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因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逐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B.乃因太子建  谗:说坏话
C.不能无怨  望:盼望D.赐粟五万石,执珪  爵:赏赐爵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不知东方既白
B.俱灭,无为    师道之不传久矣
C.乃召伍员为行人    醉则更相枕
D.既不得,掘楚平王墓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患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贫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伍 奢 有 二 子 皆 贤 不 诛 且 为 楚 忧 王 使 人 召 二 子 曰 来 吾 生 汝 父 不 来 今 杀 奢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劝学》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2)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01:4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而之燕,谓之荆卿。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荆轲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 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 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B.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C.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D.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一般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B.质,是指当时诸侯国以将太子派往敌方或者他国作为人质来相互取信的制度。
C.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三晋,战国初郑、魏、赵三家分晋,立为国,故称。其地大约位于当今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曾先后在赵国、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不友好,他就逃回国。想报复秦,但燕国弱小,力量不济。
B.秦将樊於期流亡到燕国,鞠武反对把他留在燕国,希望送他到匈奴,以削除秦攻打燕国的借口。
C.太子丹想派人去劫持秦王,使秦兵撤军回去;或是杀死秦王,让其国内混乱,合纵破秦。
D.荆轲迟迟未成行去秦国,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见面信物,接近不了秦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 胜:尽 西伯拘而演《周易》  演:推演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 责:职责
D.仆诚已著此书   诚:确实 垢弥甚耳    弥:满
【小题2】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
A.彼且奚适也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
C.陈轸适至秦 适:恰巧
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王相信并得到善待。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2)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悉:全部
B.地下邳西    略:夺取
C.吾欲关以东等弃之     捐:舍弃
D.战不利而固陵 壁:躲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数《太公兵法》说沛公 韩王成良从汉王故
B.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   汉王下马踞鞍问曰
C.汉王国,良因说汉王曰 项王不遣成国,从与俱东
D.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 汉王用计,诸侯皆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秦王,泛指秦的统治者,不专指某位君主,文中“秦王”与“秦皇帝”意思不同。
B.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位降将,因此称关中为三秦。
C.太傅,三公之一,职在辅助皇帝,使无过失,也可指辅导太子的官,文中指后者。
D.谥,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的称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为韩报仇,家国情深。他家五世担任韩国相国,韩国被秦灭国,他寻得刺客行刺始皇;韩王成被杀,他归附汉王,尽心尽力助汉灭楚。
B.张良际遇奇特,精于谋略。他亡匿下邳,得异人授予《太公兵法》;在刘邦前往巴蜀时,他劝刘邦烧栈道表明无意东还,以此来迷惑项羽。
C.张良明于识人,洞察大势。他建议刘邦封赏韩信、黥布和彭越,最终灭楚;韩信想自立为齐王,刘邦发怒,他劝刘邦封赏韩信来获得支持。
D.张良深得信赖,多受封赏。他很得刘邦欣赏,刘邦常常都会听从他的意见;他先后两次受封为成信侯,汉朝建国后又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