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以书韩王干:触犯
B.大王斩臣以国徇:示众
C.以其言售:实现
D.乌足哉愍:怜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宽则宠名誉人儿成,则可待乎
B.悲廉直不容邪枉之臣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C.今王不用,又留归之入徐趋,至而自谢
D.君子礼动,以义止愿十五城请易璧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B.作为韩王的使者,韩非游说秦王,竟“上书”称凭着秦国的条件,只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能称霸天下。
C.扬雄认为,游说人主当“忧”在不遵循道义,如果过分地看重说辞要符合人主的心意,就会不择手段。
D.战国时游说之士的“宗国”观念不强,以韩非为代表,他们游说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主张和价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②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③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3 02:1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B.“服阕”,指守丧期满后除服(不再穿丧服)。
C.“迁”,在古代有调动官职之意,多指升职,“左迁”则是贬官降职。
D.“太守”,秦朝至明清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重情义,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有才干,拜谯周为师,被其门人比作子游、子夏;失蜀时多次出使吴国,因颇有辩才而得到吴人称赞。
C.李密善为文。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肯定了李密的才能和孝心,进而答应了他的请求。
D.李密巧进谏,他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以诗进谏,表达了对当时官场不良风气的不满,让武帝感到愤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牛仙客,泾州鹑觚人也。初为县小吏,县令傅文静甚重之。开元初,王君毚为河西节度使,以仙客为判官,甚委信之。时又有判官宋贞,与仙客俱为腹心之任。及君毚死,宋贞亦为回纥所杀,仙客以不从获免。俄而萧嵩代君毚为河西节度,又以军政委于仙客。 仙客清勤不倦,接待上下,必以诚信。及嵩入知政事,数称荐之。稍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后事。竟代嵩为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历太仆卿、殿中监,军使如故。
开元二十四年秋,代信安王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初,仙客在河西节度时,省用所积钜万,希逸以其事奏闻,上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驰传往覆视之。仙客所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皆如希逸之状。上大悦,以仙客为尚书。
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所有锡赍,皆缄封不启。百司有所谘决,仙客曰:“但依令式可也。”不敢措手裁决。明年,特封豳国公,赠其父意为礼部尚书,祖会为泾州刺史。俄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尚书如故其年七月卒年六十八。内出绢一千匹、布五百端,遣中使送至宅以赙之,赠尚书左丞,曰贞简。
初,仙客为朔方军使,以姚崇孙闳为判官。及知政事,闳累迁侍御史,自云能通鬼道,预知休咎。仙客颇信惑之。及疾甚,闳请为仙客祈祷,在其门下,遂逼仙客令作遗表荐闳叔尚书右丞弈及兵部侍郎卢奂堪代己,闳为起草。仙客时既危殆,署字不成,其妻因中使来吊,以其表上。玄宗览而怒之,左迁弈为永阳太守,卢奂为临淄太守,赐闳死。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双实线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回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曾助唐平定
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
B.节度,意为调度、指挥,指的是总揽一个地方的军政大权,官职名为节度使,唐初在边境设置,后
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只有男性才有,女性没有资格封谥号。
D.左迁,降低官职。古人以右为尊,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尚书如故其年/七月/卒年六十八
B.俄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尚书如故/其年七月卒/年六十八
C.俄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尚书如故/其年七月/卒年六十八
D.俄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尚书/如故其年七月卒/年六十八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仙客深受重用。王君毚担任河西节度使,牛仙客为他的心腹。而萧嵩接替王君毚担任河西节度使,萧嵩也将军政大事委托于他。
B.牛仙客治理有方。担任河西节度使时,善于经营,积蓄盈满仓库,器械精良,而节省的费用积蓄达到百万,皇帝对此非常赏识。
C.牛仙客淡泊名利。他担任宰相后,不张扬,独善其身。处理政事时,依照法令条文,从不擅作主张,对于朝廷赏赐,从不开封。
D.牛仙客晚节不保。姚崇的孙子姚闳自称通晓鬼道,预知吉凶,牛仙客对此深信不疑。牛仙客病重期间,姚闳为他祈祷,逼迫他为自己升官。
【小题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嵩入知政事,数称荐之。稍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后事。
(2)仙客时既危殆,署字不成,其妻因中使来吊,以其表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继岌与郭崇韬伐蜀,以崧掌书记。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诚不能容崇韬,至洛诛之何晚?今远军五千里,不见咫尺之诏杀大臣,动摇人情,是召乱也。”继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

师还,继岌死于道。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以内忧去职还乡里。服除,范延光居镇州,辟崧掌书记。长兴中,明宗春秋高,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军副使,惧祸及,求出外藩。是时,契丹入雁门,明宗选将以捍太原,晋高祖欲之。延光等欲以康义诚应选,崧独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也!”由是从崧议。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师。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镇州。其后麻荅弃镇州,崧乃得还。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故崧遇汉权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有所忤。

汉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崧弟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屿笞责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是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乃教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逢吉送崧侍卫狱,崧知不免,乃自诬伏,族诛

《新五代史 杂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
B.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
C.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倩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
D.继岌己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优,即丁内忧,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凡子遭父母丧,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之守孝。
B.契丹,既是某民族称号,又曾是国号。五代时契丹某部落的首领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几年后称帝建国,国号契丹。
C.太子太师,“东宫三师”之一,多为虚衔无实职。负责护翼并以道德辅导太子。也常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D.族诛,古代社会死刑中的一种,当一位家庭成员犯下通番卖国、密谋造反等滔天死罪时,对其家族施以此酷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崧自幼聪颖,决断能力强。在魏王继岌手下任职时,就曾率人假造朝廷诏书,成功化解继岌因滥杀大臣而造成军心涣散的被动局面。
B.李崧选贤举能,颇有卓识。明宗时期,他认为太原是国之北门,应该由石敬塘这样的重臣镇守。他的建议得到朝廷采纳。
C.李崧声明远扬,行事谨慎。契丹南侵时扬言只是要得到李崧而己;他在汉时处事小心谨慎,不敢有所违背。
D.李崧不被汉高祖赏识。外族契丹对他的礼待,尤其是他与外甥、李守贞等人的谋反行为是导致他不被赏识的根本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
(2)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霍韬,字渭先,南海人。举正德九年会试 第一。谒归成婚,读书西樵山,经史淹洽。世宗践阼,除职方主事。杨廷和方柄政,韬上言:“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十二年,韬起历吏部左、右侍郎。时部事多主于尚书,两侍郎率不预。韬争于尚书汪钅宏,侍郎始获参部事。韬素刚愎,屡与钅宏争,钅宏等亦严惮之。既而钅宏罢,帝久不置尚书,以韬掌部事。十八年简补宫僚,命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疏辞加秩,且诋大臣受禄不让,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时中外讹言帝复南幸,韬言六飞① 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帝既下诏安群情,乃诘韬曰:“朕昨南巡,卿不在行,受贿事得自何人? 据实以奏。”韬对,请问诸郭勋。帝责其支词,务令指实。韬窘,乃言:“扈从诸臣无不受馈遗、折取夫隶直者,第问之夏言,令自述。至各官取贿实迹,勋具悉始末,当不欺。”章下所司。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白,亦颇涉国家大计。在南都,禁丧家宴饮,绝妇女入寺观 ,罪娼户市良人女,毁淫祠,建社学,散僧尼,表忠节。既去,士民思之。举进士出毛澄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复称为座主 。及总裁己丑会试,亦遂不以唐顺之等为门生。

(选自《明史·霍韬传》,有删节)

(注)①亦作“六马非”,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B.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C.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D.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幸,中国封建时代皇帝亲自到某地叫“幸某地”,有时与“巡”合在一起叫“巡幸”。
C.寺观,即佛寺和道观,僧人所住之处叫寺,道士所居之所叫观;也用以泛指庙宇。
D.座主,唐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时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韬曾在西樵山刻苦读书,对经学史学方面的学问可谓融会贯通。他博学多才,但度量小,走到哪里都爱与人争斗。
B.霍韬上书建言,削弱宦官。他认为宦官干政,内阁大臣大权旁落,建议皇帝召集大臣对奏章当面决定,公开办理,各机构官员也须参与其中。
C.霍韬看重权力,努力争取。在他担任吏部左、右侍郎的时候,吏部之事大多由尚书做主,于是霍韬就向担任吏部尚书的汪钅宏争取,取得成效。
D.霍韬揭露贪腐,窘而不慌。他借风言世宗南巡之机,揭发皇帝上次南巡跟随大臣受贿的情况,针对世宗的诘责,他表示夏言和郭勋均知内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
(2)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白,亦颇涉国家大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洽,字德润,福州侯官人。隆兴元年,以太学生试春官第二。授绍兴府观察判官。秩满,就铨选,除国子博士,继为太常丞。请外,孝宗方厉精求治,曰:“黄洽厚德,方任以事。”不许。当对,奏三事:备事莫若储才,士卒当练其心,军政必预为谋。上矍然,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除右正言,首奏:“谏臣非具员,职在谏争,朝政有阙,所当尽言。”上亦以为端士,许其尽言无隐。除侍御史。会水旱频仍,上特诏:“诸路奉行荒政不虔,差官按视安集。”洽亟奏:“使者一出,官吏必须知畏。其常平一司,所职何事?淮、浙、江东现有使,以五使分五路,尚虑不周知。今遣一人兼二三路。不过阅图帐户口多寡,地里辽邈,安能遍历乎?若专责常平,名正而职举,事分而察精。”上嘉纳。除右谏议大夫,上方锐志肄武,洽因讽谏,言:“《颐》之大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言语饮食犹谨节之,况其他乎?凡筋力喘息之间,一有过差,皆非所以养其身也。”上曰:“卿言无非仁义忠孝,可为万世臣子之法,朕常念之。”除御史中丞。时潭州奏强盗罪不至死应配者坐加役流,有旨具议。洽曰:“强盗异他盗,以其故为也。若止髡役,三年之后,圈槛一弛,豨突四出,善良受害,可胜数耶?况役时必去防闲之具,走逸结合,患尤甚焉。”上深然之。光宗受禅,特诏言事,奏用人之论。后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善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摹何忧。”庆元二年致仕。六年七月薨,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黄洽传》)
【注】①常平:指提举常平司,宋官署名。掌常平仓、免役、市易、河渡、水利等事。②加役流:于流放的本刑外,加罚劳役。③豨突:像野猪受惊而乱奔。比喻人的横冲直撞,流窜侵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方厉精求治   厉:振奋
B.朝政有阙,所当尽言 阙:缺失
C.上亦以为端士 端:正直
D.况役时必去防闲之具 去:离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B.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C.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D.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洽任太常丞时请求京外任职,皇上正全力治国,认为他品德高尚,正要委以重任,因而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B.水旱之年,皇帝想派使臣到各地巡视安抚,黄洽认为应专门责成常平司去巡视安抚,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C.黄洽任御史中丞时,潭州上奏将罪不至死、应刺配边疆的强盗改判为流放加劳役,他认为应该施以髡刑或服劳役。
D.黄洽屡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未获准时,有人劝他营造府第,他认为不必如此,有先人的破旧房子就足以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