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 信:相信。
B.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 略:掠夺、夺取。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6 11:4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崇字永隆,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周元年,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时年尚小,拜爵之日,亲族相贺,崇独泣下。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贤由此大奇之。起家州主簿,非其所好,辞不就官,求为将兵都督。随宇文护伐齐,以功最,擢授仪同三司。周武帝平齐,引参谋议,以功加授开府,封裹阳县公,邑一千户。   
高祖为丞相,迁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为怀州刺史,进爵郡公,加邑至二千户。尉迟迥反,遣使招之。崇初欲相应,后知叔父穆以并州附高祖,慨然太息日:“合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竞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及破尉迟,拜大将军,寻进位上柱国。
开皇三年,除幽州总管。突厥犯塞,崇辄破之。奚、契丹等慑其威略,争来内附。其后突厥大为寇掠,崇率步骑三千拒之,转战十余日,师人多死,遂保于砂城。突厥围之。城本荒废,不可守御,晓夕力战,又无所食,每夜出掠贼营,复得六畜,以继军粮。突厥畏之,厚为其备,每夜中结阵以待之。崇军苦饥,出辄遇敌,死亡略尽,迟明奔还城者,尚且百许人,然多伤重,不堪更战。突厥意欲降之,遣使谓崇曰:“若来降者,封为特勤。”崇知必不免,令其士卒日:“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待看吾死,且可降贼,方便散走,努力还乡。若见至尊,道崇此意。”乃挺刃突贼,复杀二人。贼乱射之,卒于阵,年四十八。赠豫邬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谥曰壮。子敏嗣。
(节选自《隋书·李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B.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C.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D.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崇年幼受爵,感恩孝顺。李崇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封官受爵,他一方面为无功受封而感念帝王,另一方面又为报恩而不能侍奉父母而感伤。
B.李崇不恋官位,功高受赏。李崇刚作州主簿时,因为这不是他的爱好,于是辞去主簿一职改作都督,后军功显赫,不断受到封赏。
C.李崇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当尉迟迥谋反时,李崇曾经思想上有过摇摆,但得知叔父归附高祖的情况后,终于有了扶国济困之心。
D.李崇以弱敌强,为国尽忠。李崇多次打败突厥人的进犯,威名远播。砂城一役,他以少敌众,拼死抵抗,后兵败殉国。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
(2)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注】,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小题1】下列各句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因:于是
C.至或图其形,玩于壁屋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徒:同一类的人
【小题2】下列各句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加以完备,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为生员、举人、贡士、进士。
C.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释是古印度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又称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和《南华经》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就是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国语》《战国策》等,后者包括《左传》《论语》《庄子》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所以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迁”,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日:“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 兵 薄 牛 渚 矾 元 兵 陈 矶 上 舟 距 岸 且 三 丈 余 莫 能 登 遇 春 飞 舸至 太 祖 麾 之 前 遇 春 应 声 奋 戈 直 前 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总管都督。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

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进攻大兴州,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赐葬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选自《明史·常遇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B.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C.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D.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B.进,指晋升官职,古汉语中,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拜”“授”“拔”“擢”“转”“调”等。
C.参知政事,是官名,协助宰相参与政事。明初行省沿元制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D.配享太庙,指皇帝近亲或卓有功勋的皇亲及臣子,经皇帝允许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遇春处事坚决,勇猛过人。起初跟随刘聚为盗,后执意归附于朱元璋麾下;在与元军对阵时,飞舟挥戈杀入敌阵,元军溃败。
B.常遇春善于用兵,军法严整。在陈友谅攻下龙湾之后,常遇春设伏打败敌军;太祖追击陈友谅时,常遇春奉命留守,城中秩序井然。
C.常遇春忠直敢言,深明大义。邵荣谋反事发,太祖想赦免他的死罪,但常遇春认为谋反之罪不可饶恕,此后太祖更加器重欣赏常遇春。
D.常遇春听从圣命,不杀降将。围攻赣州时,朱元璋告诫他攻城不可多杀。于是常遇春围城六个月,敌将力尽而降,常遇春果然不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
(2)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乃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谯周:人名。 ③安乐公:刘禅。④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周门人之游夏   方:比拟,比方
B.诏为太子洗马   征:征召
C.后刘终,服    阙:终,完毕
D.可齐桓 次:驻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表现李密敦厚孝顺的一组是 ( )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⑤服阕, 复以洗马征至洛
⑥自以失分怀怨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何氏改嫁。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对祖母非常孝顺,精心照料,有时劳累过度以致生病。
B.侍奉祖母之暇,李密不忘学习,曾拜憔周为师在蜀国担任郎官时曾多次出使吴国,能言善辩,受到吴人称赞。
C.李密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奉诏写诗,却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 致使自己被罢免官职。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
②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