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甘庄恪官粤西臬司,平反一冤狱。宣化县有武举黄国宁家失盗,陆续缉获九人,府县审明,定招解司。其首犯某,则黄国宁之妇翁也。公疑之,示期亲审,唤首犯某至,但痛哭呜咽不能出一语。公曰:“尔以妇翁行劫女婿,良心丧尽,自作自受,尚有何词?”因诉曰: “天下岂有此人情哉?小人女儿现在,亲戚往来无少异,何为邀外人行劫女儿家?求爷细察之。不然,小人死不见天日矣。”公曰:“汝既非真盗,府县审时,何为输服乃尔?”泣曰:“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等死耳,较犹缓须臾也,何惮而不招哉!”公令言其情,供曰:“女婿家失事之次日,闻往视,时盗已远飏,小人为潜行踩缉。今所获在官之黄必正等,皆小人所缉获者。各盗恨,遂诬以招邀为首。府县不察,夹打成招。”
又审至一廖日恒者,察其状貌,为朴实农民,不类盗,又疑之。诉曰:“小人冤无可辨,惟现有一证求验。”视之,乃织布所用之扣,分析经丝者。诘:“此何为证?”答曰:“盗凭赃定,所以指为盗,以家有白布一疋。此布乃小人母所织,即用此扣经而成之者,共几千几百几十扣,试取验之。”细数赃布,不一丝。诘:“尔既非盗,县役何为至汝家起赃?”答曰:“盗等诬扳也。小人与武举村邻,因往某山取竹备用,见黄必正等五人在山中语,怪之。次日,闻黄家失盗,思必某等所为,遂语泄,诸盗乃以此弋获。盗等衔恨,遂诬扳受累。”
审至黄必正等,反复究诘,乃合供此内九人,惟必正与某某等五人实同伙行劫,其武举之妇翁及廖日恒等四人,皆诬扳者也。由是四人始得昭雪。
呜呼!听断之际,不能平心静气揆情度理徒使三木以从事其不至天陨霜而鬼夜哭者几希
(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注:①臬司:官职名,主管司法。 ②妇翁:妻父,岳父。 ③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即首枷、足桎、手梏。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各盗恨,遂诬以招邀为首  衔:含
B.细数赃布,不一丝 爽:差
C.见黄必正等五人在山中语,怪之    偶:偶然
D.审至黄必正等,反复究诘  徐:慢慢,一会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平心静气/揆情度理/徒使三木以从事/其不至天陨霜而鬼夜哭者几希
B.不能平心静气揆情/度理徒使三木/以从事其不至/天陨霜而鬼夜哭者几希
C.不能平心/静气揆情度理/徒使三木以从事/其不至天陨霜而鬼夜哭者几希
D.不能平心静气/揆情度理/徒使三木以从事其不至/天陨霜而鬼夜哭者几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国宁的岳父认为,自己没理由去邀请外人抢劫自己女婿家。因此他乞求甘庄恪“细察”并为自己伸冤。
B.甘庄恪听了黄国宁的岳父哭诉后,对府县已经审定的盗窃案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择期亲自进行了重审。
C.廖日恒供述,自己之所以被“诬扳”为盗贼,是因为遇见了盗贼们密谋,自己产生了怀疑,并泄露了出去。
D.甘庄恪通过调查取证,以及对黄必正等人的“反复究诘”,终于使案情真相大白,廖日恒等冤者也得以昭雪。
【小题4】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等死耳,较犹缓须臾也,何惮而不招哉!
(3)察其状貌,为朴实农民,不类盗,又疑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0 06:2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避宣宗讳,以字行。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天启元年,疏请幸学不先白政府。执政者不悦,令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寻起少詹事。六年,魏忠贤以基命为杨涟同门生,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起吏部左侍郎。明年十月,京师戒严,基命请召还旧辅孙承宗,省一切浮议,仿嘉靖朝故事,增设枢臣,帝并可之。庶吉士金声荐僧申甫为将。帝令基命阅其所部兵,极言不可用,后果一战而败。袁崇焕、祖大寿入卫,帝召见平台,执崇焕属吏,大寿在旁股慄。基命独叩头请慎重者再,帝曰:“慎重即因循,何益?”基命复叩头曰:“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帝终不省。大寿至军,即拥众东溃,帝忧之甚。基命曰:“令崇焕作手札招之,当归命也。”时兵事孔棘,基命数建白,皆允行。及解严,召对文华殿。帝言法纪废弛,宜力振刷。基命曰:“治道去太甚,譬理乱丝,当觅其绪,骤纷更益扰乱。”帝曰:“慢则纠之以猛,何谓纷更?”其后温体仁益导帝以操切,天下遂大乱。
三年二月,工部主事李逢申劾基命欲脱袁崇焕罪,故乞慎重。基命求罢,帝为贬逢申一秩。韩火广、李标相继去,基命遂为首辅。以恢复永平叙功,并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至六月,温体仁、吴宗达入,延儒、体仁最为帝所眷,比而倾基命,基命遂不安其位矣。方崇焕之议罪也,基命病足不入直。锦衣张道濬以委卸劾之,卒三疏自引去。
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文中“避宣宗讳”是封建社会的“国讳”,即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
B.“酉”指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十二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五点到七点;十二属相之一,“猴”。
C.“少詹事”,秦汉置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唐设太子詹事、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
D.“手札”亦作“手剳”,犹手书,指亲笔信。“令崇焕作手札招之”中的“手札”就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基命为官之路比较坎坷。天启六年,因成基命是杨涟的同门师兄弟,他被魏忠贤罢职;崇祯三年,周延儒、温体仁结党排挤他,加上张道濬弹劾他,成基命最终辞官。
B.成基命认为僧人申甫没有能力做大将,结果申甫一战而败。在处理袁崇焕的事情上,成基命认为要慎重,皇帝不听,结果祖大寿率军逃跑。
C.成基命宽厚仁慈,顾全大体。为了营救李长春、杜齐芳,成基命长时间跪在会极门;即便弹劾过自己的李逢申受到朝廷处罚时,成基命也为他进言,使皇上减轻了对他的惩罚。
D.成基命曾深得皇帝的信任。工部主事李逢申弹劾成基命,结果皇上把李逢申降官一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基命请召还旧辅孙承宗,省一切浮议,仿嘉靖朝故事,增设枢臣,帝并可之。
(2)温体仁、吴宗达入,延儒、体仁最为帝所眷,比而倾基命,基命遂不安其位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也。毗性刚謇,颇有学涉。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平齐之役,以毗为行军总管长史,克并州,毗有力焉。除为别驾,加仪同三司。开皇初,朝廷以毗鲠正,拜治书侍御史。寻转大兴令,迁雍州赞治。毗既出宪司,复典京邑,直道而行,无所回避,颇失权贵心,由是出为西宁州刺史。先是,蛮夷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由此递相陵夺,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后因诸酋长相率以金遗毗,于是置金坐侧,对之恸哭而谓之曰:“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以此相灭,不可胜数。今将此来,欲杀我邪?”一无所纳,悉以还之。于是蛮夷感悟,遂不相攻击。高祖闻而善之,征为散骑常侍、大理卿。毗见左仆射杨素贵宠擅权,恐为国患,因上封事曰:“臣闻臣无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国。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荣枯由其唇吻,废兴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列,兼州连县。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稍虞,必为祸始。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外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轻犯天颜,伏听斧锧。”高祖大怒,亲自诘之。毗极言曰:“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又太子及蜀王罪废之日,惟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毗发言謇謇,有诚亮之节,高祖无以屈也,乃释之。素自此恩宠渐衰。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并摄御史大夫事。奏劾宇文述私役部兵,帝议免述罪,毗固诤,因忤旨,遂令张衡代为大夫。毗忧愤,数月而卒。
(节选自《隋书·梁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
B.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
C.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
D.但素任寄隆重/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素/盖由察毗之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左仆射,隋唐时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
C.天颜,天子的容颜。在封建时代对帝王及他的所作所为与所用物要使用敬称,如皇帝的笔叫“御笔”,让皇帝听闻叫“上达天听”。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文中的炀帝,是隋朝第二任皇帝杨广的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毗尽忠职守,政绩卓著。梁毗开皇初年担任治书侍御史,继而转任大兴县令,调任雍州赞治。梁毗从司法部门出来后,又治理京邑,因出色的政绩,朝廷升迁他当西宁州刺史。
B.梁毗爱民如子,用心化解纷争。他任职西宁州刺史时,当地蛮夷以金多者为豪隽,因此互相抢夺金子,常常诉之于干戈。梁毗很担心。在诸酋长争着把金子送给他的时候,对着金子痛哭,让蛮夷酋长感悟,不再互相攻击。
C.梁毗不惧权贵,直言进谏。梁毗见左仆射杨素得宠擅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大害,因此秘密上奏章弹劾他。高祖十分震怒,亲自审问他。梁毗讲得真实有理,又诚实坦荡,高祖无法使他屈服,于是放了他。
D.梁毗忠君爱国,但不受炀帝重用。炀帝即位后,梁毗上奏弹劾宇文述,炀帝袒护免宇文述,梁毗的直言劝谏使炀帝心生不快,于是让张衡代替他当御史大夫。梁毗忧愤,过了几个月就死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
(2)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又太子及蜀王罪废之日,惟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佀钟,字大器,郓城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御史,巡盐两淮,按浙江还,掌诸道章奏。汪直讽钟劾马文升,钟不可,被谮杖阙下。以都御史王越荐,擢大理寺丞,再迁右少卿。寇入大同,廷议谴大臣巡视保定诸府,乃以命钟。居数月,即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河间濒海民地为势家所据,钟夺还之。召为刑部右侍郎丁内艰,僦运艘载母柩南还。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逮下吏。弘治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诸府,尽心荒政。十一年迁右都御史。居二年,进户部尚书。十五年,上天下会计之数,言:“常入之赋,以蠲免渐减,常出之费,以请乞渐增,入不足当出。正统以前军国费省,小民输正赋而已。自景泰至今,用度日广,额外科率。民已重困,无可复增。往时四方丰登,边境无调发,州县无流移。今大仓无储,内府殚绌,而冗食冗费日加于前。愿陛下惕然省忧,力加损节。且敕廷臣共求所以足用之术。”帝乃下廷臣议。议上十二事,其罢传奉冗官,汰内府滥收军匠,清腾骧四卫勇士,停寺观斋醮,省内侍、画工、番僧供应,禁王府及织滥乞盐引,令有司征庄田租,皆权幸所不便者。疏留数月不下,钟乃复言之。他皆报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不行。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东厂侦事者发钟子瑞受金事,钟屡疏乞休,命驰驿归。正德时,刘瑾摭钟在部时事,至罚米者三。又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佀钟传 》)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B.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C.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D.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
B.侍郎:中国古代官名。古代六部的副长官称侍郎,地位次于尚书,相当于副部长,各部有左、右两个侍郎。
C.户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兵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D.盐引:官府发给商人运销食盐的凭证。商人缴纳盐价、盐税领取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经验税后可凭证运销。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佀钟刚正不阿。大太监汪直暗示佀钟弹劾马文升,佀钟不愿陷害功臣,严词拒绝,为此佀钟被诬陷诋毁,遭受杖刑。
B.佀钟公正为民。佀钟任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地时,河间临海百姓的土地被权势之家所占据,佀钟夺回井归还百姓。
C.侣钟忧国进言。佀钟针对财政收支问题上疏朝廷,奏疏几个月未发还,佀钟再次催促,终因事关权幸者都没能施行。
D.佀钟经历坎坷。佀钟数十载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直到年老回乡,仍被刘瑾搜集在户部时的疏漏,三次被罚俸禄。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丁内艰,僦运艘载母柩南还。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逮下吏。
②愿陛下惕然省忧,力加损节。且敕廷臣共求所以足用之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虞集,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虞集传》)
①(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②(训迪)教导学生。③(暇佚)悠闲逸乐。④(擅业)独占其业。⑤(日隆)一天比一天多。⑥(忤)触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B.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C.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D.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是旧时中国人在本名之外所起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国学,中国历史上的“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现在一般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D.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在任儒学教授时虽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却很注重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博士时,有个刘生因喝醉酒而有失礼行为,他坚决主张削除他的学籍。
B.虞集认为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个人之见所能详尽的,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能先有成见,否则,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也由此而生。
C.虞集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D.虞集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王安石见其《诗义》,补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恶之。
神宗用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振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指挝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元祐二年,召为起居舍人。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逾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会知汉阳军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谏官交章请治之,又造为危言,欲置之法。汝砺曰:“此罗织之渐也。”数以白执政,不能救,遂上论列,不听。谏官指汝砺为朋党,及确贬新州,又须汝砺草词,遂落职知徐州。初,汝砺在台时,论吕嘉问事,与确异趣,徙外十年,确为有力。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有狱当贷,执政以特旨杀之,汝砺持不下。执政怒,罚其属。汝砺言:“制书有不便,许奏论,法也。属又何罪?”遂自劾请去,章四上。诏免属罚,徙汝砺礼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
B.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
C.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
D.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人”是指宦官,即旧时宮中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古代时有宦官擅权乱政。
B.“谏官”是指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如御史、谏议大夫等,古代较著名的谏官当属唐王朝的魏徵。
C.“疏”即奏章,是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也被称为“奏疏”,与 “表”陈情为主不同,“疏”以奏事为主。
D.“礼部”是官署名,北周时有此名,隋唐后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掌礼仪、祭祀、贡举、司法等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汝砺敢于进言,指陈时弊。宋神宗任命彭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彭汝砺首先陈述十件事,指陈时政利弊,他指出的多是朝中大臣所难言的事。
B.彭汝砺坚持原则,以史忠谏。宋神宗让宦官王中正带兵,彭汝砺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不当,并以历史警示,连续进言,直到宋神宗改变了态度。
C.彭汝砺为人坦荡,君子风范。彭汝砺因与蔡确意见不一被他排斥而外任十年,在蔡确被构陷时他不计前嫌,以致被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被贬徐州。
D.彭汝砺依法办案,断狱有方。执政大臣干涉彭汝砺审理的案件,要求处死犯人,而彭汝砺坚持应依法宽恕,最终,皇上下诏令免除了犯人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