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选自《旧唐书 韩愈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父兄
从:堂房亲属
B.操行坚正,于世务
拙:笨拙,不擅长
C.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定罪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
勒:雕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此论喧朝列  
称荐公卿间
B.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大抵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C.执政览其文而怜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颇厚
D.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小题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2 05:4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邑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 凤
赵凤,幽州人也,少以儒学知名。明宗武君,不通文字,四方奏请,常使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孔循教重诲求儒者置之左右,而两人皆不知唐故事,于是置端明殿学士,以冯道及凤为之。凤好直言而性刚强,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圜为重诲所杀,而诬以谋反。是时,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凤独号哭呼重诲曰:“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而公杀之,何以示天下?”重诲惭不能对。
术士周玄豹以相法言人事多中。明宗为内衙指挥使,重诲欲试玄豹,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玄豹曰:“内衙,贵将也,此不足当之。”乃指明宗于下坐曰:“此是也!”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明宗即位,思玄豹以为神,将召至京师,凤谏曰:“好恶,上所慎也。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则倾国之人,皆将奔走吉凶说,转相惑乱,为患不细。”明宗遂不复召。
其后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召彦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以扶持也,若折其一栋,去其一柱,则倾危矣。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彦温等三家。其后重诲得罪,群臣无敢言者。独凤数言重诲尽忠。明宗以凤为朋党,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陛下其术而召之 神:认为……神奇
B.为患不 细:小
C.明宗召彦温等廷 诘:责问
D.独凤言重诲尽忠 数:多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少儒学知名 余与四人拥火
B.明宗内衙指挥使   窃大王不取也
C.指明宗于下坐曰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去一柱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而公杀之,何以示天下
C.其后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
D.圜为重诲所杀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凤年轻时以儒学出名,并受到孔循和安重诲的提拔做了端明殿学士,为明宗阅读文章。
B.赵凤认为安重诲是国家的栋梁柱石,明宗不该因奸人诬陷而动摇对他的信任,但后来安重诲还是因此被杀。
C.任圜被当权的安重诲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只有赵凤敢于质问安重诲,并称赞任圜是天下忠义之士。
D.赵凤认为天子的好恶要慎重,如果明宗迷信占吉卜凶之说,那么百姓也将效仿,造成的祸患会不小。这个道理同“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一样的。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
(2)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
(3)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成以史官得之,异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③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②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素服治事。③簪履:簪笄和鞋子,常喻指卑微旧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异也  通使相窥观
B.人书之 衡少善
C.速决大计 而君于赵王
D.累章上,乃    王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B.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C.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D.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叫做冠。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礼部尚书。
C.在古文中,“授”“除”“拜”表示授予官职,“擢”“进”“陟”表示官职的升迁,“谪”“放”“出”常表示降职。
D.“乡试”又称“秋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者被称为“举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为人诚实。他因不长书法,便委托人在宫藏图画上书写,并将实情告以皇帝,得到皇帝赞赏。
B.于慎行正直坦荡。他不因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上疏劝阻。
C.于慎行宽仁大度。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情。
D.于慎行奉公尽职。于慎行不顾皇帝的恼怒和责难,多次上奏请求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世雄,本名勇。五岁而父清遇害。陈文帝军度浙江,访之,将加夷灭。母韦氏携之遁于会稽,遂免。及长,勤学不倦,博涉经史,兼习孙、吴兵法。以父遇酷,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蔬食布衣,以丧礼自处。宣帝立,乃始求位。太建初,释褐郗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迁永阳王府录事参军。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至是诏随大都督吴明彻略地,以军功封应阳县子。累迁太子右卫率,徙晋陵太守。威惠兼举,奸盗屏迹,富商野次,云“以付王府君”。郡人歌之,以比汉之赵广汉。祯明二年,诏授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寻命徙镇广州。未之镇,而隋师济江,猛总督所部赴援。时广州刺史临汝侯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伯信并隶猛督府,各观望不至。猛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季远各以轻兵就斩之而发其兵。及闻台城不守,乃举哀素服,藉稿不食,叹曰:“申包胥独何人哉!”因勒兵缘江拒守,以固诚节。及审后主不死,乃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隋文帝大悦,谓昉曰:“猛怀其旧主,送故情深,即是我之诚臣。保守一方,不劳兵甲,又是我之功臣。”即日拜昉开府仪同三司,仍诏猛与行军总管韦洸便留岭表经略,遣玺书劳猛。讨平山越,驰驿奏闻。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以其长子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猛寻卒于广州,文帝闻而痛之,遣使吊祭。
(节选自《南史》二十四卷)
注①藉稿:坐在草垫上。②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吴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B.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C.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D.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两大部类,其中“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为史书。
B.释褐指始任官职,“褐”为古代平民所穿粗布衣服,“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担任官职。
C.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代将“郡守”更名为“太守”,后代又更名为“知府”。
D.诏,皇帝下命令。诏,也指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朝廷其他官员下达的文告也可以称为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猛经历凶险,好学自律。他五岁时父亲遇害,幸亏母亲韦氏带他出逃才避免了陈文帝的诛杀。他勤奋学习,因父亲遭遇太惨他不肯享乐,吃素食着粗衣。
B.王猛性情慷慨,建功立业。不仅凭借军功被升迁作太子右卫率,而且在任晋陵太守时,恩威并施,使盗贼匿迹,百姓人人歌颂,把他比作汉代赵广汉。
C.王猛忠君爱国,固守节操。被任命镇守广州,听闻台城失守后,穿上孝服,坐在草垫上,不肯进食,率兵据守长江。
D.王猛深受隋文帝信任,屡受嘉奖。文帝因他派部将前来表达忠君的诚意,非常高兴,并且派人带着盖有玉玺的书信慰劳王猛,死后派人吊祭追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
(2)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曾大父当金季兵起,寂山麓为洞,奉其亲以居,傍寂大洞,匿其里中百人。属兵至,具牛酒,出待兵,兵入索,惟亲属是见,曰:“孝士也。”释之去。里人曰:“秦父生我。”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建康多水,民病之,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剧,起宗微行得实,时人率许之。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平章政事兼宣政院使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乃下游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劾中丞和尚受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B.劾中丞和尚受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C.劾中丞和尚受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D.劾中丞和尚受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中,古代民户编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中”即为邻居或者乡里人的意思。
B.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C.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D.致仕,古代称正常退休为致仕,与之相同的还有致事、致政、休致、请老、乞归养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于军中,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十七岁时,学习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
B.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末平定,这会对下游的重镇武昌形成威胁,所以应当备有第一流的军队驻守。
C.秦起宗忠于职守,勃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勃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
D.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病之,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剧,起宗微行得实,时人率许之。
(2)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