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阎庆字仁庆,河南河阴人也。庆幼聪敏,重然诺,风仪端肃,望之俨然。及卫可孤侵逼盛乐,庆随父固守,颇有力焉。拜别将,稍迁轻车将军,加给事中。后以军功,拜步兵校尉、中坚将军。
既而齐神武举兵入洛,魏孝武西迁,庆谓所亲曰:“高欢跋扈,将有篡逆之谋,岂可苟安目前,受其控制也!”遂以大统三年,自宜阳归阙。太祖谓庆曰:“高欢逆乱,宇内分崩,群盗竞兴,人皆徇己。卿遂能尽忠贞之节,重君臣之义,背逆归顺,舍危就安,虽古人所称,何以加也。”即拜中坚将军、奉车都尉。河桥之役,以功拜前将军、太中大夫,迁后将军,封安次县子,邑四百户。及邙山之战,先登陷陈。拜抚军将军、大都督,进爵为伯,增邑五百户。
孝闵帝践祚,出为河州刺史,进爵石保县公,增邑千户。州居河外,地接戎夷。庆留心抚纳,颇称简惠。就拜大将军,进爵大安郡公,邑户如旧。入为小司空,除云州刺史,转宁州刺史。庆性宽和,不苛察,百性悦之。天和六年,进位柱国。晋公护母,庆之姑也。护虽擅朝,而庆未尝阿附。及护诛,高祖以此重之。乃诏庆第十二子毗尚帝女清都公主。庆虽位望隆重,婚连帝室,常以谦慎自守,时人以此称之。
建德二年,抗表致仕,优诏许焉。庆既衰老,恒婴沉痼。宣帝以其先朝耆旧,特异常伦,乃诏静帝至第问疾。赐布帛千段。医药所须,令有司供给。大象二年,拜上柱国。隋文帝践极,又令皇太子就第问疾,仍供医药之费。开皇二年薨,时年七十七。赠司空、荆谯淅湖沣广蒙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成。
(节选自《周书·列传第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宜阳归 阙:朝廷
B.虽古人所称,何以也 加:施加
C.云州刺史 除:授予
D.乃诏庆第十二子毗帝女清都公主 尚:娶……为妻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致仕”,交还官职,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C.“践祚”,其意是指继位、登基;与文中的“践极”的意思相同。
D.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在生前或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庆勇力战功,屡次升官。当卫可孤侵逼盛乐的时候及邙山之战,他作战都很卖力,然后被上级授予不同的官职。
B.阎庆忠君爱民,皇帝赞赏。高欢反叛作乱,天下人只顾自己谋私利,而阎庆却舍危赴安,得到了皇帝的赞美。
C.阎庆性格宽和,百姓称道。阎庆出任宁州刺史时,留意安抚招纳,不苛刻追查繁琐细微之事,百姓都很喜欢他。
D.阎庆坚守操守,刚正不阿。独揽朝政的宇文护是阎庆亲族,阎家又与皇室联姻,但阎庆从未迎合依附,依旧谦虚谨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欢跋扈,将有篡逆之谋,岂可苟安目前,受其控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既衰老,恒婴沉痼。宣帝以其先朝耆旧,特异常伦,乃诏静帝至第问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5:05: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史大夫官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B.“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与《琵琶行》中的“出官二年”中的“出”均为此意。
C.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读学生,明清时指经科考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D.赠,赠官。古代朝廷对没有及时封赐或死后的功臣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①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来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郑骧,字潜翁,信之玉山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知溧阳县,岁饥,民多逃亡。漕司按籍督逋赋不少贷,骧患之,尽去其籍。使者欲绳以法,骧曰:“著令约二税为定数,今不除,则逋愈多,民愈贫,赋愈不办。”使者不能屈。时议自建康凿漕渠导太湖以通大江,将破数州民田,调江、浙二十五州丁夫,所费百万计。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力止之。
钱盖自渭易熙,奏辟幕下。地震,秦陇金城六城坏,骧为盖言六城熙河重地,宜趣缮治,因自请董兵护筑益机滩新堡六百步,以控西夏。堡成,以功迁官,赐绯衣银鱼。
唃厮罗氏旧据青唐,置西宁州,其子董毡入朝,其弟益麻党征走西夏。大观中,羌人假其名归附,童贯奏赐姓名赵怀恭,官团练使。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骧谓贯欺君,请辨其伪。贯怒,将厚诬以罪,会败而止。擢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骧按格为《常平总目》十卷,颁之所部。时陕右大稔,骧奏乞以所部本息乘时广籴,得米六十万斛。
高宗初,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时谋巡近甸金陵、南阳、长安为驻跸计,骧言:“南阳、金陵偏方,非兴王地;长安四塞,天府之国,可以驻跸。”会帝东扬州,复请自楚、泗、汴、洛以迄陕、华,各募精兵,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骧曰:“所谓太守者,守死而已。”翼日城陷,骧赴井死,赠通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谥威愍,诏赐庙愍节。
选自《宋史·郑骧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B.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C.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D.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夫指能够服劳役的成年男子,丁指到了服劳役年龄的人,但具体年龄,各个朝代规定并不一样;夫是成年男子的统称。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姓名皆赐。通常是君主赐给有功劳的大臣,赐姓以君主所姓“国姓”最为常见。
C.陕右是指陕州的西部。古代常用右指西面,因为面向南,则右手在西,左手在东,所以江西又称江右,江东又称江左。
D.幸扬州是指皇上和皇后到扬州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上或皇后亲临称幸,例如“幸顾”是指皇上或皇后亲临垂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骧敢于担当,心系国家。他免除了县里受灾百姓的赋税,致使漕司的使者欲绳之以法;在开凿漕运河道一事上,他细致剖析利弊,尽力阻止。
B.郑骧有战略眼光,注重实干。秦陇金城一带遭地震破坏,郑骧认为六城是防护重地,为防西夏应赶快修理整治;他自请监领建造,建好了城堡。
C.郑骧不惧权奸,遭到诬陷。羌人假借益麻党征的名义归附,童贯上奏赐给姓名、官职,郑骧指出童贯这样做是欺骗君主,遭到童贯党羽的诬陷。
D.郑骧忠于君主,为国尽节。在选择皇帝出行暂住之地时,他认为长安四面都有天险 ,可供皇上暂住;金兵进犯,在城被攻破后,郑骧投井而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力止之。
(2)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D.步则汗出
【小题2】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该段中文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客的言语和做法表明,他们都是从个人荣辱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足取的。
B.相如避廉颇之锋芒,韬光养晦,是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
C.相如解释说,他和廉颇的存在,是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原因。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因此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D.本段文字赞扬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
B.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
C.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
D.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字”均为古人出生后所取,名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是供长辈呼唤。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始设于隋朝。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在位时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赠”是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的行为。一般来说,所赠官职比原官衔高一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的弟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B.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C.张克戬知任汾州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 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D.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给朝廷写了遗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后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谥号“忠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2)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