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⑤⑥D.②④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惊恐起拜。
B.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5分)
译文: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5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4-20 09:2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 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 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 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于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
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之白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寇否?”宰曰:“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
公就馆舍,使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室,炮烙而死。公唤其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其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共服于公之神。
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则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恰逢
B.阴属吏目 属:率领
C.又使二人更相为荷 荷:抬
D.或问所以能知之故 或:有的人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B.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C.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D.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邮某士绅嫁女的嫁妆被盗贼偷走,刺史发公文命令除一扇城门开放外,其他城门全部关闭,好搜查赃物。
B.邑宰称城里并没有发生劫案,因为他早与强盗上下串通勾结,狼狈为奸。
C.于中丞查访到有强盗抢劫大富之家并烧死主人。于是唤来主人之子询问,主人之子立刻磕头哭泣,请求为父亲报仇。
D.强盗在妓院跟妓女一起商量,让妓女假扮病人,实际上是掩人耳目,偷运赃物回巢穴才分赃。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②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①,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②,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④,恣情山水。故其为诗,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⑤。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⑥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选文有删节)
注:①明代经过省各级考试录取为府、州、县学的生员,统称诸生。
②胡宗宪总督南直隶、浙、闽军务。
③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古时常用陵墓名来称谓该皇帝。
④曲蘖:酒母,代指酒。
⑤韩、曾,指韩愈、曾巩;流亚,同一类人物。
⑥间世:间隔几世。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数奇,屡试辄蹶数:礼数
B.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方:把……比作
C.好奇计,谈兵多中中:切中要害
D.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雅:平素,向来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文长恃才自傲、狂放不羁品质的一组是
①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②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③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④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
⑤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⑥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文长恃才自傲,性格狂放不羁,因而不容于世俗,政治上很不得志。
B.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得志,于是以饮酒来放纵自己,纵情山水。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虽然与韩愈、曾巩一样,是一流的文章家,但他的名声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
C.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所以疯癫也更加厉害了,最终因为病情加重,带着对世道的愤恨离开了人世。
D.本文既有对徐文长的高度推崇,也有最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3分)
译文: ▲ ▲ ▲
(2)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4分)
译文: ▲ ▲ ▲
(3)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3分)
译文: ▲ ▲ ▲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M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震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蓉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曰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 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范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 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 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是指尚书台,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
C.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博士祭酒。
D.耆艾,古以七十岁为耆,六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光武帝授予他们博士之位。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