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一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对“中庸”的错误认识的一项是()
A.做人要圆融,生活中善丁“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
B.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满足于随波逐流,当个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
C.“中”意为“走中间路线",“庸"意为“平庸”,“中庸"即折中调和。
D.“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庸”,就是人伦日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可以被应用于人伦领域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B.人们对“中庸”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C.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
D.人们通过领悟和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一种“中庸”。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需要对白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B.在孔子看米,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C.孔子在同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伦理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D.黑格尔没有体会到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和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2 11:1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
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
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B.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C.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D.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币: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D.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2)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也。其父为丞相掾,延年少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举侍御史。是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宣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后为丞相掾,复好畤令。
时,涿郡比得不能太守。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牾。宾客放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延年至,遣掾蠡吾赵绣按高氏得其死罪。绣见延年新将,心内惧,即为两劾,欲先白其轻者观延年意,怒,乃出其重劾。延年已知其如此矣。赵掾至,果白其轻者,延年索怀中,得重劾,即收送狱。夜入,晨将至市论杀之,先所按者死,吏皆股弁。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
三岁,迁河南太守,赐黄金二十斤。豪强胁息,野无行盗,威震旁郡。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案其狱,皆文不可得反。
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然疾恶泰甚,中伤者多,河南号曰“屠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
是时,张敞为京兆尹,素与延年善。敞治虽严,然尚颇有纵舍,闻延年用刑刻急,乃以书谕之曰:“昔韩卢之取兔也,上观下获,不甚多杀。愿次卿少缓诛罚,思行此术。”延年报曰:“河南天下喉咽,二周余弊,莠盛苗秽,何可不锄也?”自矜其能,终不衰止。(府)丞义年老颇悖,素畏延年,恐中伤。延年本尝与义俱为丞相史,实亲厚,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 。义愈益恐,自筮得死卦,忽忽不乐,取告至长安,上书言延年罪名十事。已拜奏,因饮药自杀,以明不欺。事下御史丞验,有此数事,以结延年,坐怨望非谤政治不道弃市。
(节选自《汉书•严延年传》)
注:①掾蠡吾,官职名。②新将:指新郡守。③韩卢,战国时韩氏的猎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好畤令擢:提拔
B.皆文不可得反致:精密,细密
C.自矜其能伐:功劳
D.事下御史丞验按:查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曲文出之有所爱马,衣文绣
B.莫敢嬴而不助五国也
C.恐中伤奈何以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D.实亲厚意骄矜而有自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处理“两高”时,负责查办此案的赵绣准备了轻、重两样的案卷,来观察严延年,最终赵绣在受查究的“两高”之前被处死,这反映出延年“用刑刻急”的特点。
B.延年为人处事,有其厚道的一面,对同僚也能“亲厚之”;但他一贯以严酷著称,百姓官吏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浅莫测,甚至胆战心惊。
C.延年奉行严刑峻法,收到“道不拾遗” “威震旁郡”的治理之效。他“扶助贫弱”,能依法帮助他们,甚至对有可能被判死罪的,也“一朝出之”,大受吏民的欢迎。
D.延年“敏捷于事”,即使子贡、冉有精通政事,也不比他高明。但他根据自己好恶处理案件,又听不进别人的忠言劝告,以为在特殊地区,必须从严治理。因过于自以为是,最终落得“弃市”的结局。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
⑵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
⑶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守村先生传
袁枚
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
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
想先生之经德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
夫犯众敌,抗令甲①,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
注:①令甲:法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
B.滇人不文 文:文字
C.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
D.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
D.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⑵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
【小题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武则天)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必欲取卓荦奇才,則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辉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止其 拜:行跪拜礼
B.未陛下欲何所用之    审:明白
C.太后柬之为洛州司马   擢:提拔
D.悉在公门矣 公门:府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仁杰屡老疾乞骸骨    ②不赂者赂者丧
B.①迁秋官侍郎 ②使人复修南阁子
C.①久,卒用为相 ②杳不知其所
D.①人虽老 ②藏之名山,传之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狄仁杰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好面引廷争 ②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③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⑤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⑥百姓为之立生祠。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称他“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
B.武太后要为朝廷选拔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朝的名臣。
C.狄仁杰不仅在选才上认真,而且在用才上也很较真。他举荐张柬之为宰相,然而武太后没有照办,他就敢于当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D.狄仁杰一生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他因教子有方,最后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②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