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基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 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B.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C.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D.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举荐”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 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耀刘家门庭;后来又有西蜀的赵天泽十分推崇他,把他看成是诸葛亮一类的人。
B.刘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受太祖倚重。强敌陈友谅图谋向东进发,气焰非常嚣张。将领们建议投降或退守,刘基力排众议劝太祖采用了诱敌计策,结果大败陈友谅。
C.刘基善于识人,正直敢言,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明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刘基却认为好友杨宪不能胜任,认为他没有丞相的器量。
D.刘基淡泊名利,大败陈友谅后,太祖要奖赏刘基,刘基推辞了。后来还多次拒绝皇帝给他提高爵位。告老还乡后,过着闲适的隐居山林的生活,从不提自己的功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 。
(2)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9 03:00: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日:“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口:“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书日:“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日:“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承,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日:“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谥白懿,陪葬昭陵。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B.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C.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D.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指太宗尚未登基,在藩镇为封王。
B.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借服饰指代士大夫,缙绅。
C.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D.宿直,官员夜间值守官舍,主要任务是防护守卫,应对变故等,相当于“值夜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亮为官一任,治理有方。担当土门县令一职时,面对饥荒“盗贼侵寇”的局面,他卖马分钱,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获得丰收;他抓捕寇盗,确保一方平安。
B.李大亮面对险境,有勇有谋。面对胡人袭扰敌众我寡的局面,他独闯敌营,面见敌帅,晓谕祸福,说服群胡,使得前后有千余人归降,县境因此清静和平。
C.李大亮身处要职,忠诚谨厚。作为朝廷重臣,他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他身居三职,宿卫两宫,均获得太子和太宗的信任。
D.李大亮知恩重义,一心图报。他因感激张弼的救命与赏识之恩,做高官后仍不忘报恩,寻找张弼而不得,后来两人偶遇,他要把家产赠给张弼,张弼拒绝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早蝗,饥馑并臻,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明年攻邺,克之。表贼为议郎。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黄初五年,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帝竟伐吴,至江而还。明帝即位,进封颖乡侯,邑三百户。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官室大兴。唯陛下为社稷计。”帝乃止。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六军皆肃,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辛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半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
B.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两平/毗见太祖致谭意/
C.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礼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半/毗见太祖致谭意/
D.辛毗字佐治/颖川阳人也/毗随兄评从衰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馑,指灾荒,荒年。五谷不熟,收成不好叫饥;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馑。
B.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指登基。
C.邑三百户,指可以把封邑内百户人家的人口作为自己的奴隶役使。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毗善于分析形势,力劝太祖北上。太祖本欲先南下取荆州,辛毗分析袁氏兄弟相残,正是平定北方的大好时机。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攻克袁氏老巢邺城。
B.辛毗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妄兴征伐。文帝想攻打吴国,辛毗认为先帝多次南征,都被长江天险所阻,如今天下初定,应该宽政养民。文帝没有听取最终挥师渡过长江攻打吴国。
C.辛毗能够恪尽职守,敢于抗颜直谏。文帝大规模移民政策遭到了朝臣反对,盛怒之下,没人再敢进言。只有辛毗不惧危险据理力争。最终促使文帝修改了原先的计划。
D.辛毗治军非常严格,严戒与蜀军交战。诸葛亮统军北伐与魏军对峙。司马宜王多次请求出战,都被辛毗严词拒绝。全军上下都听从调度,没人敢违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
(2)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庙,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交进机会之说。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

(注)①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②伯有之事:是指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③子泄:人名。④边阃,指边关。⑤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B.阴阳/仁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C.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D.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作“表字”。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
B.礼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执行、科举考试的组织。
C.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D.太学,始创于汉朝,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味道学识卓越,笃志古学。他参加礼部考试,夺得第一。受到禁行伪学的影响而落第,仍然师从朱熹,后又考取进士。
B.叶味道博学多才,德识兼进。他人对时,不光劝谏皇帝要搞好国家管理,还告诉皇帝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
C.叶味道敢于直言,见微虑远。在三京用兵时,朝廷的大臣和边境的将帅支持用兵,但他坚决反对,指出开边拓疆的害处,后来洛师兵败印证了他的看法。
D.叶味道忠心事主,荣宠无比。生前深谋远虑,善用奏对,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死后皇帝拿出国库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并重用他的后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2)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同类题4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篮。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审.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D.帝以践阼岁久 践祚:登上帝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瞾,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①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而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天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②,遗制归陵,令去帝号,称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有删减)

注释:①大帝:唐高宗;②大渐:病危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B.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C.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D.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已”是以干支来纪日,“嗣圣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五日。
C.古代对于官职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这里“擢授”是“提升”的意思。
D.“嗣”的本义是继承王位,“皇嗣”在这里指皇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则天兼具美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和高宗并称“二圣”。
B.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于是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听任百姓上书言事时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但死后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2)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