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儋者,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能得人。
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汉将韩信兵且东击齐。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横怒,以郦生卖己,而郦生。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军于胶东。楚使龙且救齐,齐王与合军高密。汉将韩信与曹参破杀龙且,虏齐王广。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至博,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于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彭越是时居梁地,中立,且为汉,且为楚。韩信已杀龙且,因令曹参进兵破杀田既于胶东,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韩信遂平齐,乞自立为齐假王,汉因而立之。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大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太史公曰: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节选自《史记·田儋列传》
【小题1】下列对加横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汉将韩信兵且东击齐率领
B.以郦生卖己,而郦生鄙视
C.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洛阳到
D.二客穿其冢旁洞、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B.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C.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D.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为人善用计谋,他一面派郦生去说服齐国归顺,一面又用蒯通的计谋,奇袭了齐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B.齐国灭亡以后,田横逃到了一个岛上,而汉王刘邦因为仰慕田横能得士的美名,执意要召见田横。
C.在被韩信用计谋击败后,田横十分的生气,先后两次组织军队和汉军交战,皆以失败告终,最后带领五百人逃到了海中的小岛上。
D.田横起初与刘邦都是王,而最后刘邦称帝,田横却要称臣,因此田横觉得羞耻。再加上田横杀了汉臣郦商的哥哥,自觉羞愧,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田横的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遂平齐,乞自立为齐假王,汉因而立之。
(2)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1 11:2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有乱、救民、安天下心拨:治理
B.后事谪知桐城坐:因为
C.帝尝东阁御:主掌
D.诸儒最旧视:与……相比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绝:临终诀别。②素:平素,这里指平素的为人。③附骥之尾:指跟随刘邦打天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六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宫禁”。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在最后的议论中,司马迁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与赞美。
D.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字。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改今名。

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

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上书论时务六事。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府尹荆王文坐赃削封,降德州防御使,同知裴满子宁及伯仁、判官谢奴皆以不能匡正解职。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官三日,召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翰林待制,复兼右谕德。

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 其弊遂止。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 上闵其劳, 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郑子聃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迁侍讲,兼礼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 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B.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C.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D.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目的是显示君王或尊亲的威严,一般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B.“丁忧”也叫丁艰,原指遇到父母的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遇父丧叫丁内忧,遇母丧叫丁外忧。
C.“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一名。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D.“幸”,帝王偏爱、宠爱为“幸”,如“宠幸”;帝王去某地也叫“幸”,如“巡幸”,文中“从幸上京”是说“跟随皇上巡幸上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伯仁天资聪敏,文词典丽。他读书可以过目成诵;皇上感叹当今翰林杨伯仁文采第一, 连状元吕忠翰也比不上他。
B.杨伯仁关心民情,打击豪强。他在审察馆陶死刑案时,发现了其中的冤情,馆陶人很感激他,为他修建祠堂。
C.杨伯仁为政严苛,革除流弊。滨州旧俗捕获逃奴可得奖赏,杨伯仁到任后,斥责主人, 杖杀逃奴,遏止了这种坏风气。
D.杨伯仁深受器重,仕途顺利。早年知遇于海陵王,后来虽受荆王案牵连却未遭实贬,生病后还蒙皇上亲赐丹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
(2)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B.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C.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D.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二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至正二年”为王公年次纪年法。
B.登进士第: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入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为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指主管部门,亦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兴组查禁伪钞,智谋过人。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B.林兴祖才能出众,屡屡升职。考取进士后,他被授予承事郎,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后来升职为道州路总管。
C.林兴祖赈贫济困。政绩突出。道州旱灾,他写文章祈祷,停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宪司认为道州最好。
D.林兴祖廉洁爱民,深得民心。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他为官廉洁,爱护百姓,并看见了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
(2)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大足元年,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遍馈从官。楚客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争恳至,词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递为朋党,日用潜皆附之,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中宗暴崩,韦庶人称制,日用恐祸及己。知玄宗将图义举,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潜谋翼戴。玄宗尝谓曰:“今谋此举,直为亲,不为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动天,事必克捷。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及讨平韦氏,其夜,令权知雍州长史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为相月余,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荆州长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上曰:“诚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卿宜更思之。”日用曰:“臣闻天子孝与庶人孝全别。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请先定北军,次收逆党,即不惊动太上皇。”玄宗从其议。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

十年,转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时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 子宗之袭。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及先天已后,复求入相,竟亦不遂。

(选自《旧唐书•崔日用》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B.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C.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D.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如县尉、都尉、卫尉、太尉。文中的“芮城尉”和“新丰尉”是指不同级别的官员。
B.雍州,历史上的九州之一,在秦汉隋唐时期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文中崔日用被暂时任命为雍州长史,说明了朝廷对他的倚重。
C.社稷,社稷本义分别指谷神和土神,君主为了祈求安定和丰收,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检校,检校之衔始于晋朝,最初有审查、核实的职责,后来指在本官之外暂时兼任他职,朝廷对宠信、敬重的大臣多加此名。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于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日用在负责调度行旅宴饮所用之物时打着陕州刺史宗楚客的名号为武则天的随行官员送上山珍美食,因而得到宗楚客的推荐。
B.崔日用知道玄宗打算铲除韦氏及其党羽后,劝说鼓励玄宗尽早行动,免生变故。平定成功后,他便被任命为雍州长史。
C.朝廷每有祸事,崔日用往往能准确迅速地预判,让朝事转危为安。为此朝廷再次请他出任宰相之职,但他最终没有答应。
D.郑普思深得恩宠,中宗不想追查他。崔日用在朝堂之上极其恳切地谏诤,言辞刚正不屈,郑普思最终被治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
(2)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