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府,拜郎中。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迁怀令。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永建元年,代陈禅为司隶校尉。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三府劾奏诩盛夏多拘系无辜,为吏人患。诩上书自讼曰:“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人之衔辔。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臣将从史鱼死,即以尸谏耳。”顺帝省其章,乃为免司空陶敦。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B.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C.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D.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三府,三公府简称。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诩孝敬长辈。他早年丧父,担负起奉养祖母的责任。国相认为他非凡出众,打算任用他为府吏,他却因祖母年老需亲自奉养而婉拒。
B.虞诩治理有方。他任朝歌长时,设计平息贼乱,众称神明。他担任武都太守时,抚恤百姓,仅用两三年就让武都人口增加,物丰价低。
C.虞诩刚正不屈。他任司隶校尉时不畏权贵,弹劾多人,百官为之惧怕,都说他过于严厉刻薄;他也因此遭到弹劾,但并不屈服。
D.虞诩自省悔过。他面对三府对自己的弹劾能够主动检举自己,而对平息朝歌叛乱时可能错杀无辜之事,他耿耿于怀,临死都不能释然。
【小题7】【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
(2)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三府劾奏诩盛夏多拘系无辜,为吏人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2 06:0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任司空牟融府期间,第五伦代融,乐恢为避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暗示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 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日:“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席,常用做聘用贤士的礼品。
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B.环堵之中  堵:院子。
C.月致羊酒  致:送给。
D.延问得失  延:延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朝以京兆尹 (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鸿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还有“乞骸骨”“解褐”“释服”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
B.樊英针锋相对,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C.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说他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方略。
D.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从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B.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C.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D.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更始,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死,士曰不禄,庶人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C.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2)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卒,士兵的旧称,属政府正规编制的部队。士兵需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有虎劲。
C.郡,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
D.仲尼,即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性善论”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出身显贵,为司农郑众的曾孙,曾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但他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他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于是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郑太只得弃官而走。
C.郑太为官有担当,遇事也能随机应变。群臣对董卓很是畏惧,不敢忤逆,而郑太却敢直言。当董卓因此而生气时,郑太马上编了一套诡辩之词,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平息董卓的怒气。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

同类题5

诫兄子严、敦书

马 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简注)
①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②施衿结缡:古礼,女嫁,母亲为之施衿结缡并致训词。衿,佩戴。缡,佩巾。③择言:败坏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通“殬”,败坏、不合法度。
(阅读指要)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使马援担忧。马援虽在率兵进军交趾的征程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信。信中,马援指出他们喜好讥议、通轻侠客的弱点,又将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人的事例作比较:龙伯高谦逊平易,清廉公正,任山都长,后被光武帝刘秀提升为零陵郡太守;杜季良官越骑司马,后补人告“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刘秀免职。马援告诫侄子务必忠厚谨慎,切勿轻薄浮躁。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包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待。

(阅读训练)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和____________被称为“前四史”。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________) (2)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________)
(3)为天下轻薄子(______) (4)郡将下车切齿(________)
【小题3】与“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中“通”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乐毅之徒其意B.吾闻曹皇生非长者,弗与
C.遇泥泞,道不D.家中诸母皆
【小题4】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援的两个侄子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并爱与侠士交往,因此马援写信劝诫他们。
B.在马援看来,喜欢议论别人长短及胡乱评论国家大事,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C.在马援看来,“豪侠好义”、“清浊无所失”是杜季良最大的优点。
D.马援认为,像杜季良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的。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小题6】文中“刻鹄不成尚类鹜”的“鹜”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