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 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 “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悖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 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B.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C.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 恐/不顾也/
D.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诣阙:“阙”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秩满:“秩”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伯温勤学好友,受到良好教育。他既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 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邵伯温讲究礼节,懂得知恩图报。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邵伯温坚守大义,不愿阿谀逢迎。章惇因为曾经师事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听闻童贯要来,却躲避。
D.邵伯温守蜀有功,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10:0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逵,真定藁城人。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从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时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兵法先据高者胜,苟复待命而贼乘胜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军趋山。既定,贼至,逵麾众驰下,仗剑大呼,断贼为二。贼首尾不相救,遂溃。逵诣青请罪,青拊其背劳谢之。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公私遗坠,固辞。是时,将校多以搜城故匿窃金宝,独逵无所犯。迁嘉州刺史。
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秦山多巨木,与夏人错壤,逵引轻兵往采伐。羌酋驰至,画地立表约决胜负。逵引弓连三中的,首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徙并代路,专主管辟府军马。熟户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
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延州旧有夹河两城,始,元昊入寇据险,城几不能守。逵相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觇,请于其地筑保障,与城相望,延人以为便。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数月而卒,年六十九。赠侍中,谥曰武恪
(选自《宋史·贾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B.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C.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D.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
B.熟户指归顺宋朝的或发展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常居于西北边境。
C.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
D.武恪是贾逵的谥号,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武功和为人恭敬的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逵用兵灵活,洁身自好。他敢于违背军令,随机应变,率众击溃敌人。邕州城空,狄青让他入城搜罗公私财物,他坚决拒绝。
B.贾逵为人孝顺,敬爱母亲。父亲早逝,他送给继父大量财物,把母亲接回奉养;他意欲辞职赡养年老母亲,终获朝廷准许。
C.贾逵爱护百姓,行事审慎。都城发洪水,他通知居民移到高处后才开堤泄洪。都城城门开启存在漏洞,他让人铸铁作为信符。
D.贾逵治理有方,防御外敌。李元昊侵犯延州,贾逵观察地形,在伏龙山、九州台之间修筑军事建筑物,利于防守,便于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
(2)逵引弓连三中的,酋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间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病。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召对,时孝宗志在恢复,端礼言:“越谋吴,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一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今日之事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上喜曰:“可谓通事体矣。”迁大理少卿。光宗立,拜吏部尚书。蜀州帅吴挺死,端礼谓枢密赵汝愚曰:“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光宗意未决,端礼言:“汝愚所请为蜀计,为东南计。夫置大将而非其人,是无蜀也;无蜀,是无东南也。今军中请帅而迟迟不报,人将生心。”不听。后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礼言。进端礼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礼代之。始,端礼与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尝曰:“士论未一,非余处恭不能任。”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端礼不能遏,但长吁而已。浙西常平黄灏以放民租窜,知婺州黄度以庇蜀吏褫职罢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礼执奏,竟不免于罪。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端礼在相位期年,颇知拥护善类,然为侂胄所制,壹郁不惬志,数称疾求退。薨,赠太傅,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余端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B.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C.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D.太府丞吕祖俭坐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丁,即征收丁税。丁税是按人口征收的税种,征税对象是男丁,其性质是以钱代役。
B.卿,对他人的尊称,适用范围是君对臣;而臣尊称国君可称陛下、万岁、圣上等。
C.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宋时,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常平,指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礼执政为民,减轻百姓负担。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任乌程县期间,针对税收弊端,请求上級部门加以改革,使百姓获利。
B.端礼妥善边备,建议相机而攻。针对皇上收复中原之志,他认为应该像吴越争霸那样做好准备,伺机而动。此说收到赞赏。
C.端礼富有远见.反对蜀帅世袭。吴挺辞世,余端礼让赵汝愚上书皇上阻止吴氏世袭蜀帅,以绝后患,未被采纳;后来吴曦果真据蜀叛乱。
D.端礼虽为丞相,但受制于他人。任丞相期间,他虽扶掖良善,如解教黄灏、黄度等,但受制于韩侂胄,抑郁不得志,以致数次引疾请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
(2)比韩侂胄浸窃威柄,汝愚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廷庆字仲远,中进士第。神宗初,以集贤校理历开封府推官。有卫士告黄衣老卒筒火入直,延庆察卒色辞,疑焉,询之,果为所诬,即反坐告者。事闻,帝重之,知河中府。

王韶进师河州,羌断其归路。延庆曰:“兵事非吾所宜预,然主帅在难,不急援之,恐败国事。”遂兵赴救,羌解去,韶得全师还。转运判官蔡曚劾其擅兴,朝廷问知状,易曚他道。韶入朝,延庆摄熙帅。元夕张灯,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延庆觇知,悉斩以徇,伏者宵溃。蕃官诈称木征欲降,邀大将景思立来迎。延庆悉之,命毋辄出,即违节制,虽有功亦诛,思立不从,卒败死。

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本道旧不置都钤辖,至是特命之。茂州羁縻州蛮族九,自推一人为将统其众,将常在州听要束。州居群蛮中,无城堑,惟树鹿角为固。蛮屡夜入剽人畜,徼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琪上于朝,诏延庆度其利便,延庆下其事,琪已去。后守范百常以为利,筑之。蛮酋诉谓侵其土地,乞罢筑,不许。蛮数百奄至,拒却之。

夏人禹臧苑麻疑边境有谋,使人入塞卖马,吏执以告。延庆曰:“彼疑,故来觇。执之,是成其疑。”约马直授之使去。疆吏入敌境攘羊马,得而戮诸境上,且告之曰:“两境不相侵,则相保以安,故戮以戒。若有之,亦当尔也。”夏人悦服。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尝得《安南行军法》读之,仿其制,具为书上之。时鄘延吕惠卿亦分画兵,延庆条其不便,神宗善其议。元祐中,卒,年六十二,官庀其葬。

(选自《宋史·蔡延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B.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C.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D.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如明清时必须通过殿试。
B.檄(文):是一种只能由皇帝发布的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D.蕃官:对宋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所任朝廷官职的称呼,职位由枢密院与兵部掌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延庆有正义感。卫士告发黄衣老兵拿着筒火值班,蔡延庆调查后发现是被人诬陷,于是他便按照法律给那位卫士定罪。
B.蔡延庆很有预见。木征诈降要景思立去迎接,但蔡延庆洞悉其阴谋,下令不许擅自出城,但是景思立不听,最终兵败而死。
C.蔡延庆讲究策略。夏人禹臧苑麻派人进塞内卖马,蔡延庆放了被抓住的人;对擅入敌境偷抢羊马的小吏则将其杀死,让夏人心悦诚服。
D.蔡延庆敢于进言。王韶被围困,他向皇帝进言,使其得救;李琪离职后,他又上奏皇帝请求筑城,打败了数百蛮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
(2)蛮屡夜入剽人畜,徼货来黩;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鄘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抚,是指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C.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大多由朝廷赐予,有褒有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