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颎少明敏,有器局 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遇:对待
【小题2】(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3分)( )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B.③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他召入丞相府并委以重任。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并不同意。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3分)

(2)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0 07:0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吏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徒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B.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C.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D.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中兴,皇帝年号。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
C.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伯叔之子。
D.左右,左右两边。文中指在旁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句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彬少称雅正,不汲汲于权位。先是不接受州郡的任命,与兄廙一起渡江后,面对愍帝征召,他以道路险阻为由没有就任。
B.王彬为人正直,不为强权所动。当听说周顗被害后,主动前往吊唁,非常悲伤。当王敦怒斥他时,他敢于当面为忠良说话。
C.王彬对国忠诚,敢于抗言直谏。当王敦商议向京都进兵时,他苦苦劝谏。当王敦变了脸色,要把他抓起来时,他依然不为所动。
D.王彬能够得到族人信任。他听说王应等人要来投奔自己,就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后来他们没有来,王彬感到十分痛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2)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祖宗显,宋承信郎。父雷龙,乡贡进士。文传少嗜学,十岁能属文,未冠,已有声誉,用举者为吴及金坛两县学教谕、饶州慈湖书院山长。
文传长于治剧,所至俱有善政。自其始至昌国,即能柔之以恩信,于是海岛之民,虽顽犷不易治,至有剽掠海中若化外然者,亦为之变俗。初,长官强愎自恣,文传推诚以待之,久乃自屈服。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曰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乃亟为陈理,上官莫能夺,民赖以免。长洲为文传乡邑,文传徙榻公署,无事未尝辄出,而亲旧莫敢通私谒。会创行助役法,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文传既专任其县事,而行省又以无锡州及华亭、上海两县之事诿焉。文传谕豪家大姓,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
丹徒县民有二弟共杀其姊者,狱久不决,浙西廉访司俾文传鞫之,既得其情,其母乞贷二子命,为终养计,文传谓二人所承有轻重,以首从论,则为首者当死,司官从之。婺源之俗,男女婚聘后,富则渝其约,有育其女至老死不嫁者;亲丧,贫则不举,有停其柩累数世不葬者。文传下车,即召其耆老,使以礼训告之,阅三月而婚丧俱毕。文传莅官,其所设施多此类,故其治行往往为诸州县最。韩镛时佥浙西廉访司事,作《乌程谣》以纪其绩,论者谓其有古循吏之风。
文传气貌充伟,识度凝远,喜接引后进,考试江浙、江西乡闱,所取士后多知名。为文务雅正,不事浮藻,其于政事为尤长云。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七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曰/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
B.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日/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
C.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日/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面弗之救乎/
D.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曰/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贡进士,地方的州县官吏依据私学养成的士人,经乡试、府试两级的选拔,合格者被举荐参加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科考试,而未能擢第者则称为“乡贡进士”。
B.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C.助役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制度规定凡是应该服役的家庭,分出五等出钱,来免除劳役,使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等人出钱助役。
D.闱,科举取士考试的地方,乡闱也即乡试,因为乡试是在每年的秋天举行,所以乡闱又叫“秋闱”。次年春天举行的殿试,又叫“春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文传善政仁厚,体恤牛民。他在治理昌国时,用怀柔的策略,使得当地移风易俗,他还替百姓据理力争,向朝廷申辩,使得百姓避免了被任意差遣。
B.干文传心胸坦荡,秉公清廉。他对上级坦诚相待,最终上级被他折服,能听进文传的建议。他将自己的床搬到衙门,而他的亲戚旧交不敢因私事而拜谒请托。
C.干文传智谋能断,富有人情。他将久悬不决的案件很快审理清楚,并尊重杀人兄弟母亲的意愿,按首犯、从犯判罚,但建议并未得到采纳。
D.干文传气度非凡,慧眼识珠。他喜欢引荐推举后辈,在江浙和江西组织考试选拔的人才后来大多富有名气,他被人们称赞有古代好官的风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久不决,浙西廉访司俾文传鞫之,既得其情,其母乞贷二子命。
(2)文传下车,即召其耆老,使以礼训告之,阅三月而婚丧俱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逊,王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禹钧,唐天祜末起家幽州掾,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仪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延广后历滑、陕、孟、郓四镇,仪并为从事。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仪谓执政曰:“昨与颜衍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国家若不以良将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东岸与光远兵合,则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导契丹渡河,增置垒栅。少帝军河上即遗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周广顺初,改仓部员外郎、知制诰。周祖幸南御庄宴射,坐中赐金紫。历驾部郎中、给事中,并充职。俄以父病,上表解官。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父卒,归葬洛阳。诏赐钱三十万,米麦三百斛。终丧,召拜端明殿学士。从征淮南,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淮南平,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恭帝即位,迁兵部侍郎,充职。俄使南唐,既至,将宣诏,会雨雪,李景请于庑下拜受,仪曰:“仪获将国命,不敢失旧礼。傥以沾服失容,请俟他日。”景即拜命于庭。时御史台议,欲以左右仆射合为表首,太常礼院以东宫三师为表首。仪援典故,以仆射合为表首者六,而谓三师无所据。朝议是之。四年秋,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右仆射。
(选自《宋史·窦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B.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C.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D.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宜,其长官称为户部尚书。
B.进士是对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的称呼,并赐出身,进士可分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个等级。
C.东宫三师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官员,一般由位高望重的大臣担任。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给予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仪出身官宦,年轻即有才能。窦仪家从他的曾祖起,世代为官,其中尤以其父亲窦禹钧官位显赫。窦仪十五岁就能写文章,随后通过景延广的引荐步入仕途。
B.窦仪关心形势,积极出谋划策。他认为应该派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防止叛将周儒引导契丹军越过东岸与杨光远会合,结果不出所料,周儒果然引导契丹军渡过黄河。
C.窦仪出使南唐,圆满完成使命。在将要宣读诏书时,适逢下雪,面对李景在廊下拜受诏书的请求,窦仪坚持遵奉国家诏命,按照旧有礼节,最终李景在庭院中拜受了诏命。
D.窦仪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看法。御史台和太常礼院对于以谁为上朝立班之首产生争议,窦仪引用典章故制,否定了御史台的意见,肯定了太常礼院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以父病,上表解官。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
(2)从征淮南,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隋大业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攻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击贼。士信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须陀疑其不胜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眄。须陀许之。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亢。须陀乘之,大破贼。士信逐北,每杀一贼,辄劓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须陀叹伏,遗以所乘马。凡战,须陀先登,士信副,以为常。炀帝遣使图须陀、士信阵法上内史。
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统所部讨王世充。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因谋世充。
士信行则先锋,反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师次洛阳,攻千金堡,堡有恶言诟军,士信怒,夜遣百人载婴儿啼噪堡下,若自东都出奔者,既而阳悟曰:“非也,此千金堡耳。”因散去。堡兵开门追掠,士信伏入,屠之无类。贼平,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从秦王击刘黑闼洛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贼急攻,溃而出。王语诸将:“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王隐悼,购其尸以葬,谥曰勇。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B.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C.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D.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一是用于皇帝的庙号,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李渊。另一层意思是指曾祖父的父亲,而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即曾孙的儿子。
B.秦王: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贞观之治”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炀帝是指唐朝皇帝杨广。
C.劓:此处为“割掉”,原指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古代“割裂肌肤,残害肢体”的刑罚手段有墨、劓、刖、宫、醢、焚、刳、剔等。
D.道:唐贞观元年全国分为十个道,相当于汉代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宋朝时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广西路、湖北路、陕西路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士信年轻气盛。他年仅十四岁就在执衣职务上主动请缨,要反击正在攻打齐郡的长白山贼寇,为了向张须陀证实自己的实力,身披双层铠甲骑上战马作战。
B.罗士信作战不退缩。只要是与张须陀一同作战,罗士信便经常做张须陀的副将,冲锋陷阵。皇帝还派画师将他们作战的场面描画出来并上交给内史省。
C.罗士信为人心胸狭窄。他在被王世充收降后曾被其重用,但是王世充后来收降了邴元真后便疏远了罗士信,因此罗士信一心想与唐高祖密谋杀死王世充。
D.罗士信赏罚分明。他能够将战利品和朝廷的封赏赏赐给手下有功劳的人,也不吝惜自己战衣和战马,但是处罚起来也绝不会宽容最亲近的部下。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
(2)士信已入,贼悉众攻,方雨雪,救军不得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圆。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悚然。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廣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秋,沈一贯独当国,请增置阁臣。帝素虑大臣植党,欲用林居及久废者。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賡手笔也。三十三年,言官効温纯及鲤,中使传帝意欲去纯。赓言大臣去国必采公论,岂可于効疏报允。其冬,工部请营三殿。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三十四年,賡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池,中外解体。賡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礼部主事郑振先遂効赓十二大罪,帝怒,贬振先三秩。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ー月卒于官。遺疏陈时政,语极悲切。赠太保,谥文懿。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昵给事中,以故蒙诟病病云。
 (摘编自《明史・朱赓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B.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C.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D.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人/久不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修,职官名,掌修国史、会要、实录的官吏,明朝隶属于翰林院。
B.侍读,职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嘉礼、军礼、吉礼、凶礼、宾礼、管理学务及税收等。
D.优诏,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奖励的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赓巧妙讽喻,委婉劝诫。万历年间,宫中兴建园林,当时朱赓担任皇帝的日讲官,恰好讲到宋史,就大讲特讲“花石纲”对宋朝的危害,以此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
B.朱赓淡泊名利,辞官不就。朱赓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辞去职位,后来皇帝下诏让他担任原来的官职参与国家重要事务,他一再推辞不做官。
C.朱族敢于进速,直陈看法。万历三十年秋天,朱赓上书陈说收取矿税的祸,随后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相关奏章,深刻揭露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D.朱赓年虽高迈,忠于国事。朱赓单独掌管大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等,没有实行,他就脱去官服到文华门恳求皇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
(2)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昵给事中,以故蒙诟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