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武帝末,巫蛊事①起,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古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吉治巫蛊事,连岁不决。武帝疾,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谴使者分条中都官②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狱,吉闭门拒使者不内,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狱系者独赖吉得生。后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尊立皇曾孙,是为宣帝。吉为人深厚,不伐善。上大贤之。
②后五岁,吉为丞相。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③,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好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狠,以吉知大体。
(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巫蛊事:巫蛊是一种加害仇敌的巫术。汉武帝万年因蛊惑之事而怀疑卫太子刘据,后者被迫起兵,后被镇压自杀。②分条中都官:分别通知京师各官府。③殿最:官吏政绩的考核等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    (2)吉闭门拒使者不内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诏狱系者亡轻重
A.死亡B.逃亡C.损失D.无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吉为人深厚,不伐善
A.进攻B.损害C.夸耀D.除去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B.民斗相杀伤     及时相谴归
C.恐有所伤害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5】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
(2)穰还,以闻,因劾奏吉。
【小题6】根据第①段,丙吉“闭门拒使者”的原因是
A.丙吉治理巫蛊案无果,担心被治罪
B.丙吉惧怕因庇护皇曾孙而被指谋反
C.丙吉认为皇曾孙无罪应保护其安全
D.丙吉认为狱中所有人都无被杀之理
【小题7】概括宣帝以及掾史对丙吉的看法及其依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威为御史中丞,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威得论出,而博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官寺尽满。从事白请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有删节)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漏泄省中语下狱 坐:因为……而获罪
B.吏民数百人遮道自 言:对……说
C.博新视事 视事:任职
D.职决疑 典:掌管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博诈医入狱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而博此显名   斧斤时入山林
C.从事白请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    吾今报府
D.选视可用者   失所与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②④⑥B.①③⑤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B.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C.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D.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家境贫苦,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先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后慢慢查问,斩杀了组织者。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干练。升迁为廷尉,和正监、掾吏一同重新判断过去难以决断的几十个案件,为其中的八九件翻案,属吏都佩服他。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3)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B.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C.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D.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到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博士”,在古代是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C.“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
D.“伊、管”,指的是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相齐桓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再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贾谊为廷尉。
B.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心意,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做到了太中大夫。
C.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升官至公卿,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还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任长沙王太傅。
D.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贾谊十分愧疚,以至于一年多后也悒郁而终。他死后,在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2)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是时上年老,宠姬钧弋赵健仔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光为人沈静详审,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骨在,群臣议所立,威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光以其书视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般,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今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诏曰:“可。”…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薨。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B.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C.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D.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讳,即无所顾忌、不隐讳或死的婉辞。文中“如有不讳”与成语“直言不讳”的“不讳”,皆指不避讳。
B.玺,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时,规定皇帝印独称“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
C.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因为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故有此称。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即为二千石。
D.血食,即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血食。古代常以“血食”、“不血食”借以指代国家的延续和破灭。“不血食”指其国家的祖先不能再得到祭祀,这个国家灭亡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忠于汉室。他接受武帝托孤重任,辅佐八岁幼主,决断大小事件;排众议不立武帝儿子,立武帝孙儿为君;与群臣俱见太后力主废除难继汉室大任的昏君刘贺。
B.霍光正直,重视有识之士。对尚符玺郎忠于职守不给自己玺印的行为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及时给予奖励;提拔上奏书的郎官做九江太守,举荐提拔提出“选贤而立”的田延年。
C.霍光沉稳、谨慎,出入宫禁二十余年从未有错。甚至从下殿门进出,停步和行进都有固定地点。郎仆射私下做标记看,每次尺寸竟然丝毫不差。
D.霍光冷静、稳重,尽管内心忧懑、不安,可处理起事情来仍然张弛有度。在立君、废帝的大事上,都会询问故吏、接受上书、召开会议、广开言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2)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时,大司空王邑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B.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C.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D.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C.相如,即蔺相如,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
D.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于京师游学,仕途坎坷不顺。他受王音赏识,召为门下史,做过郎等官职;曾与王莽、董贤同朝为官,他们位列三公,权倾一时,扬雄却三代不升官。
B.扬雄虽好古乐道,世人不理解他。他求文章在后世扬名,推崇古籍,用心在内,而不求于外现,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C.扬雄受无妄之灾,投阁差点死去。他受刘棻奏献符瑞之事的牵连,在办案使者抓他时,从阁楼上跳下,差点死去;所幸皇帝了解他的为人,下诏不追究他。
D.扬雄身死名不灭,其文传于后世。他俸禄职位容貌不能使人动心,故当世之人看轻他的书;但桓谭认为,扬雄的书文义深厚,终究有一天会超过诸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2)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    亡:逃跑
B.王使人道送我   唯:希望
C.既臣大夏而之   君:统治
D.汉财物 贵:宝贵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B.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C.侯,是爵位,是古代皇帝对皇亲国戚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小题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2)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