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每客。 肃:庄重。B.乃师事同邑李中, 其学传:学习
C.为画策战守,寇去:退却D.率友人躬给振:通“赈”,救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B.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C.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D.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撰”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谥号”是古代朝廷为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根据他们的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为父母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也叫丁忧,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洪先志向远大。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离去。
D.罗洪先范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5 03:5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来护儿,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D.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非褒即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批评熙、丰年间,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死了二个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的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
时侍中董贤方贵,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前后十辈,送董贤及上乳母王阿舍。隆奏言:“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一出少府。盖不以本藏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今贤乃便僻弄臣,而以天下公用给其私门,挈国威器共其家备。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臣请收还武库。”上不说。
顷之,傅太后使谒者买诸官婢,贱取之,复取执金吾官婢八人。隆奏言贾贱,请更平直。上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大夫:“隆位九卿,既无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请与永信宫争贵贱之贾,程奏显言,众莫不闻。举措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以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郡都尉,迁南郡太守。
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哀帝,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本中谒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自典考之,但与隆连名奏事。史立时为中太朴,丁玄泰山太守,及尚书令赵昌谮郑崇者为河内太守,皆免官。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国邸:汉代诸侯王为朝觐而在京城设立的住所。②十辈:十批次。③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家手工业制造。④永信宫:代指傅太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B.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C.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D.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镇万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州,古九州之一。九州是对古代中国的区域划分,除了冀州,九州还包括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等。
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职名,汉代时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其职位相当于郡太守,但可参与朝议。
C.丞相,官职名,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也可由两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D.崩,古代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古代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如称诸侯的死为“卒”,称士的死为“不禄”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将隆有政治远见。他曾向皇上奏请希望征召定陶王入京,后来定陶王被立为太子,而他也因此被任命为京兆尹,后又升任执金吾。
B.毋将隆注重原则。皇上派人取出武库中的兵器送给董贤及自己的乳母王阿,毋将隆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不分公私、不合义理的行为。
C.毋将隆敢于直言。傅太后低价购买官婢,毋将隆认为价钱太低,上奏请求改为公平的价格,皇上没有听从,并将他降职为沛郡都尉。
D.毋将隆为人正直。王莽年轻时想与毋将隆结交,而毋将隆不趋附于他,因而得罪了王莽,以致在王莽执政时遭受打击陷害。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
(2)举措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高祖入关,大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北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热。间出击盗,所至辄平。秦王行北境,下书奖劳,赐马五乘,帛五十段。顷之,胡贼大至,大亮度不能拒,乃单马诣营说豪帅,为分别祸福,贼众感服,遂相率降。贞观初,徙交州,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见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绝畋猎久矣,而使者求鹰。信陛下意,乃乖昔旨;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太宗报书曰:“有臣如此,朕何忧!古人以一言之重订千金,今赐胡瓶一,虽亡千镒,乃朕所自御。”又赐荀悦《汉纪》,曰:“悦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公宜绎味之。”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获杂畜数万,进爵为公。拜右卫大将军。晋王为皇太子,帝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十八年,幸洛阳,诏副房玄龄居守。玄龄称“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俄寝疾,帝亲和药,驿赐之。临终,表请罢辽东役,帝许之。年五十九卒。将敛,家无珠玉为含,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尝以张弼脱其共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粥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
(节选自《新唐书·李大亮传》)
注①: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张粥/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B.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C.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D.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贞观是唐太宗的庙号,庙号是自汉武帝开始我国古代用来纪年所使用的名号。
C.男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前面四等分别为公、侯、伯、子。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古代一般立嫡长子为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亮的身世富有传奇色彩。李密进攻洛阳之时他因隋军战败而被俘,李密的部将张弼认为他是个优异的人才,不仅没杀他,还与他结为朋友。
B.李大亮帮唐朝稳定了北部边境。他招集流亡百姓,助其生产自救,并伺机征讨贼寇,获得了李世民的赞许;还只身进人胡兵军营,成功劝其归降。
C.李大亮很善于为官。任凉州都督时,有使者劝他向朝廷进献名鹰,他一边满足使者的要求,一边秘密地向皇帝奏明此事,获得了皇帝的嘉奖。
D.李大亮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让他身兼皇帝、太子的值班警卫和工部尚书三种职务;他临终前还上表劝皇帝罢辽东之役,皇帝也接受了他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陛下意,乃乖昔旨;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
(2)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遂良,仕至尚书度支员外郎。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擢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使者荐之,通判晋州。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辨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守将不服,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召为三司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未行,会河北乏军费,选为都转运使,迁工部郎中,不增赋于民而用足。还,为枢密直学士,求补外 ,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兼判吏部流内铨。选补科格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出缩为奸。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宝元二年,迁刑部侍郎、复知永兴军。 时方用兵,民苦调发,吏因缘为奸。衍区处计画,量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民得次第输官。比他州费,省钱过半。召还,权知开封府,权近闻衍名,莫敢干以私。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衍清介不殖私产,既退,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病革,帝遣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卒,年八十。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
(节选自《宋史·杜衍传》)
(注)①科格:规章。 ②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 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B.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C.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D.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发,即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之年,与“总角”之意有所不同。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执掌全国土地、户籍、科举、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宜,其长官为户部尚书。
C.河东,其中的“河”指黄河,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内,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与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中 的“宫使”意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衍公正执法,善于断案。高继升被诬反叛而被逮捕治罪,关押了很久也没有被处决,幸亏杜衍及时辨明冤案,且将诬告者绳之以法。
B.杜衍为政有方,体恤百姓。任工部郎中时,他不向百姓增加赋税而保证财用充足;宝元二年,朝廷大举用兵,他想方设法减轻百姓的兵役之苦。
C.杜衍工作严谨,待人宽容。任吏部流内铨时,他察觉到下属官吏借机为奸,于是在公事上尽职尽责且亲力亲为;范仲淹因战事与其观点不同而诋毁他,他也不在意。
D.杜衍清廉正直,不谋私利。他身居高位,但周围的人畏其清廉不敢以私情请托;他自己也不营谋私产,退职后居住环境十分简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2)衍区处计画,量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民得次第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