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

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

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天穆谓琡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不令置。

(选自《北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B.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C.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D.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 黎庶、苍生、氓等。
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皆受 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琡治狱有方。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
B.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
C.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 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
D.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 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
(2)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9 03:2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刘矩,字叔方,沛国萧人也。叔父光,顺帝时为司徒。矩少有高节,以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故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辟,拜议郎,矩乃举孝廉。
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在县四年,以母忧去官。
后太尉胡广举矩贤良方正,四迁为尚书令。矩性亮直,不能谐附贵势,以是失大将军梁冀意,出为常山相,以疾去官。时冀妻兄孙祉为沛相,矩惧为所害,不敢还乡里,乃投彭城友人家。岁余,冀意少悟,乃止。补从事中郎,复为尚书令,迁宗正、太常。
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太尉。琼复为司空,矩与琼及司徒种暠同心辅政,号为贤相。时,连有灾异,司隶校尉以劾三公。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以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帝不省,竟以蛮夷反叛免。后复拜太中大夫。
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因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4.【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矩再为上公 / 所辟召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通 / 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B.矩再为上公所辟召 / 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 / 通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C.矩再为上公 / 所辟召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 / 通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D.矩再为上公所辟召 / 皆名儒宿德 / 不与州郡交通 / 顺辞默谏 / 多见省用/ 复以日食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廉正的意思。
B.母忧,母亲去世。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
C.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乞骸骨,古时指人客死他乡,请求把遗骨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矩在任雍丘县令时,用礼教方式教化当地民众,效果卓越,民众有争论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亲自教导。
B.刘矩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忤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被贬了官,后来又被大将军梁冀彻底撤了职。
C.刘矩与黄琼等三人一起辅政,天下屡屡发生灾祸,三人因此遭受弹劾,皇上也不省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罢免了刘矩。
D.刘矩少年就注重个人操守,做官后尽职尽责,颇有政绩,但最终还是因不与权贵交往,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官归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
②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且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表,字文奥,(陈)武庶子也。少知名,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并侍东宫,皆共亲友。尚书暨艳亦与表善,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
徙从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尉。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表于大义公正如此。由是二母感寤雍穆。表以父死敌场,求用为将,领兵五百人。表欲得战士之力,倾意接待,士皆爱附,乐为用命。
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权【注】以表能得健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以继旧爵。表皆陈让,乞以传修子延,权不许。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初,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诏曰:“先将军有功于国,国家以此报之,卿何得辞焉?”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赢民以补其处。
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余人。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候,北屯章阬。年三十四卒。家财尽于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为起屋宅。子敖年十七,拜别部司马,授兵四百人。敖卒,修予延复为司马代敖。延弟永,将军,封侯。始施明感表,自变行为善,遂成健将,致位将军。
(《三国志·吴志 ·陈表传》)
【注】权:孙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
B.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
C.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
D.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在西汉,因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也用“东宫”指称皇太后。
B.太子中庶子,官名。秦置中庶子,西汉称太子中庶子,为东宫属官,职掌如侍中,属太子太傅、少傅。主要职责有陪侍太子、奏事文书、讽谏官宦、宗庙祭祀等。
C.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是非常重要的军职。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管军政和军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表虽然是庶出,但是很注重维护礼法,注重维护兄长陈修的地位。他不但对待陈修的生母很好,也很注意尽量维护陈修之子陈延的地位。
B.陈表深得军心,善于养士,甚至不惜散尽家财。同时,他对待将士们非常好,以诚相待。强壮凶悍的施明最后成长为将军,正是体现了他对将士的影响。
C.陈表的父亲陈武战死沙场,陈表因此立志投身行伍,杀敌报国,替父报仇。他也确实拥有军事才能。鄱阳民众吴遽等人造反,声势浩大,但是陈表率兵征伐,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D.陈表年轻时和诸葛恪、顾谭、张休等人共同陪伴孙权的太子孙登,朋友关系相处得很不错。诸葛恪后来功绩卓越,仍不忘记力荐陈表,让他得以封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咸自营护,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
(2)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瑀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曰:“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司徒竟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粟,女子丁半之。人咸欢悦,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屦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捶。瑀微时尝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天监八年,因入咨事,辞又激厉。颖达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谓人曰:“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于路为人所杀,多以颖达害焉。子续累讼之。遇颖达寻卒,事不穷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B.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C.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D.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一般有关联。
B.领,为“兼任”之意,一般指兼任较大官职。行、权、署等也有此意。
C.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子女要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
D.权右,古代尊崇右,以右为尊贵的地位,所以,旧指势力强大的家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瑀勇气过人,陈请救父。他父亲受萧景素牵连被定罪拘囚。沈瑀到官署为父申诉,使之得以免罪,并因此闻名。
B.沈瑀才干卓越,为政有方。“送人丁”快而无怨,“筑赤山塘”节省费用数十万,“催督运输”使军国都能获益。
C.沈瑀法令严明,不畏权贵。做余姚令时,畅通诉讼之路,抑制豪强,让其老少服役,使“权右屏迹”,解百姓之患。
D.沈瑀坚持正义,死而后已。他趁着入府商议事情,言辞激切严厉,得罪萧颖达,后来在路上被萧颖达暗中派人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
(2)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