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xiao)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乘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亦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    亡:同“无”
B.是日,金人遂城 乘:登上
C.持首送之,金人曰 绐:告诉
D.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    济:成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告诉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0 09:4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罐,字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罐年少辄诛索侵扰罐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瓘门人魏纲上疏诋天书,流海岛,罐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就除转运使。刘铱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罐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寻以罪降知洪州。自主客郎中迁太常少卿,知广州。史沆性险诐,尝为瓘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余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罐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厂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罐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罐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罐议。徙澶州、滑州。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卒。
(《宋史·列传第六十二》,有删节)
(注)险诐(bi):邪恶不正,阴险诡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瑾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B.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瑾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C.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D.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上元”,即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故又称灯节。现已成为中国、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传统的重要年俗节日之一。
C.“奏”“疏”,和“章”“议”“表”“说”一样,均属古代常用文体,是臣下向君王、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看法的文书.。
D.“补”“除”“迁”是古代官职授任或变动的术语。文中的“补”“除”与“授””拜”一样都是任职授官,“迁”与“徙”一样都是调动职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瑾任职,蒙父推举。由于他的父亲魏羽奏请朝廷,他得以补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监管广积仓,开封府仓曹参军等职。
B.魏瑾在任,为民着想。当时雷州、化州、钦州、廉州、高州沿用刘铱当时按人口收税的办法,即使船民也难以幸免,魏瑾替他们废除了这一苛税。
C.魏瓘为官,精审守正。他曾揭发肆意妄为的宦官,后因株连停职;弹劾阴险诡诈的史沆,遭到报复,被陷害诬告私自截留了上供的宝物。
D.魏瓘为政,敢于建言。在京刑狱担任纠察时,曾经对开凿六塔河以及镇压彭士羲叛乱的两个朝议提出反对意见,朝廷都马上予以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
(2)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少为郡吏,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
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张损战没,郡县吏士少有全者。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会梁王肜遣司马索靖将兵迎光,举军悲泣,遂还长安。肜表光“处绝围之地,有耿恭之忠,宜加甄赏,以明奖劝”。于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陈敏作乱,除光顺阳太守,加陵江将军,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时江夏太守陶侃与敏大将钱端相距于长岐,将战,襄阳太守皮初为步军,使光设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为水军,藏舟舰于沔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太守杜正冲东奔魏兴,殷亦弃官而遁。光不得赴州,止于魏兴,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燕唱言曰:"汉中荒败,迫近大贼,克复之事,当俟英雄。"正冲曰:"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绥抚荒残,百姓悦服。
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邈受运重赂,劝光纳运。光从邈言,使居成固。既而邈以运多珍货,又欲夺之,复言于光曰:"运之徒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光又信焉。遣邈众讨运,不克,贼遂大盛。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翦除寇贼,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还也!"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百姓悲泣,远近伤惜之。
(节选自《晋书》卷五十七)
【小题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B.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C.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D.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所取,便于他人称谓,一般与名没有什么关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C.氐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氐族与羌族的并称。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还有蛮夷、胡、狄等。
D.鼓吹,是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用于宴乐群臣或赐有功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光有耿恭忠心。氐族羌族反叛,张光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战,最后在司马索靖的帮助下打败敌人。
B.张光有合作精神。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率五千兵马参战,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张光有果决态度。讨伐邓定时,张光斩杀了与贼人勾结的张燕,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了百姓。
D.张光有轻信弱点。抵御李运、杨武时,张光因轻信晋邈,最终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选自《宋史·庞籍传 》)
(乙)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宣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致仕”,占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D.“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当时于有两种,一是拿着鞭子维持秩序的市场守门人,一是贵族出行时拿着鞭子夹道开路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出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时寸,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B.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C.在孔子石米,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可是在精神上他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D.在孔子心日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小题4】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②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