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善:善良
C.世以为三高士目:看作
D.与乎石门之异矣徒:门徒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遨入少室山为道士今其智反不能及
B.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及其所既倦
C.徙居华阴,欲求之击沛公于坐
D.鼓无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07 02:5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息夫躬之阴

息夫躬,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也。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 记书。容貌壮丽,为众所异。

哀帝初即位,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是时哀帝被疾,始即位,而人有告中山孝王太后祝诅上,太后及弟宜乡侯冯参皆自杀,其罪不明。是后无盐危山有石自立,开道。躬与宠谋曰:“上亡继嗣,体久不平,关东诸侯,心争阴谋。今无盐有大石自立,闻邪臣托往事,以为大山石立而先帝龙兴。东平王云以故与其后日夜祠祭祝诅上, 欲求非望。而后舅伍宏反因方术以医技得幸,出入禁门。霍显之谋将行于杯杓,荆轲之变必起于帷幄。事势若此,告之必成;发国奸,诛主雠,取封侯之计也。”躬、宠乃与中郎右师谭,共因中常侍宋弘上变事告焉。上恶之,下有司案验,东平王云、云后谒及伍宏等皆坐诛。上擢宠为南阳太守,谭颍川都尉,弘、躬皆光禄大夫、左曹、给亊中。是时,侍中董贤爱幸,上欲侯之,遂下诏云:“躬、宠因贤以闻,封贤为高安侯,宠为方阳侯,躬为宜陵侯,食邑各千户。赐谭爵关内侯,食邑。”丞相王嘉内疑东平狱事,争不欲侯贤等。嘉固言董贤泰盛,宠、躬皆倾覆有佞邪材,恐必挠乱国家,不可任用。嘉以此得罪矣。

躬既亲近,数进见言事,论议亡所避。众畏其口,见之仄目。躬上疏历诋公卿大臣。

董贤贵幸日盛,孔乡侯晏与躬谋,欲求居位辅政。后数日,收晏卫将军印缓,而丞相御史奏躬罪过。上繇是恶躬等,下诏曰:“左曹光禄大夫宜陵侯躬,虚造许谖之策,欲以诖误朝廷。皆交游贵戚,趋权门,为名。其免躬、宠官,遣就国。”

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人有上书言躬怀怨恨,候星宿,视天子吉凶,与巫同祝诅。上遣侍御史、廷尉监逮躬,系雒阳诏狱。欲掠问,躬仰天大呼,因僵仆。吏就问,云咽已绝,血从鼻耳出。食顷,死。

(《后汉书·卷四十五》)

(注)霍显之谋,霍显是霍光之妻。霍显一直想让她的小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便买通御医淳于衍,在汉宣帝即位三年之后毒死了已经怀孕的许皇 后,由此被宣帝记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B.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C.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D.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代以黄河以北为“河内”,这个地方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
B.光禄大夫,是指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
C.食邑,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釆地。
D.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高官案件,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唐代的刑部、明代的锦衣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息夫躬年轻时博览群书,仪表堂堂,因为与皇后父亲的关系,交游范围越来越大。
B.息夫躬和被免职的孙宠谋划获取封侯的妙计,通过宋弘向朝廷密告东平王谋反,致东平王被杀。
C.丞相王嘉怀疑东平王的案子不实,上书争论,不想封董贤等人为侯,因此而获罪。
D.息夫躬免官后心怀怨恨,观察星象以预测天子的吉凶,与巫师一起诅咒皇帝。最后被拷打得血从鼻、耳流出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平王云以故与其后日夜祠祭祝诅上, 欲求非望。
(2)上恶之,下有司案验,东平王云、云后谒及伍宏等皆坐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 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 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 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 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因招樊出。
(《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B.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拔剑切而啖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樊哙覆其盾于地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良曰:“长于臣。”D.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 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 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 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 难怪项羽爱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宴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有兴复之志。帝亦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相率拜于道左。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袭,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兴复之志 潜:暗地里
B.帝亦相器重 雅:很
C.宜有以济者 匡:辅助
D.皆江南之 望:声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导每劝令国     皆尝小人食矣
B.导讲计曰 我欲因梦吴越
C.相率拜于道左   如河上
D.未若引之结人心 而二三子为己功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留县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室,同时他也得到了司马睿的赏识,被司马睿当成知交。
C.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这对于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确非常重要。
D.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严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吏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撼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练:祭祀名。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行的祭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召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B.时谢尚领宜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馆/肆其减虑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髻,如两角。
B.“旦”指天亮、日出,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指农历每月初一。
C.“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的意思相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睡着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王导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使王导醒来,获得了王导的称赞。
B.顾和重视典章,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奏坚决推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毅然上奏,要求予以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2)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曾文正公①与左季高②相国同乡,相友善,叉属姻亲。粤逆猖獗.蔓延几遍天下,公与左相戮力讨贼,声望赫然。比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盖金陵攻克,公据诸将之言,谓贼幼逆③洪福填,已死于乱军中。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公以幼逆久死,疑浙师张皇其词,大怒,特疏诋之。左公具疏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昂,亦颇诋公。皇上知二公忠实无他肠,特降谕旨两解之。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海昌陈其元,为左公所荐举,公前在安庆时,亦曾辟召之。同治丁卯,谒公于金陵,颇蒙青眼。丁雨生中丞时为方伯,具牍荐陈其元,公批其牍尾日:“曾见其人,夙知其贤,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云云。辛未,公再督两江,张子青中丞欲调其元于上海,商之于公,公乃极口赞许。是冬来沪阅兵,称为著名好官,所以奖勖者甚至。闻其元欲引退,特命涂朗轩方伯再四慰留。
后常州吕庭芷侍读新自甘肃归,谒公于吴门,公与言左公致隙始末,谓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彼乃罪我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公因问左公之一切布置,曰:“以某之愚,窃谓若左公之所为,今日朝端无两矣。”公击案日:“诚然,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公殁后,左公寄挽_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杂录类》,有删改)
注:①曾文正公:即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②左季高:即左宗棠,字季高。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③幼逆:伪幼主,洪秀全之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比:等到
B.左公具辩,洋洋数千言疏:奏疏
C.公于金陵,颇蒙青眼谒:拜见
D.而彼乃我为欺罪:认为……为罪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B.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C.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D.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东的叛贼声势浩大,势力迅速扩散几乎遍布天下,这时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合力讨逆,后来两人声望都很显著,这就使得他们嫌怨隔阂逐渐产生。
B.曾国藩根据众将领的话,以为叛贼伪幼主已死于乱军之中,而左宗棠发现与事实不符,向皇上据实陈述了这件事,曾国藩得知后非常愤怒。
C.丁雨生中丞推荐海昌的陈其元,但曾国藩并不重用,就是因为他是左宗棠所保荐过的人。但后来当陈其元自请辞官时,他还是特意让人抚慰挽留。
D.常州的吕庭芷侍读到吴门拜见曾国藩,曾公这才与他说起过去和左宗棠造成隔阂的始末,并让吕庭芷评价左宗棠的一切事务,随后给予左宗棠以高度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
(2)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