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云谷传
张岱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①,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②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向与李玉成竹肉③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以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④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
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⑤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
【注】①岐黄:指医学。②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③竹肉:指伴奏和歌唱。④遗蜕:死去。⑤苍头:仆人。室人:妻子。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救则望之却(退避)走    猥以微贱,当(应当)侍东宫
B.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和谐)  去今之墓(筑墓)而葬焉
C.以今年三月之晦(农历月末)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D.举不足以入其胸次(停留)    外与天际(交会),四望如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三年此 以其无礼
B.今年三月之晦     故为之文
C.排闼入  吾尝跂望矣
D.欲绝我朋友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云谷深于茶理 请罪于先人之墓
C.而大为室人所谪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经旬不与交语 輮以为轮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谷医术高明,擅治痈疽和痘疹,不拘前人古方,都凭聪慧明审行事,每次都考虑病情后再配药剂,常能起死回生。
B.云谷有米颠一样的洁癖,痛恨他人吸烟喝酒、采摘花朵、随地吐痰等恶习,所以只有趣味高雅的人,才愿和他交往。
C.云谷自小多才多艺,精通多种乐器,特别喜欢吹洞箫为唱曲的人伴奏,能与他和谐配合的只有李玉成、王公端两人。
D.云谷心胸豁达开朗,对于世态炎凉、势利之事,全不在意。他随不晓文墨、不解诗画、身处俗世,却有着高雅的情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
(2)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
(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魏公子列传》)
【小题6】请简要概括鲁云谷在交友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2:4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B.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
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日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
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
B.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
D.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白己并不敢把周公当做臣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B.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C.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D.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C.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2)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B.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C.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D.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 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与“署”此义相同的还有“假”“权”“摄”“守”等。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鸿章胆气过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B.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C.李鸿章忠义立世。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
D.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刮目相看;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2)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nán)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二于驺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sǒu)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擢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
(注)梃:棍棒。驺(zōu):骑马驾车的随从。鞫(jū):指审问犯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B.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C.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D.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一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文教即是儒学,也包括诸子百家等国学。文、道、释并称东方三教。类似犹太教、基督教、回教并称西方三教。
D.文中“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汉武帝以后,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士隆调查薛凤鸣案的机会,让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狱并贬官。
C.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D.张士隆性情耿直不阿,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弹劾上奏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
(2)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王蕴,字叔仁,孝武定皇后父,司徒左长史蒙之子也。起家佐著作郎,累迁尚书吏部郎。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蕴无所是非。时简文帝为会稽王,辅政,蕴辄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补吴兴太守,甚有德政。属郡荒人饥,辄开仓赡恤。主簿执谏,请先列表上待报,蕴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饥馑,若表上须报,何以救将死之命乎!专辄之愆,罪在太守,且行仁义而败,无所恨也。”于是大振贷之,赖蕴全者十七八焉。朝廷以违科免蕴官,士庶诣阙讼之,诏特左降晋陵太守。复有惠化,百姓歌之。

②定后立,以后父,迁光禄大夫,领五兵尚书、本州大中正,封建昌县侯。蕴以恩泽赐爵,非三代令典,固辞不受。朝廷敦劝,终不肯拜,乃授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复固让。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于是乃受命,镇于京口。  

③蕴素嗜酒,末年尤甚。及在会稽,略少醒日,然犹以和简为百姓所悦。时王悦来拜墓,蕴子恭往省之,素相善,遂留十余日方还。蕴问其故,恭曰:“与阿太语,蝉连不得归。”蕴曰:“恐阿太非尔之友。”阿太,悦小字也。后竟乖初好,时以为知人。太元九年卒,年五十五,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蕴辄连状之 (2)辞不受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不抑寒素
A. 清苦简朴    B. 朴素简陋    C.家世贫寒之人    D.节俭朴素之人
(2)后竟初好
A.顺从    B.断绝    C. 违背 D. 分离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蕴子恭往省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产(《促织》)
B.后父,迁光禄大夫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C.于是受命     度我至军中,公入(《鸿门宴》)
D.故不得者无怨 万钟于我何加(《鱼我所欲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朝廷以违科免蕴官,士庶诣阙讼之,诏特左降晋陵太守。
【小题5】结合第①段,简析作者是如何刻画王蕴仁义爱民的品性的?
【小题6】文章第②段,王蕴两次拒绝朝廷的拜官居赐爵是因为 ,在谢安的劝导下最终接受任命是考虑到 。(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