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原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辞令   娴:熟悉。
B.草稿未定 属:写作。
C.平其功   伐:指摘。
D.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B.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C.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小题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担心楚国和齐国会结盟亲善,就派张仪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呈献给楚怀王,并告诉楚怀王,如果楚齐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B.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大败诸侯军队,杀了他们的将领唐眜。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去与秦昭王会面,但屈原却认为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C.屈原被流放后,仍眷恋楚国,心念楚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不能够返回朝廷。
D.渔夫“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这句话是赞赏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8 11:5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B.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C.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D.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身先士卒。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穆宗居裕邸,出閣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拜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阶渐不能堪。而是时张居正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乞归。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史部事。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②。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其在史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以广东有司多贪黩,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中官冯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居家数年,卒。居正请祭葬如例。中旨给半葬,祭文仍寓贬词云。久之,廷议论拱功。赠衔太师,谥文襄。

(选自《明史•高拱传》,有删改)

(注)①出閣:皇子出就封国。②编戍:充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B.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C.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D.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首辅,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
C.中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祭文,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是韵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拱得到皇帝赏识。他考中进士,为还是皇子的穆宗侍讲九年,尽心尽职,穆宗称赞他“怀贤忠贞”,并在继位后让他辅佐太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2)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遗庶僚非法。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被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时进士无为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龁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注①苞苴:贿赂。文选郎:吏部文选司长官,专门选拔文官。②夤缘:攀附权贵。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一切财政事宜及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调动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妾所生子女对父亲正妻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巍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文选郎出,辄被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②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署,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
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公务的事叫做刀笔。
B.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C.杖在这里指杖刑,用荆条或皮鞭拷打犯人,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后世将杖刑与笞刑、徒刑、宫刑、死刑并称为五刑。
D.解褐即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平民之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谧做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2)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怚: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B.故及大王向臣 臣壮也,犹不如人
C.悉国中兵以拒秦 度我至军中,君
D.荆数挑战秦不出 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