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节选的两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甲】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百余骑 从:跟从。
B.项羽既军士 飨:犒劳。
C.项伯常屏之 蔽:遮挡。
D.与沛公有 隙:隔阂。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①是日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 ②夫人之力不及此
C.①暴师霸上,待大王 ②太夫人荻画地
D.①方鼓刀屠狗卖缯之时    ②吾还也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0 04:3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堤堰,陂塘 决:疏浚
B.后安石国   当:掌管
C.众不能     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   恤:体恤
【小题2】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小题3】下列解说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
B.管理鄞县时,王安石大兴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
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由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
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②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③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
悉条列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船欲遁去阴:暗中,暗地
B.赏罚必。信:坚信、相信
C.民耕种。劝:鼓励、劝勉
D.珍宝积山:名词作状语,像山一样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汉从之,示弱挑敌今其志乃反不能
B.见堪志操,常嘉于是余有叹
C.成都拔君为府吏
D.郡界静斧斤时入山林
【小题3】下列各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吏民皆乐为用
A.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战死城下
D.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张堪年少时品行超群,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侄子,自己来到长安受业,得到诸儒的称赞。
B.张堪能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候帮吴汉出谋划策,进驻成都后安抚人心,受到百姓官吏的称赞。
C.张堪率兵入成都后,首先派兵加固了城防,检阅军队,清查仓库,收其珍宝,并一一和皇上说明,没有半点私心。
D.张堪任渔阳太守时,不仅捕击奸猾之人,抗击匈奴入侵,力保边疆太平,而且还辟田劝家,使百姓殷实富足。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2)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
(3)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高祖自太原徙天平,不受命,而有异谋,以问将佐,将佐皆恐惧不敢言,独维翰与刘知远赞成之,因使维翰为书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已许诺,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啖德光,求助己以篡唐。高祖惧事不果,乃遣维翰往见德光,为陈利害甚辩,德光意乃决,卒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高祖即位,以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而景延广用事,与契丹绝盟,维翰言不能入,乃阴使人说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乃延广于河南,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魏国,事无巨细,一以委之。数月之间,百度浸理。维翰权势既盛,四方略遗,岁积巨万。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用事,共谗之。帝欲骤黜维翰,大臣刘晌、李崧皆以为不可,卒以玉为枢密使,既而以为相,维翰日益见疏。契丹屯中渡,破栾城,杜重威等大军隔绝,维翰曰:“事急矣!”乃见冯玉等计事,而谋不合。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自契丹与晋盟,始成于维翰,而终败于景延广,故自兵兴,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此两人为言。耶律德光犯京师,遣张彦泽遗太后书,问此两人在否,可使先来。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已违之也,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初,彦泽入京师,左右劝维输避祸,维翰曰:“吾为大臣,国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动。彦泽以兵入,问:“维翰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乃以帝命召维翰。维翰行,遇李崧,军吏前白维翰,请赴侍卫司狱。维翰知不免,顾崧曰:“相公当国,使维翰独死?”崧惭不能对。是夜,彦泽使人缢杀之,以帛加颈,告德光曰:“维翰自缢。”德光曰:“我本无心杀维翰,维翰何必自致。”德光至京师,使人检其尸,信为缢死,乃以尸赐其家,而赀财悉为彦泽所掠。
(选自《新五代史·晋臣传第十七·桑维翰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B.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C.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D.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食”,指祭祀。因祭祀必要宰杀牺牲作为供品,故以血食代称祭祀。
B.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C.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维翰长得丑陋奇特,颇有大志。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不为所动,最终进士及第。
B.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得到了契丹的帮助,晋高祖最终消灭唐而建立晋,桑维翰立了大功。
C.桑维翰被封为魏国公后,权势日盛,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桑维翰于是被疏远了。后来契丹攻破栾城,他求见皇帝,皇帝都借故不见他。
D.桑维翰颇有威严气度,忠于国家。张彦泽见到他都害怕,只有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桑维翰临危不惧,与李崧谈话,令李崧羞愧。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
(2)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己违之也,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少颇读书,事周祖,为亲校。广顺初,授庄宅副使,迁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为皇城使。会天平符彦卿移镇大名,以廷祚知郛州。

世宗即位,迁右羽林将军,充内客省使。未几,拜宣徽北院使。世宗征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师还,权判澶州。归阙,加右监门卫大将军。俄迁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命廷祚督丁壮数万寡之。因增筑堤防,自京城至临淮,欻旬讫工。世宗北征,权东京留守。是夏,河决郑州原武县,命廷祚发近县丁壮二万佘塞之。师还,以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傳,充枢密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

宋初,加冏中书门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会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据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遠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國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罘领兵来,战泽州南,其众败走。及讨李重进,为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即以为雄武军节度。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西夏首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诏敖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乾德二年来朝,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俄遇疾,车驾临问,命燕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思监视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

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好学,聚书万余卷。治家严肃,尤崇奉释氏

《宋史列传卷十六·吴廷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B.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C.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D.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一般是指官吏补充缺职,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假”、“署”、“护”、“摄”等
B.“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C.“建隆”,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也指佛或佛教。“释”,为印度释迦牟尼佛陀家族之姓,现也多用于华人地区出家人的姓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廷祚受历任君主器重。周太祖时即为亲校,周世宗时多任要职,宋太祖讨李重进时他奉命留守东京,保障后方。
B.吴廷祚治理才干卓越。汴河决口,他奉命率丁壮增筑堤防仅数旬而成;黄河溃决,他再次奉命率丁壮堵塞大功告成。
C.吴廷祚军事谋略突出。宋太祖镇压李筠叛乱时,他建议太祖速战速决,诱李筠离开据点而歼之,太祖依计大获全胜。
D.吴廷祚谨厚好学,儒道兼修。他居母丧期间,为致哀多日不曾进食;他喜读书,藏书万余卷;他尤其喜好释氏之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
(2)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