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奋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十七年,儋耳降附,奋来朝上寿,引见宣平殿,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七年,为将作大匠,章和元年,免。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四年,迁长乐卫尉。明年,代桓郁为太常。六年,代刘方为司空。
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臣蒙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叙心,愿对中常侍疏奏。”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
奋在位清白,无它异绩。九年,以病罢。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
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时成,非所以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以病罢。明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口时政之宜     陈:陈述
B.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其手足  厝:放置
C.和帝召太尉、司徒洛阳狱    幸:宠幸
D.受职过任,夙夜忧惧 夙夜:早晚或日夜
【小题2】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冬,复以病罢。
A.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B.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C.臣具表闻D.农人告余春及
【小题3】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 
A.朝歌夜,为秦宫人B.而后乃今将图  
C.乐琴书以消忧D.雄州
【小题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和帝是元兴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独创发明的产物,一般由皇帝发起。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B.布衣是古代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黔首、黎民、庶民、黎庶、苍生、 氓等。
C.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D.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隋朝。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11:1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清少以勇力端厚称于乡里。后唐明宗领行台,置步直军,清预其募,渐升为小校。明宗即位,历严卫、宁卫指挥使,加检校右散骑常侍。

天福三年,从杨光远平范延光于邺,改奉国军都虞候。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从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一日,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邺。九年春,契丹南,围其城,清与张从恩守之,契丹退,以城功,继迁军额。

开运二年春三月,从杜重威北征,解阳城之围,加检校司徒。是岁秋七月,诏遣皇甫遇援粮入易州。十一月,从杜重威收瀛州,闻契丹大至,重威率诸军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桥,契丹已屯于北岸。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军不能解。时戎王至,留骑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自故灵都城其山足,涉滹沱之浅处,引众而南,至赵郡,凡百余里,断我飞挽,且扼归路。清知势蹙,谓重威曰:“军去常山五里,守株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步兵二千为前锋,夺桥开路,公可率诸军继之,入常山,必济矣。”重威可之,遣宋彦筠俱行。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 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时年五十三。(《通鉴》:清谓其众曰:“上将握兵,坐观吾辈困急不救,此必有异志。吾辈当以死报国耳!”众感其言,莫有退者,至幕,战不息。契丹以新兵继之,清及众士尽死,由是诸军皆夺气。)契丹寻于所战之地,筑一京观。及汉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赠清太傅。是岁,清子守钧于本邑义化别业,招魂以葬之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春,契丹南 牧:侵略
B.以城功,继迁军额     干:攻打
C.自故灵都城其山足     缘:沿着
D.入常山,必济矣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诏遣皇甫遇援粮入易州    谷鱼鳖不可胜食
B.请步兵二千为前锋 勇气闻于诸侯
C.坐观吾辈困急不救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守株此,营孤食尽 受任败军之际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B.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C.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D.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清年少时勇敢力大,品性温和,为乡邻称道。从军后从一个普通士兵被逐步提拔,先后担任指挥使,奉国军都虞侯等职务。
B.天福年间,王清参与平定范延、安从进等人的叛乱与张从恩固守邺城,成功抵御契丹的进攻,功绩卓著。
C.在危机之时,王清分析战争形势,认为不可守株待兔,坐视军队孤立无援,于是,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也赢得了杜重威的认可。
D.瀛洲之战中,契丹屯兵滹水北岸,留精兵与王清的军队对抗,杜重威率军苦战多日,并分兵渡过滹水,结果粮道与归路均被契丹阻断。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
(2)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
(3)请写出文言翻译的六种方法。(方法与规律提炼学法题)

同类题2

王汉,字子房,掖县人。崇祯十年进士。除高平知县。调河内,擒巨寇天坛山刘二。又乘雪夜破妖僧智善。夜半渡河,破贼杨六郎。李自成围开封,汉然火金龙口柳林为疑兵,遣死士入贼中,声言:“诸镇兵来援,各数十万至矣。”贼闻则惊走。
汉为人负气爱士。人有一长, 嗟叹之不容口。僚属绅士陈民疾苦,或言己过,则瞿然下拜。用兵士卒同甘苦,人乐为之死。 好用间,贼中虚实莫不知。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时兵部奏援剿兵十万,十之四以属京、蝰,属汉以其六。汉所监凡五万九千,然大半已溃散,兵部空名使之。汉乃请自立标营兵千人,骑二百,报可。乃简保营兵百余人,募邯郸、钜鹿壮士三百人,又取故治河内所练义兵及修武、济源素从征剿者五百人,及亲故子弟,合千人。八月朔夜半,袭贼范家滩,斩一红甲贼目。檄诸将合剿。自走襄阳,督左良玉兵救汴。至潼关,有诏汉巡按河南。时贼灌开封,汉闻,趣诸将自柳园夜半渡河, 伏兵西岸。檄卜从善等夹攻之,斩首九十余级,遂入汴,大张旗鼓为疑兵。追贼至朱仙镇,连战皆捷,巡抚高名衡谢病,即擢汉右佥都御史代之。汉乃广间谍,收土豪,议屯田,谋所以图贼。无何,刘超反永城。超,永城人,跛而狡,为贵州总兵,坐罪免。上疏言兵计,陈新甲用为河南总兵。以私怨杀其乡官御史魏景琦一家三十余人,惧罪,遂据城反。汉上疏请讨,语泄,超得为备。明年正月,汉入永城,声言招抚,为贼所杀。参将陈治邦、游击连光耀父子皆战死。
游击马魁负汉尸以出,面如生。诏赠兵部尚书,荫锦衣世百户,建祠致祭。既而超伏诛,传首九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B.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C.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D.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如贞观、洪武、康熙等等。
B.“河内”的“河”指黄河,“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文中的“八月朔”指农历的八月初一。
D.疏是古代臣属给皇帝的奏章(或称奏议),内容为提出意见、陈述主张或事情等,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汉在河内任职期间,屡立战功。他先是捉拿了大盗天坛山刘二,接着破妖僧智善,后又打败了贼人杨六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B.王汉兵员不足,想方设法扩充部队。兵部奏请增援剿贼兵马十万,然归王汉指挥的军队大半溃散,为补充兵员,经朝廷允许,王汉通过多种方式选拔募集了千人。
C.王汉善于用兵,机智胜敌。当初为保开封,他曾设疑兵,散布谎言智退贼兵;巡按河南时,为救开封,先设伏兵,又让卜从善夹攻,杀贼近百,入开封又设疑兵,接连获胜。
D.王汉为平叛贼,英勇献身。河南总兵刘超杀人后害怕被治罪,据城造反;王汉奉命前往招抚,入城后,因走漏风声,被刘超杀害,其尸体被人背出城时,面目仍如活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僚属绅士陈民疾苦,或言己过,则瞿然下拜。
(2)汉乃广间谍,收土豪,议屯田,谋所以图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计未定。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日:“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表荐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滇吾,烧当羌首领滇良之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汉阳,文中指汉水北岸。因为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
C.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为皇太子。
D.长揖,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即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所施的隆重礼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勋为人正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想杀死苏正和向他示好,但他认为不可。谋划杀害好人是不忠诚的,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
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即使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不降。叛军佩服其忠义勇敢,并未加害。
C.盖勋秉公执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追查到底,声名震于首都。
D.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2)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
(3)课内翻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也。少有志操,介特。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太守刘咸强召之,业乃载病诣门,咸怒,出教曰:“贤者不避害,譬犹彀弩射市,薄命者先死。闻业名称,故欲与之为治,而反托疾乎?”令诣狱养病,欲杀之。客有说咸曰:“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逝。未闻求贤而胁以牢狱者也”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曰:“方今天下分崩,孰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测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今数年不起,猜疑寇心,凶祸立加,非计之得者也,”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投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述闻业死,大惊,又耻有杀贤之名,乃遣使吊祠,赙赠百匹,业子犟,逃避不受。蜀平,光武下诏表其闾,《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象。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注①彀:使劲张弓。②赵杀鸣犊:赵简子杀其大夫鸣铵。鸣犊,人名,《孔子世家》作窦鸣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B.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C.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D.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又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其实,察举各科都有经学内容,把“明经”特立一科,说明经学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
C.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皇后或太子、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历史上“居摄”都是为篡位耍的花招,如王莽。
D.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如文中的公孙述于建武元年在蜀地称帝,并立国号为“成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业致力经学,政治志向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拜博士许晃为老师学习《鲁诗》,最终得到社会承认,以“明经”科目被推荐,并被授予为郎官。
B.李业为人孤高,不愿追随世俗。在王莽代理朝政期间,太守刘咸强迫他出来做官,他托病推辞,实是他不愿意与刘咸之类的人同流合污,而有辱自己的名声。
C.李业刚正不屈,严守做人底线。面对公孙述授予他公侯爵位的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尹融根据公孙述旨意的劝说,也不肯屈从,最终毫不畏惧地饮下毒酒而死。
D.李业节操高尚,受到光武嘉奖。公孙述在得知李业死后,怕承担杀贤者的罪名,就亲自前去吊唁祭祀。后来光武帝下诏书在他家门口建造碑坊予以表彰。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
(2)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太祖从子也。祖爱之,员外郎。父敬宗,始兴王国中军。景先少遭父丧,有至性,太祖嘉之。及从官京邑,常相提携。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补建陵令,还为新安王国侍郎,桂阳国右常待。太祖镇淮阴,景先以本官领军主自随,防卫城内,委以心腹。与世祖款昵,世祖为广兴郡,启太祖求景先同行,除世祖宁朔府司马,自此常相随逐。

出为持节、督司州军事、宁朔将军。是冬,虏出淮、泗,增司部边成兵。义阳人谢天盖与虏相构扇,景先言于督府,骠骑豫章王遗辅国将军萧惠朗二千人助景先。惠朗依山筑城,断塞关隘,讨天盖党与。虏寻遣伪南部尚书頞跋屯汝南,洛州刺史昌黎王冯莎电清丘。景先严备待敌。豫章王又遣宁翔将军王僧炳三千人屯义阳关外,为声援。虏退,进号辅国将军。

景先启称上德化之美。上答曰:“风沦俗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扫。幸得数载尽力教苍生者,必有功于万物也。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世祖即位,征为侍中,领左军将军。景先事上尽心,故恩宠特密。遭母丧诏超起为领军将军迁征虏将军丹阳尹五年荒人恒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上以景先谙究司土,诏曰:“得雍州刺史张瑰启事,蛮虏相扇,容或侵。蜂虿有毒,宜时剿荡。可遣征虏将军丹阳尹景先总率步骑,直指义阳。可假节,司州诸军皆受节度。”景先至镇,屯军城北,百姓乃安,牛酒来迎。

军未还,遇疾卒,时年五十。上伤惜之,诏曰:“西信适至,景先奄至丧逝,悲怀切割,自不胜任。今便举哀。赙钱十万。布二百匹。” 谥曰忠候。

(选自《南齐书·萧景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遭母丧/诏超起为领军将军/迁征虏将军/丹阳尹/五年/荒人桓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
B.遭母丧/诏超起/为领军将军/迁征虏将军丹阳尹/五年/荒人桓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
C.遭母丧/诏超起/为领军将军/迁征虏将军/丹阳尹五年/荒人桓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
D.遭母丧/诏超起为领军将军/迁征虏将军丹阳尹/五年/荒人桓天生引蛮虏于雍州界/上司部以北/人情骚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侄子。古人非常注重宗族观念,“从子”的概念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唐宋之后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
B.持节:节,施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施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刺史:刺,检核问事;史,御史。官职名,负责监察。汉武帝始置,为维护皇权集中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雍州: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其他八州分别为荆州、豫州、梁州、青州、徐州、扬州、冀州、秦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景先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显赫。富贵的出身,使他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是他受太祖和世祖喜爱的客观原因。
B.萧景先官运亨通,顺风顺水。先后担任宁朔将军、左军将军等职,母丧守孝期未满就被起用为领军将军。
C.萧景先不避艰险,战功显赫。萧景先为世祖镇守疆域不辞劳苦,即便被派往艰苦的地方,也能立下战功。
D.萧景先指挥有方,深受百姓爱戴。萧景先在征讨桓天生时注重和人合作;在征讨魏虏时,百姓设酒欢迎萧景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
(2)西信适至,景先奄至丧逝,悲怀切割,自不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