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B.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C.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D.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
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4】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8】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9 03:2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授予官职之人。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转运使调任他去治理郪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
B.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C.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汹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
D.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旱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官位的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二年(己酉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欧阳修乞致仕,冯京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①畀bì:给予。②忮 zhì:刚愎、狠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舞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领域,他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B.“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是在汉以后。我国古代多数朝代的承袭制度以“立嫡立长”为原则,有时候也参照“立子以贤”的原则。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己酉,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年的一种纪年方法,每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他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而且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C.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态度强硬。他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然灾变、祖宗的法令制度以及流言蜚语在他看来都可以不必在意。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王安石被宋神宗器重,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他招致了天下大旱,所以最终遭到贬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选自《宋史·列传四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B.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C.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D.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或中央官署的官员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B.郎中,始于战国,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隋唐至清,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在文中指的是寇准面向北跪拜。
D.榻,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较为轻便,容易搬动,如“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此意,后来也泛指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才智出众。少年时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在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忠义厚道。皇上贬他于青州,后念及他的厚道,多次问及他在青州的情况,并于第二年将他召回了京城。
C.寇准正直敢言。冯拯劝皇帝立太子而被贬黜到了岭南,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却被立即采纳了,可见其仗义执言。
D.寇准忠诚敬上。皇帝曾经赐他一条通天犀做的腰带,寇准临终前非常庄重地穿上朝服,朝北面叩拜之后才离开人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
(2)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石,字介之,翼王杨次山子。乾道间入武学,以恭圣仁烈后贵,赐第。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金使气沮,嘉定改元,除扬州观察使、知阁门事,进保宁承宣使。久之,授保宁节度使、提举万寿现,奉朝请,进封信安郡族。十五年,以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宁宗崩,宰相史弥远谋废皇子兹而立成国公昀,命石与谷白后,后不可,日:“皇子,先帝所立,岂敢擅变?”谷、石凡一夜七往反以告,后终不听。谷等拜泣日:“内外军民皆已归心,苟不从,祸变必生。则杨氏且无噍类矣!”后默然良久,日: “其人安在?"”弥远等召昀入,遂矫诏废站为济王,立昀,是为理宗。授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时宝庆垂帘,人多言本朝世有母后之圣。石独日:“事岂容概言?普仁宗、英宗、哲宗嗣位,或尚在幼冲,或素由抚育,军国重事有所未谙,则母后临朝,宜也。今主上熟知民事,天下悦服,虽圣孝天通,然不早复政,得无基小人离间之嫌乎?”乃密疏章献、慈圣、宣仁所以临朝之由,远及汉、唐母后临朝称制得失上之,后览奏,即命择日彻帘。进石少保,封永宁郡王。以寿明慈睿仁福三册太后宝,进至太傅。石性恬澹,每拜爵命必力辞。恭圣拊庙,除太师。兄谷疑于辞受,石力言日:“吾家非有元勋盛德,徒以恭圣故致贵显,曩吾父不居是官,吾兄弟今偃然受之,是将自速颠覆耳。况恭圣抑远族属。意虑深远,言犹在耳,何可遽忘?”乃合疏恳辞,至再三,不受。及属疾,除彰德、集庆节度使,进封魏郡王。卒,年七十一,赠太师。

(选自《宋史.杨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B.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秦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玲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C.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D.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元,我国封建时期同-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均称改元。
B.奉朝请,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C.称制,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后妃掌权当朝行使皇帝权力谓“临朝称制”
D.拊庙,将后死者的神牌(牌位)放入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庙配享附祭,此专指皇家而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石出身贵族,仕途顺遂。虽然起初凭借恭圣烈皇后显贵,但因他做事灵活变通,深得宁宗、理宗和太后垂青,官运亨通,终享天年。
B.杨石见解独到,不附众议。宝庆年间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在人们大都认为宋朝世代都有圣贤的太后时,只有他秉持异见,且分析得有理有据。
C.杨石高瞻远瞩,析理透彻。皇帝已能够处理政事,但太后仍不早日把政权归还皇帝,为了避免麻烦或招致灾祸,他劝太后早日撤帘复政。
D.杨石通达事理,不求尊显。他每次接到授子他爵位的命令时都会竭力推辞:皇帝授命太师官职的诏书一次次地给他下达,他始终没有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石凡一夜七往反以告,后终不听。
(2)况恭圣抑远族属,意虑深远,言犹在耳,何可遽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抟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B.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C.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D.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C.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 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大中祥符,是北宋时宋真宗的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小时候就很聪明。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B.五代后唐长兴年中,陈抟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他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C.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
D.陈抟虽然是个服气辟谷修道的方士,但他并没有借此蛊惑帝王获取私利,反而在帝王招揽时劝他励精图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2)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