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刺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五都有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不迎合皇上心理,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1 02:1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部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知泽州刺史、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小题7】【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熙宁中,鄜延路城啰兀,河东发民四万负饷,宣抚使韩绛檄使佐役,后帅吕公弼将从之。安礼争曰:“民兵不习武事,今驱之深入,此不为寇所乘,则冻饿而死尔,宜亟罢遣。”公弼用其言,民得归,而他路遇敌者,全军皆覆。公弼执安礼手言曰:“四万之众,岂偶然哉。果有阴德,相与共之。”

初,绛专爵赏,既上最,多失实,公弼以状闻。诏即河东议功,公弼将受之。安礼曰:“宣抚使以宰相节制诸道,且许便宜,封授一有不韪,人犹得非之。公藩臣,乃欲隃进功状于非其任邪?”公弼遽辞。遂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进知制诰。彗星见,诏求直言。安礼上疏曰:“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陛下有仁民爱物之心,而泽不下究,意者左右大臣不均不直,谓忠者为不忠,不贤者为贤,乘权射利者,用力殚于沟瘠,取利究于园夫,足以干阴阳而召星变。愿察亲近之行,杜邪枉之门。至于祈禳小数,贬损旧章,恐非所以应天者。”帝览数嘉叹,谕之曰:“王珪欲使卿条具,朕尝谓不应沮格人言,以自壅障。今以一指蔽目,虽泰、华在前,弗之见,近习蔽其君,何以异此,卿当益自信。”

安礼伟风仪,论议明辨,常以经纶自任,而阔略细谨,以故数诒口语云。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礼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B.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C.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D.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熙宁:北宋时宋神宗的一个年号。“永和九年”中的“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岁在癸丑”“壬戌之秋”中的“癸丑”“壬戌”也都是年号。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也泛指官吏。
C.御史狱:即御史台狱,监狱名。宋御史台置监狱,拘押诏狱案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作为诏狱人犯,最后即死于御史台狱。
D.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台阶下的侍者。臣子面君时,不能直呼,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面君时对帝王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遇事颇有见地。熙宁年间,鄜延路修筑口罗兀城,河东路派四万民工运粮饷,宣抚使韩绛要求让这些人去助战,将领吕公弼听从了王安礼的话,保全了四万民工的性命。
B.王安礼反对越级言事。起初,韩绛想垄断封赏,上报大多失实。吕公弼向皇上奏报并准备接受皇上诏令在河东路讨论立功行赏之事,王安礼认为超出职权范围,吕公弼听后遂推却了这桩事。
C.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直言进谏,神宗遂赦免了苏轼。
D.王安礼敢于直言进谏。天上彗星出现,皇上下诏大家直言政事之得失,皇上看完王安礼的奏疏后连连赞叹,检省自己一叶障目,要求王安礼今后应当主动地多多进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兵不习武事,今驱之深入,此不为寇所乘,则冻饿而死尔,宜亟罢遣。
(2)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侯峤,字峻极,其先幽州人。高祖秀,为济州钜野镇游奕使,因家焉。父浦,梁开平中,以明经至棣州录事参军。峤幼好学,弱冠,以辞赋称,周相李谷延置门下。又依西京留守向拱,摄伊阳令;拱移安州,又令摄录事参军。

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迁右赞善大夫。从征太原,督刍粮于河朔。迁殿中丞、通判邠州。岁满,拜监察御史、通判兴元府,进秩殿中。

熙二年代还,对便殿。太宗语有司曰:“此人朕自知其才行,勿须奏拟。”即日改左补阙、直史馆,赐绯鱼。会王师护边,乘传督河间餫道,就命知莫州。逾月,徙洪州,改起居郎。真宗在襄邸,太宗择朝士谨厚者为官属,即召入为翊善,赐金紫,加直昭文馆。真宗尹京府,命兼推官,加司封员外郎。东宫建,复兼中舍,迁工部郎中。及嗣位,拜给事中、知审刑院。数月,擢枢密院副使。

咸平二年,始建讲读之职,命峤为翰林侍读学士。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使还,采病民二十余事上之,亟诏厘革。

峤善鼓琴,好读庄、老书,淳厚谨慎,居官无过失。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素好道,留意养生,少疾。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其夕卒,年七十二。诏赠兵部尚书,赠赐外,增赐白金三百两给葬。录其子大理寺丞晟为太子中含,孙恭为奉礼郎,侄孙蔚赐同学究出身。卒后数月,毕士安为相,抚坐叹日:“使夏侯君在,吾岂先据此位!”有集十五卷。

(选自《宋史·夏侯峤传》,有改动)

注①餫:运粮赠送。②期(fèng)赐:因助办丧事而赐子财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B.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C.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D.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明经,即明习经学。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确定等第而得官,是古代选拔官员的科目。
B.解褐,与“释褐”同义,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指粗布短衣,是古时贫穷或地位卑贱的人的穿着。
C.起居郎,古代官职。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事情大小,还是善行劣迹,都要统统记录,以供皇上本人查阅。
D.学士,先指在校的读书人,后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文中与“孟学士之词宗”的“学士”都是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夏侯峤才能优异,颇受太宗认可。他曾跟随宋太宗出征太原,负责督办粮草,后又得宋太宗赏识,未经上奏拟议,就改任官职。
B.夏侯峤体察民情,解决百姓难题。在江浙发生饥荒时,他去视察,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回来后将采集的民事上报,得到采纳。
C.夏侯峤恩遇优渥,得到众多赏赐。在他突发疾病去世后,宋真宗不仅追赠封号,还赐予很多财物,甚至连他的亲人也得到恩赐。
D.夏侯峤为官谨慎赢得同行敬重。夏侯峤喜好老庄,热衷道法,因此他为政期间没有任何过错。死后,他的同行慨叹,自愧不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2)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入见,邈慨然复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间道走蜡书上闻 间:通“问”
B.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第:但
C.诏趣入见     趣:急促
D.邈巷战不克   克:战胜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B.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C.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D.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官职升迁调动的专用词汇之一,在文中表示“提拨、升职”。
B.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文中表示“辞官还乡”,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正常退休”。
C.起,古代一般指被辞退的官职重新得到任用,但在本文第二段中的意思是“站起、站立”。
D.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一边和谈,一边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欲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断发纹身,装扮成金人一样,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洞,字仲通。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荦(注)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谥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议。
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
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八》,有删改)
(注)卓荦(luò):卓越出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
B.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
C.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
D.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且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称字有尊重的意味,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B.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
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
B.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时,他义正词严。
C.张洞对答策问符合皇上心意,英宗想要重用他,但遭大臣忌恨,只好让他出朝到地方任职:任职期间,张洞做出了诸如免除拖欠赋税等符合百姓利益的事情。
D.宋英宗即位后居丧哀痛,多日不朝,在张洞及大臣劝谏下才上朝理政;宗说骄横无道,犯事定罪,张洞揣摩英宗的心意,建议从轻处罚,英宗夸他识大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
(2)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