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分)
答: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分)
答: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12 10:4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元扆字君华。太平兴国八年,选尚太宗第四女蔡国公主。雍熙三年,有事北边,元扆表求试剧郡,命知郓州。逾年召入,寻知河阳。还朝,改鄯州观察使。特诏朝会序班次节度使,奉禄赐予悉增之。再知河阳。淳化五年,秋霖河溢,奔注沟洫,城垒将坏,元扆躬涉泥滓,督工补塞。民多构木树杪以避水,元扆命济以舟楫,设饼饵以食。时澶、陕悉罹水灾,元扆所部赖以获安。真宗即位,换安州观察使,俄知澶州。咸平三年,转运使刘锡上其治状,诏书嘉奖,迁宁国军留后、知定州。时王超、王继忠领兵逾唐河,与辽人战,元扆度其必败,乃急发州兵护河桥。既而超辈果败,辽人乘之,至桥,见阵兵甚盛,遂引去。考满,吏民诣阙贡马,疏其善政十事,愿借留树碑,表其德政。诏褒之。属岁旱,吏白召巫以土龙请雨。元扆曰:“巫本妖民,龙止兽也,安能格天?惟精诚可以动天。”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澍雨沾洽。景德三年代归,拜武胜军节度。出知潞州。初,并、代、泽、潞皆分辖戍卒,后并于太原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大中祥符四年,元扆被疾卒,年五十。赠中书令,谥忠惠。子弟进秩者五人。五年,葬元扆,时上元欲观灯,帝为移次夕。元扆性谨让,在藩镇有忧民心,待宾佐以礼。喜读《春秋左氏》,声色狗马,一不介意。所得禄赐,即给亲族孤贫者。将赴徐州,请对言:"臣族属至多,其堪禄仕者皆为表荐,余皆均奉赡之。"公主有乳媪,得入参宫禁,元扆虑其去后妄有请托,白上拒之。真宗深所嘉叹,于帝婿中独称其贤。及殁,甚悼惜之。
(节选自《宋史·吴元扆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B.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C.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D.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的封号,公主封号命名常用冯国名、郡县名和褒义词。
B.河阳指黄河北岸某地区,古代的“河”多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
C.上元本指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
D.《春秋左氏》即《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扆为国请命,为民尽心尽责。北方有战事,他请命效力;水灾泛滥.也亲临督工,体恤百姓;遭遇早灾,他以诚心祈祷,感动上天,换来及时雨。
B.吴元扆富有远见,能防患于未然。他有军事才干,预科到王超与辽军作战必败,提前调兵在河桥防守,辽军在乘胜追击时见他己做好防备就退兵而去。
C.昊元扆身为皇亲,为人谨慎谦让。他虽贵为附马,却不喜安逸享乐,礼待宾朋下属,接济孤贫亲族:为避免公主乳母入宫随意请托,他告诉皇帝拒绝她。
D.吴元扆德才兼备,深受皇帝垂爱.在鄯州、定州任上,他为官有方,诏书褒奖;帝独称他在帝婿中非常贤明,在他死后,皇帝甚为痛惜,官其子弟。
【小题4】把文中画成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治。
(1)考满,吏民诣阙贡马,疏其善政十事,愿借留树碑,表其德政。
(2)臣族属至多,其堪禄仕者皆为表荐,余皆均奉赡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原名若冰。上舍登第,调元城尉、平阳府司录。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钦宗将遣使至金国,议以赋入赎三镇,诏举可使者,若水在选中。召对,赐今名,迁著作佐郎。为使,见粘罕于云中。才归,兵已南下,复徽猷阁学士,副冯澥以往。甫次中牟,守河兵相惊以金兵至,左右谋取间道去,澥问“何如”?若水曰:“戍卒畏敌而渍,奈何效之,今正有死耳。”令敢言退者斩,众乃定。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后旬日,粘罕召计事,且问不肯立异姓状。若水曰:“上皇为生灵计,罪己内禅,主上仁孝慈俭,未有过行,岂宜轻议废立?”粘罕指宋朝失信,若水曰:“若以失信为过,公其尤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噀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宁得归,具言其状。高宗即位,下诏曰:“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特赠观文殿学士,谥曰忠愍。
《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B.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C.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D.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舍: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明清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
B.挂服:举哀仪式中身着素服而不穿丧服在宋代被称为“挂服”。皇帝举哀挂服时,只需在仪式中穿一下素服,就可以换回常服。
C.假:表官职升迁任免的专用术语之一,和“迁、进、陟、擢”一样表示提升官职。
D.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若水痛恨佞臣高俅。他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罪过极大,为高俅举办丧礼时应降低规格。皇上当即接受了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李若水刚毅果敢,很受皇帝信任。作为使臣,会见粘罕后,还未返归朝廷,他就受命辅佐冯澥前往金国,并在途中有效制止了军队的溃散。
C.李若水忠君甚于孝亲。他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其实他内心也牵挂父母,所以他要求仆人转告兄弟慢慢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李若水义无反顾,拒不投降,最终和谢宁一起壮烈殉国。凶残的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用刀割断了他的舌头和脖子,使他活着时受尽了折磨。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见文中画横线处)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 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 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 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璧。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秦王   奏:进献
B.请指示王 指示:指点
C.相如广成传 舍:安置
D.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将有为也B.使其从者衣褐 度我至军中公
C.秦王与群臣相视嬉  夜缒D.不如而厚遇之  则思无喜谬赏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
A.越国以B.道芷阳C.人皆得以使之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献璧,取璧,归璧,机智果断。
B.蔺相如献璧后,立马觉察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假托“璧有瑕”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进行对比,委婉讥讽秦王的无理无信。
C.“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动作,后写神态,表现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 快而不慌,退而有意。
D.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或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或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或坚决表态, 分析利害;或怒不可遏,以死抗争。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可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 ③舁: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与人(____________) (2)亲饮食之(____________)
(3)死则敛之(____________) (4)无录者(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读书作诗自娱而已  铸为金人十二
B.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死棺敛之 临视,虫集冠上
D.其一病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小题4】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
【小题5】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其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
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晟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昇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昇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召拜钟谟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孙晟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 副:带领
B.乃以蜡丸书遗重进 遗:送给
C.馆于都亭驿    馆:住宿
D.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 收:逮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作佐郎是著作郎下的属官。三国魏开始设置著作郎,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
B.判官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C.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中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与保密,将书信藏于蜡丸。
D.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如都亭驿、孟城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晟自幼多磨难。少年时做道士,因早晚拜会贾岛画像而被误认为妖怪,被道士用木杖驱赶。担任朱守殷的判官,因朱守殷造反被杀而顾不上妻子和孩子,只身逃亡到陈、宋之间。
B.孙晟有文才。因文章出色被李昇任命为教令,孙晟由此得名。孙晟先天口吃,但坐定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商量大事很合李昇心意,被任命为右仆射。
C.孙晟临危受命。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恐惧,两次派人求和、称臣,但周世宗不答应。李景于是派遣孙晟奉表割地求和,周世宗依旧不答应,扣留孙晟作为人质。
D.孙晟忠心耿耿。孙晟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明白此行难免一死。尽管周世宗厚遇孙晟,但孙晟拒绝回答周世宗对江南战事的询问。被害之前,孙晟正衣冠南望而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2)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