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秦翰,字仲文,真定获鹿人。十三为黄门,开宝中迁高品。太平兴国四年,崔彦进领众数万击契丹,翰为都监,以善战闻。太宗因加赏异,谓可属任。雍熙中,出为瀛州驻泊,仍管先锋事。赵保忠叛,命李继隆率师问罪,翰监护其军。次延州,翰虑保忠遁逸,即乘驿先往,矫诏安抚,以缓其阴计。王师至,翰又讽保忠以地主之礼郊迎,因并驱而出,保忠遂就擒,以功加崇仪副使。咸平中,河朔用兵,以为镇、定、高阳关排阵都监,败契丹于莫州东,追斩数万,尽夺所掠老幼。诏褒之,徙定州行营钤辖。
王均之乱,为川峡招安巡检使。时上官正与石普不协,翰恐生事,为晓譬和解之。亲督众击贼,中流矢不却,五战五捷,遂克益州,上手札劳问。出为镇、定、高阳关前阵钤辖,又徙后阵。破契丹二万众于威虏军西,俘其铁林大将等十五人。又为邠宁、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率所部按行山外,召戎落酋帅,谕以恩信,凡三千余帐相率内附。未几,康奴族拒命,翰与陈兴、许均深入击之,斩级数千,焚其庐帐,获牛马甚众。
  景德初,车驾将北巡,先遣翰乘传往澶、魏裁制兵要,许便宜从事。翰即督众环城浚沟洫以拒契丹。功毕,契丹兵果暴至,翰不脱甲胄七十余日,契丹乞和,凯旋,留泊澶州。先是,西鄙无藩篱之蔽,翰规度要害,凿巨堑,计工三十万,役卒数年而成,不烦于民。就迁皇城使、入内都知。以翰在边久,宣力勤尽,特置是名以宠异焉。翰表让,不听。
大中祥符初,求从东封,手诏谕以西垂委任之异。八年,营葺大内,诏翰参领其事。闰六月,暴卒于内庭之廨,年六十四。上甚悼惜,为之泣下。
翰倜傥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翰性温良谦谨,接人以诚信,群帅有刚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欢心。轻财好施,与将士同休戚,能得众心,皆乐为用。其殁也,禁旅有泣下者。  《宋史·秦翰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因加赏异,谓可属任属:通“嘱”,委托,交付。
B.五战五捷,遂克益州克:战胜。
C.西鄙无藩篱之蔽鄙:边境。
D.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被:遭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翰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①翰又讽保忠以地主之礼郊迎 ②以方略自任 ③亲督众击贼,中流矢不却
④凡三千余帐相率内附 ⑤翰即督众环城浚沟洫以拒契丹 ⑥役卒数年而成,不烦于民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翰长期在外任督监等重要职务。崔彦进率领数万兵马进攻契丹时,秦翰任督监,赵保忠反叛,派李继隆率军问罪,也是秦翰监护军队。
B.秦翰善于调节矛盾,作战勇猛。王均叛乱时,上官正与石普不和睦, 秦翰调节使其和解。并亲自督军击贼,中箭也不退却,于是攻克了益州。
C.秦翰善于治军,深得皇帝信赖。景帝初年,皇帝亲征契丹,先派遣秦翰乘驿车前往澶州,魏州裁决军务,提出了合乎适宜的治军方略。
D.秦翰性情温和善良,以诚待人;他轻财而好施舍,与将士休戚与共,能得军心。将士乐于为他效力,他去世时禁军中有人流下了眼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次延州,翰虑保忠遁逸,即乘驿先往,矫诏安抚,以缓其阴计。(5分)
⑵以翰在边久,宣力勤尽,特置是名以宠异焉。翰表让,不听。(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20 09:4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 ①奋:愤激;②陈王:陈涉;③杠里:地名;④卤:同“虏”;⑤轵道:秦时亭名,在今西安东北;⑥案堵:安居,安定有序
【小题1】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砀至成阳 取道
B.皇帝玺符节 封装
C.袭攻武关  因此
D.吾当关中  称王
【小题2】与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A.夫晋,何厌之有?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具告以事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是刘邦的行动动力。开始排斥项羽,独自“西掠地入关”;入关后安抚百姓和秦朝旧吏,告之自己“当王关中”,只待诸侯入关认定一下先前的约定罢了。
B.刘邦善于采纳下言。他采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来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帝览之曰:“士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氏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习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仲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②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③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早亡,母何氏 醮:病故。
B.周门人之游夏 方:比作
C.后刘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   阙:停止,结束
D.可齐桓     次:与……并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感恋弥至,遂成疾  思垂空文自见
B.士有名,不虚然哉 儿成,则可待乎
C.有暇讲学忘疲 欲奉诏奔驰,以刘病日笃
D.后卒蒙 室西连中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食用或服用。李密平素潜心学问,并且拜谯周为师,受到其门人的尊重。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晋武帝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管职。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己”而被上告,司隶因为他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2)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小题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习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仲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
十五年,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籓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曰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节选自《隋书 公孙景茂列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闻而嘉之 ②谨拜表以闻
B.①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上幸洛阳,景茂谒见 ②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D.①访以政术 ②访风景于崇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绩大村/或数百户/谐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B.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C.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D.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古代指速逢母亲丧事,也叫“丁外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按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文中公孙景茂因母忧去职,居家守丧。
B.陛下:陛,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C.秩:文中指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品级或体禄。古代官员的俸禄要根据年终考评确定,俸禄因功罪而增减乃至取消
D.谥: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官谥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小题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景茂博览群书。他在北魏时期,射策甲科。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多有增删,被时人称为“书库”。
B.公孙景茂治州有方。治理地方法令清静,恩施百姓,赡济孤弱。平陈战役时,他拿出自己的体禄,煮粥熬药,救助灾民,救活数以千计的灾民。
C.公孙景茂声绩显著。他前后历职,都有德政,常受皇上恩赐,并下诏褒扬。征召入朝,吏民遮道号泣;死后朝廷赠谥为康。
D.公孙景茂扬善化恶。他关心民疾,深入百姓,阅视产业,在大庭广众之中称赞善持家的;教诲有过错的,并不宣扬,百姓知礼而行,深得百姓爱戴。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禹之事

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还自南郊,谓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其事同。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乎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揖让受终于文祖。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尧,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B.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C.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D.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禅让,是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指帝王在生前将帝位让给同姓人。
B.崩,驾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同义词还有山陵崩、宾天等。
C.考妣,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D.遏密八音,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丕受禅于曹操后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人们讥笑他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认为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继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乎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
(2)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晋高祖及宋翼祖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照学,照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佑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命平章军国重事,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元佑间,契丹使耶律永昌、刘霄来聘,苏轼馆客,与使入觐,望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异人也。”既归洛,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名马,请于边吏,愿以馈彦博,诏许之。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

(节选自《宋史•文彦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B.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C.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D.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
B.及进士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后成为一个荣誉称号,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D.布衣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平等交往,因布衣一般是平民穿的衣服,亦指贫贱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能够未雨绸缪。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复了唐时旧道,并储备了大量的粮饷,敌兵入侵,围困麟州城十天,知道城中已有准备后,便撤退了。
B.文彦博曾受多人诽谤。在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认为文彦博与司马光是朋党,并诋毁先烈,加之文彦博德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
C.文彦博颇受外族尊崇。契丹使者听了苏轼对文彦博的介绍后,认为文彦博是天下奇特之人;西羌首领温溪心请求边境官吏,愿意把他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
D.文彦博颇得同仁赞誉。他历事四朝,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苏轼认为处理事情精练的年轻人也比不上他,他的学问贯通古今,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他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张巽、高若讷从颍昌史照学,照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
(2)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