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李憕,太原文水人。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引憕常在幕下。九年,入为相,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憕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并迁监察御史。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二十八年,为河南少尹。时萧炅为尹,依倚权贵,莅事多不法。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炅及甑生患之,而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十一载,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十四载,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其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人心震惧。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珣,绥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迁憕礼部尚书,依前留守。自逆徒发范阳,至渡河,令严,觇候计绝。及渡河,陷陈留、荥阳二郡,杀张介然、崔无诐,数日间已至都城下。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训练已久;常清之众,多市井之人,初不知战。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憕谓奕日:“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奕亦便许愿守本司。于是憕居留守宅,奕独居台中。
及常清西奔,禄山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然后住居于闲厩中,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憕、奕、清三人之首,以河北。信宿,至平原,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玄宗赠憕司徒,仍与一子五品官。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并迁监察御史    课:考核。
B.而于朝廷  构:陷害。
C.绥将士    辑:招集。
D.以河北    徇:巡查。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B.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C.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D.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憕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后得到张说的提携,任长安尉。又得到宇文融的推荐,任判官,代理监察御史。
B.李憕任东京留守时,正值安禄山起兵反叛。李憕与封常清、卢奕、达奚珣等人修缮城郭,率兵抵御,军令极严,在洛阳与叛军展开了激战。
C.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多半是些市井之人,本来并不懂得打仗。遇到安禄山所统领的训练已久的精兵,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
D.洛阳被攻破后,李憕和卢奕、蒋清被安禄山杀害。三人头颅被辗转传送各地,后来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斩杀了使者,把三人的头颅安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
(2)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1 10:5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承元者,成德军节度使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固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盍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众曰:“惟所命。”乃视事牙阖之偏,约左右不得称留后①,事一关参佐,密表请帅于朝。穆宗诏起居舍人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将往义成,北镇以两河故事胁诱,欲其留成德,承元不纳,诸将皆悔。耆至,士哭于军,承元令曰:“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承元去镇,左右裒器币自随,承元使空褚毋留。入朝,昆弟拜刺史者四人,位于朝者四十人。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

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府郛左百贾州聚,异时为虏剽夺,至燎烽相警,承元版堞缭之,人乃告安。以劳封岐国公。太和初,祖母丧,诏曰:“武俊②当横流时,拯定奔溃,功在史官。今李不幸,赠恤宜加厚。”且给仪仗以葬。五年,徙节平卢、淄青。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由是兖、郓诸镇皆奉法。承元资仁裕,所至爱利。卒,年三十三,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王承元传》)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②武俊,王承元祖父,曾任成德军节度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B.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C.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D.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近臣,随从”等意思。文中指随从。
B.昆弟,同伯仲,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文中指兄和弟。
C.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亦泛指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元少年老成,颇有远见。年轻时便力主讨伐逆贼,效忠朝廷,并且在兄长死后一直拒绝诸将的拥戴,直至朝廷任命后才接受。
B.王承元注重大局,处事果断。得到朝廷的异地任命后,部将不想让他离开,他非常理智,以李师道为鉴,坚决离开本军去上任。
C.王承元文武兼备,政绩卓著。在凤翔任职期间,修筑防御工事,派兵据守,有效阻止了吐蕃的扰乱,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D.王承元宽厚仁惠,关爱百姓。所到之处能给百姓带来恩惠;两河之地没有实行私盐禁令,他请求使之得以实行,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
⑵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
【小题5】王承元为什么不听诸将的挽留,离开成德前往义成上任?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B.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C.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帝不豫 ⑵安石其助己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⑴与盗物民家有矣( )
A. 缝隙 B.间隔 C.差别 D.短暂的事件
劫禁物法
A. 比较 B.比照 C.核查 D.勾结
【小题3】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小题5】对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一事,对曾公亮的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认为不应与契丹过分计较,容易引起边地事端。
B.曾公亮认为萌芽状态不加以遏止,今后此地的将领就无所适从。
C.曾公亮建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可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建议派智勇双全的赵滋去晓瑜朝廷禁止契丹侵渔边地的旨意。
【小题6】最后一段写出了曾公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负面的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稙字符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从父中行客苏轼门,大史晁无咎见之曰:“此国士也。”以女妻焉。

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群盗四起,偏道阨绝,环视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留之幕府、高宗既即位,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

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稙请修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左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以破贼功上于朝,转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桧死,除户部郎中。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辞,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元直兼之矣。”

服阕,参政钱端礼荐差知琼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琼州远在海外。”改知徽州。逾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方,廷议倚重。干道二年,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年七十有六卒,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B.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C.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D.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从秦统一中国赢政称皇帝开始,不能称“王”,其王畿地在二京之域,始称“京畿”。
B.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幕府的僚属称幕僚。幕僚同编入正规官制的官吏有明显的区知,其主要功能为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典属文书等。
C.漕运,指中国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D.,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宋代实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弃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稙小时候聪明伶俐专心好学,曾两次被乡里宗长推举。太史晁无咎看见他称赞他是国家优秀的人才,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B.运送粮饷的道路道阻厄断绝,京畿转运使向子谞任用当时正担任迪功郎的李稙督运,李稙率众历经艰难,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C.母亲去世,李稙回家服丧,期满,参政钱端礼举荐他补任差额担任琼州知州。皇上体恤其年岁已高,让其改任徽州知州二
D.李稙上书极力陈述防守长江的十条计策,都直指事理,皇上称赞他的意见,用太府卿之职征召他赴阙,李稙因为生病不能启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闲,专以抚摩为急。
(2)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倜傥,豪视一世。调通川主簿。渝州蛮叛,说降其酋。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商英积憾元祐大臣不用己,极力攻之,论内侍陈衍以摇宣仁,至比之吕、武;乞追夺光、公著赠谥,仆碑毁冢;言文彦博背负国恩,及苏轼、范祖禹、孙升、韩川诸人,皆相继受谴。蔡京拜相,商英雅与之善,适当制,过为褒美。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复与京议政不合,数诋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京罢相削籍,知鄂州。京复相,以散官安置归、峡两州。大观四年,京再逐,知杭州。留为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顷之,中书侍郎,遂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锢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改当十钱以平泉货,复转般仓以罢直达,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杨戬除节度使,商英曰:“祖宗之法,内侍无至团练使。有勋劳当陟,则别立昭宣、宣政诸使以宠之,未闻建旄钺也。”讫持不下,论者益称之。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
(注)①宣仁:宣仁太后高滔滔。②光、公著:司马光、吕公著。③绍述:特指宋哲宗时对宋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泛指承继前人所为。④泉货:钱币,货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B.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C.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D.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除”、“拜”都指授予官职,“出”指由朝廷到地方任职,“起”指重新起用。
B.“推官”、“提点刑狱”都有司法职能,“节度使”、“团练使”都有军事方面的职能。
C.散官:是有其名而闲散无职事之官,多用为朝廷官员的加衔,如昭宣使、监察御史等。
D.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商英坚持己见,好恶分明。蔡京任宰相,他与张商英政见相合,张商英就和他交好:政见不合,张商英就极力批评,绝不妥协,所以官位随蔡京同沉浮。
B.张商英自负卓异,雄视世间。章惇治理夔夷时,随意侮辱郡县官吏,无人敢与之共语。在一起吃饭时,对章惇说的狂言大话,张商英不时加以辩驳,高出章惇一筹。
C.张商英为政持平,改革弊政。当他看到蔡京为相造成的弊病,便大力进行币制改革,施行纸钞以便于通商行旅,免除不合理的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
D.张商英坚持原则,直言敢谏。他劝说宋徽宗节制华侈,反对违背祖宗成法任命太监为节度使,皇帝对他都颇有几分忌惮,这些行为深受人们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
(2)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