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B.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C.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D.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转”“改”“移”指变动官职,“迁”“谪”指贬官。
C.“卒”在古代指士大夫之死,朱然属于士大夫,所以说他“赤乌十二年卒”。
D.在《二十四史》中,《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他率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军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为之悲痛不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0 12: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谭显拾遗补阔,臣奉宣诏书而己。”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按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快/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 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B.“黄老”,“黄"指黄帝学源始祖黄帝;“老" 指道家学派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乱祖。
C.“豪右”,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D.“顿首”, 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谦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宠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涣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商人解宿于道。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前。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在文辞义理上仍然比不上王涣。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威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衷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饮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定国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定国慌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七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曰安侯。

(选自《汉书·于定国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B.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C.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D.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而“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B.“廷尉”是掌管天下刑狱的官吏,案件要报到延尉处,职责与文中的“御史”相同。
C.“经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古有“五经”之说,指《诗》《书》《礼》《易》《春秋》。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高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加给他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定国重视学习,拜师学经。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法律,做廷尉后又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北向老师行弟子之礼,敬重精通经术的人。
B.于定国为官恭谨,主动担责。汉元帝曾两次责备大臣不尽职责,于定国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谢罪或引咎自责,最后因病情沉重不得已辞官归乡。
C.于定国判案谨慎,深得赞誉。他判案保持审慎态度,除照顾螺寡孤独之人,对不是特别肯定的犯罪都尽量从轻发落,朝廷上下都称赞他堪比张释之。
D.于定国尽心辅佐,深受器重。身为先帝的旧臣,他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八年共事而从不相互抵触,汉元帝称赞他“不敢稍有懈怠休息”,之后赐予车马黄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2)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注)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三甲各若干名。只有一甲称进士。一、二、三甲榜上有名的都叫“进士及第”,或“登进士第”、“登进士榜”。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义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不过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残本,民国时期并未编写完毕,这也是有人说是“二十五史”的原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他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好事者称颂。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玄宗嘉之,迁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适负气敢言,权惮之。二年,永王璘起兵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蕃兵所陷。代宗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而有唐已来,诗人达者,唯适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事进者注意文词 干:要求
B.适负气敢言,权惮之 幸:侥幸
C.玄宗嘉之,迁侍御史 寻:不久
D.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    短:诋毁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
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 ②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③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④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⑤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⑥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B.高适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招致李辅国等权贵的忌恨,故由谏议大夫一职降为太子少詹事职务。
C.高适有政治远见,曾判断永王叛乱必定失败,肃宗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
D.高适为人喜欢谈王霸之道的大方略,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又讲究节义,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所以为大臣所轻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
(2)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