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每客。 肃:庄重。B.乃师事同邑李中, 其学传:学习
C.为画策战守,寇去:退却D.率友人躬给振:通“赈”,救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B.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C.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D.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撰”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谥号”是古代朝廷为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根据他们的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为父母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也叫丁忧,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洪先志向远大。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离去。
D.罗洪先范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5 03:5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卞望之,济阴人也。望之断裁切直,有名誉。成帝即位,行登基大典,司徒王导疾不至。望之正色于朝曰:“王公岂社稷之臣邪!大典之际,是人臣辞疾之时!”【①】闻之,乃舆疾而至。时上召乐谟为郡中正,召庾怡为廷尉评,谟、怡各称父命不就。望之奏曰:“若人各其子,则王者无人。如此则先圣之言废,君臣之道散。谟父广以平夷称,怡父珉以忠笃显,受宠圣世,身非己有,况及后嗣而可专哉!若顺【②】之意,则人皆不为郡中正,人伦废矣。顺【③】之意,则人皆不为廷尉评,刑辟息矣。一切不得以私废公。”朝议以为然。
望之勤于吏事,以褒贬为己任,欲轨正督世,不肯苟同时好,然性不弘裕,才不副意,故为诸名士所少,而无卓尔优誉。或谓之曰:“卿恒无闲泰,不亦劳乎?”望之曰:“诸君恢弘道德,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望之而谁!”
时庾亮将征苏峻,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征之为大司马笼其心释其权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为恶滋蔓不可复制此晁错劝汉景帝早削七国事也。”众臣皆无异。望之争,谓亮曰:“峻拥强兵,多藏无赖,且逼近京邑,若为司马,危及朝廷。宜深思远虑,恐未可仓卒。”亮不纳。后峻果称兵。诏以望之为领军将军,望之率众与峻大战西陵,为峻所破,六军败绩。望之时发背创,犹未合,力疾而战,率数百人,攻贼麾下,苦战,遂死之,时年四十八。二子亲孝,相随赴贼,同时见害。
及峻平,朝议追谥望之。尚书郎弘讷曰:“死事之臣古今所重。望之正色在朝,见危授命。贼峻造逆,戮力致讨,父子并命,可谓破家为国,守死勤事。”遂追谥望之为“ ”。
(取材于《晋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王导疾不至以:认为
B.是人臣辞疾之时宁:难道
C.则王者无人为:成为
D.望之争固:本来
【小题3】“若人各私其子”中的“私”意为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私”意思相同;“诸君恢弘道德”中的“恢弘”意为 ,与《出师表》“ ”中的“恢弘”意思相同;“二子事亲孝”中的“事”意为 ,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事”意思相同;“戮力致讨”中的“戮力”意为 ,与《鸿门宴》“ ”中的“戮力”意思相同。
【小题4】根据文意,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人名是
【小题5】“谥”是古代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评判性称号,所用的字一般有固定的含义。根据下列对谥字含义的解说,最适合填入文章结尾横线处的一项是
德美才秀曰文 清白守洁曰正 恤民除害曰武 贤德信修曰穆
虑国忘家曰忠 直道不挠曰贞 慈惠爱亲曰孝 遏恶扬善曰明
A.文正B.武穆
C.忠贞D.孝明
【小题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卞望之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得到了群臣的赞同。
B.卞望之对人要求严苛,连自我评价也是见识浅陋,固执小气。
C.庾亮想讨伐苏峻,卞望之认为苏峻实力过强,不可轻举妄动。
D.与苏峻作战时,卞望之从敌后包围进攻,但未及合围就兵败。
【小题7】请把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縊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輦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又称弱冠。加冠礼之后,就意味着已经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刑罚政令等事务。
D.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在任刑部尚书时,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被贬官亳州,但当起义四起,京东受到进犯时,他仍直言上书,得到皇帝的肯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洁,长乐信都人也。昭成时,慕容氏献女,洁祖父生为公主家臣,乃随入魏。赐以妻妾,生子堤,位乐陵太守,封信都男。卒。洁袭堤爵。数从征讨,进爵会稽公。后与永安侯魏勤及功劳将军元屈等击吐京叛胡,为其所执,送赫连屈丐。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后得还国,典东部事。明元寝疾,太武监国,洁与古弼等选侍东宫,对综机要。
太武即位,奇其有柱石用,委以大任。及议军国,朝臣咸推其能。迁尚书令,改为钜鹿公。车驾西伐,洁为前锋。沮渠牧犍弟董来距战于城南,洁信卜者之言,以日辰不协,击鼓却阵,故董来得入城。太武微嫌之。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时议伐蠕蠕,洁言不如广农积谷,以待其来,群臣皆从其议。帝决行,乃从崔浩议。既出,与诸将期会鹿浑谷。而洁恨其计不用,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诸将不至。时虏众大乱,景穆欲击之,洁执不可。停鹿浑谷六日,诸将犹不集,贼已远遁,追至石水,不及而还。师次漠中,粮尽,士卒多死。洁阴使人惊军,劝帝弃军轻还,帝不从。洁以军行无功,奏归罪于崔浩。帝曰:“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又洁矫诏事遂发,舆驾至五原,收洁幽之。
太武之征也,洁私谓亲人曰:“若军出无功,车驾不返,即吾当立乐平王。”洁又使右丞张嵩求图谶,问:“刘氏应王,继国家后,我审有名姓不?”嵩对曰:“有姓而无名。”穷验款引,搜嵩家,果得谶书。洁与南康公秋邻及嵩等皆夷三族,死者百余人。洁既居势要,内外惮之,侧目而视。籍其家,财产巨万。太武追忿,言则切齿。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东部事典:主管B.太武微嫌之微:没有
C.师次漠中,粮尽次:驻扎D.籍其家,财产巨万籍:抄没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正面表明刘洁“恃宠自专”的一项是(    )
①群臣皆从其议   ②乃矫诏更期,诸将不至
③景穆欲击之,洁执不可   ④若军出无功,车驾不返,即吾当立乐平王
⑤洁阴使人惊军   ⑥内外惮之,侧目而视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3】对本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洁年轻时是个勇敢能干的人,他多次跟随皇上出征,被加官晋爵。后来被叛胡抓住后,他不屈不挠,直呼敌将的名字和敌将说话,不卑不亢。
B.在商议征伐蠕蠕时,刘洁提出广积粮,等待蠕蠕前来的方法,大臣们都赞成他的意见。但太武帝坚持要出征,没有采用刘洁的意见。
C.太武帝出征无功,其实是由刘洁私改诏书日期、拒绝追击敌人、暗中惊扰军队等造成的。后来刘洁想把出师无功的罪责推给崔浩,太武帝没有同意。
D.刘洁有谋反之心,他期望太武帝出师失利,然后他乘机当王;他还曾向张嵩求当王的图谶。后来抄没家产时,果然在刘洁的家中找到了谶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
(2)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利用风向优势,果断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小题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译:军队中人马已经很饥饿,如果等到机会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
B.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
译: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
C.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译:他们知道我军饿了,邀请我们到险要的地方,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
D.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
译:您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到敌军慢慢前进,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君子亦有乎   穷:贫穷
C.子贡色 作:改变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担忧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所刺讥皆中诸侯疾 老者安
B.诸大夫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己不欲,勿施于人
C.孔子用楚 舜有天下,选
D.孔子欣然笑曰     任重道远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打算去楚国拜见回礼,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仍讲习诵读,传授诗书礼乐不间断。
B.面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因他在“穷”境之中流露出了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忘返;并且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小题5】翻译句子。
(1)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