亲,思念至深,忧思成疾,只有祖母抚养他。
B.李密好学聪敏。他经常学习得忘记了疲劳,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孔子的著名弟子子游和子夏。
C.李密思考问题深入。他认为齐桓公与安乐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正确任用人而成功,错误任用人而亡国。
D.李密为人耿直。他为官清廉且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他在皇上面前写诗表达自己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兴世,字文德,竟陵人也。本单名世,太宗益为兴世。少时家贫,南郡宗珍之为竟陵郡,兴世依之为客。竟陵旧置军府,以补参军督护,不就。白衣随王玄谟伐蛮,每战,辄有禽获,玄谟旧部诸将不及也,甚奇之。兴世还都,白太祖,称其胆力。
太宗即位,四方反叛。进兴世号龙骧将军,领水军,距南贼于赭圻。筑二城于湖口,伪龙骧将军陈庆领舸于前为游军。兴世率龙骧将军佼长生、董凯之攻克二城,因击庆,庆战大败,投水死者数千人。时台军据赭圻,南贼屯鹊尾,相持久不决。兴世建议曰:“贼据上流,兵强地胜。我今虽相持有余,而制敌不足。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制贼之奇,莫过于此。”沈攸之、吴喜并赞其计。兴世夕住景江浦宿,贼亦不进。夜潜遣黄道标领七十舸,径据钱溪,营立城柴。明旦,兴世与军齐集。停一宿,刘胡自领水步二十六军平旦来攻。将士欲迎击之,兴世禁曰:“贼来尚远,而气骤盛矣,夫骤既力尽,盛亦易衰,此曹刿之所以破齐也。”令将士不得妄动,治城如故。俄而贼来转近,舫入洄洑,兴世乃命寿寂之、任农夫率壮士数百击之,众军相继进,胡于是败走。斩级数百,投水者甚众,胡收军而下。是月朔,赭圻军士伐木为栅,于青山遇一童子曰:“贼下旬当平,无为自苦。” 忽不见。至是果败。
废帝元徽三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五年,以疾病,徙光禄大夫,常侍如故。顺帝升明二年,卒,时年五十九。追赠本官。
父仲子,由兴世致位给事中。兴世欲将往襄阳,爱恋乡里,不肯去。尝谓兴世:“我虽田舍老公,乐闻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时吹之。”兴世素恭谨畏法宪,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舍老公所吹。”
(节选自《南史》卷二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
B.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
C.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
D.今若以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自固/随宜断截/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沮/中流一梗/粮运自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B.朔,指的是农历每月月末。农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C.废帝,是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指的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皇帝,文中指的是南朝宋后废帝刘昱。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给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以褒奖死者对国家的贡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兴世没有高贵的出身,但一入行伍,就显示了不同一般的军事才华,屡立战功,受到王玄谟的赏识。在张兴世回到都城禀告太祖的时候,王玄谟趁机向太祖称赞其胆力。
B.张兴世善于审时度势,在敌我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明辨彼此情势,采取占据上游、伺机而动的办法,以期克敌制胜。
C.张兴世虽战功卓著,但为人恭谨,敬畏朝廷的典章制度。在其父索要军队鼓角一事上,拒绝了父亲的请求。
D.作为正史,选文中也存在一些糟粕,需要读者扬弃。如钱溪一战前,张兴世的士兵在青山上砍木做栅栏时所遇童子预言一事,就显得扑朔迷离,含有宿命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衣随王玄谟伐蛮,每战,辄有禽获,玄谟旧部诸将不及也,甚奇之。
(2)贼来尚远,而气骤盛矣,夫骤既力尽,盛亦易衰,此曹刿之所以破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B.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C.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D.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澄作战勇敢剽悍。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开始时是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终被封为陇国公,加封王爵。
B.李澄很有计策谋略。兴元元年,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作准备。
C.李澄忠于朝廷。他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心意;他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
D.李澄做事很有个性。他在进封王爵后,每次呈上表章,必定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当时的士大夫都看不惯,讥笑他粗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2)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