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    信:相信。
B.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    略:掠夺,夺取。
【小题2】下列句子中,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眼泪
B.诸郎中执兵     郎中:宫廷的侍卫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小题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樊於期前曰:“为之奈何?” ②今得闻教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④秦王必喜善见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4】下列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小题5】从选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深谋远虑,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秦王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6】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6 09:2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曰丁贵嫔。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高祖以百度多阙,未之许也。群臣固请,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 《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太子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

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① ,遍览众经。招引名僧,谈论不绝。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薨,步从丧,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视贫家子流离道路者,密加振赐。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

三年三月,寝疾。恐贻高祖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 “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高祖诏敛以衮冕,谥曰昭明。

——— 选自《梁书》

①三宝,指佛教。
【小题1】下列各选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五经,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C.朔,也称为“朔日”,古人将农历初一称为“朔日”,称农历十五为“望日”。
D.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事亲至孝。母亲生病,他亲自侍疾。自己病重,也瞒着高祖,直到病稍好转,才告诉了父亲。
B.太子热爱文学。他招引文士,研讨学问,空闲便撰写诗赋文章,文学创作一片繁荣,出现了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C.太子宽和待人。处理政务时,对不实之处洞察入微,但只命相关人改正,不随便处分人。给犯人量刑判案时,经常宽恕、赦免罪犯。
D.太子体恤百姓。太子常常施舍贫困受冻和无力敛葬的百姓,他一听到老百姓的赋税过重,劳役太多太苦,便心怀忧虑。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高祖以百度多阙,未之许也。
(2)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视贫家子流离道路者,密加振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明眎(shì):兔子的别名。②髦:毛中长豪;引申为同辈中不群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其豪 豪:同“毫”,毫毛
B.与上益狎 狎:亲近
C.以衡石自程     程:限定
D.见绝于孔子     绝:绝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氏家族被围捕,毛颖被带回章台献给皇帝,逐渐得到皇帝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B.毛颖和绛县人陈玄、弘农县的陶泓和会稽县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基本偕同一致。
C.文章以毛颖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
(2)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之,果枉 查访B.会后侍帝食,不酒肉 进献
C.付宫正,则酌其矣   平息D.帝为光禄官     整顿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直言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已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同类题4

阅读贾谊的《过秦论》(中篇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②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注:①元元,善良的,可怜的。 ②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小题1】下列句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面称帝,以四海 养育,统治
B.强凌弱,众寡 残暴
C.周室卑微衰败
D.兵革不休,士民弊 同“疲”,疲惫
【小题2】下列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元元之民冀得安性命秦有余力而制
B.废王道立私爱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
C.秦王怀贪鄙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余烈
D.令不行天下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小题3】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实行暴政,所以秦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止,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实行仁政。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死亡。
【小题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杜甫传》)
(2)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过秦论》)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三:指三百钱。②五:指五百钱。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例句中加点词的语法现象的一项是(   )
例句:王秦降将以汉王
A.臣等身被坚执兵B.而信于万乘之上者
C.为家不治垣屋D.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衣,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汉书》作者是班固,与司马迁的《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通史。只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善于识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萧何有大功。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D.萧何不重私产。购置田宅居处会有所选择,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
②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