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好义,下邽人。祖师中,建炎间以白丁守华州,积官忠州团练使。父定一,兴州中军统制。好义弱冠从军,善骑射,西边第一。初以准备将讨文州蕃部有功。
开禧初,韩侂胄开边,吴曦主师,好义为兴州正将,数请出精兵袭金人,曦蓄异谋,不纳。会曦遣李贵追杀宣抚程松,贵语其徒曰:“程宣抚朝廷重臣,不可杀。”好义知其赤心,可以所谋告之。贵遂约李彪、张渊等,好义又密结亲卫军黄术、赵亮等。女弟夫杨君玉亦与知,好义戒言曰:“此事誓死报国,救四蜀生灵,慎毋泄。”留其母以质。
既而君玉与李坤辰者来,坤辰因言安丙亦与合江杨巨源阴结忠义欲图曦。好义遂遣君玉偕坤辰约巨源以报丙。丙遂与好义约二月晦举事。好义夜飨士,麾众受甲,与好古、好仁及子姓拜决于家庙,嘱妻马氏曰:“日出无耗,当自为计,死生从此决矣。”马氏叱之曰:“汝为朝廷诛贼,何以家为?我决不辱李家门户。”好义喜曰:“妇人女子尚念朝廷不爱性命,我辈当如何?”众皆踊跃。时伪宫门洞开,好义大呼而入曰:“奉朝廷密诏,安长史为宣抚,令我诛反贼,敢抗者夷其族。”曦护卫千兵皆弃梃而走。
曦闻外哄,仓皇而起。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亟驰告丙宣诏,军民拜舞,欢声动天地,持曦首抚定城中,市不改肆。好义请乘时取关外四州,好义率众攻城,亲犯矢石,人人乐死,以少击众,前无留敌。金西和节使完颜钦奔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
好义喜诵《孟子》及《左传》,以为终身行此足矣。诛曦时,惟幼子植留家。迄事,人争冒功赏,君玉欲注植名,好义指心曰:“惟此物不可欺。”
(选自《宋史•李好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
B.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
C.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
D.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除“晦”“朔”外,“望”指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C.宣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D.《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纪传体春秋史,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好义年少有为,早年就建立功勋。他年纪轻轻就任兴州中军统制,擅长骑马射箭,在西部边境名列第一,并以准备将的身份讨伐文州的蕃部有功。
B.李好义嫉恶如仇,坚决诛杀奸贼。吴曦叛宋降金时,李好义和李贵、杨君玉等人冲进吴曦内宫,并宣称是奉密诏合力杀死吴曦。
C.李好义竭诚报国,忠义至诚感人。诛杀吴曦时,他带领同宗子弟义无反顾;诛杀吴曦后,他英勇无畏,乘机率众夺取关外四州。
D.李好义通晓大义,惯于正道直行。诛杀吴曦后,人人争功冒领奖赏,杨君玉想把并未参与的李植的名字也写上,李好义不同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君玉与李坤辰者来,坤辰因言安丙亦与合江杨巨源阴结忠义欲图曦。
(2)金西和节使完颜钦奔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10:4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选自《魏书五》,有删改)
【注】杨难当, 仇池国首领,在位时间为429-442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B.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C.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D.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清代是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B.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蛮”,字面上有粗野、熊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C.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
D.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了认可。
C.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他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
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
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温察而异之,问日:“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
者,何也?”猛日:“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
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日:“卿与桓温岂并世
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日: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日:“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日:“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其见重如此。
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
(节选自《晋书·王猛传》)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B.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C.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D.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F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猛对事情有个人见解。如他与桓温交谈时,指出桓温没有得到关中地区豪杰的原因,是桓温没有渡过灞水到长安,老百姓没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B.王猛是既有判断力又能接受建议的人。如徐统征召他,他逃走不应召;他本打算辅佐桓温,但在老师的建议下没去,最终选择了苻坚。
C.王猛深得苻坚赏识。王猛曾因杀一小吏而受到苻坚亲自审问,但他认为杀人确有酷政之嫌,但这也是为政的需要,最终苻坚称赞他是管仲、子产那样的人。
D.王猛也有缺点。他对善与恶也尤其分明,即使受人一餐饭这样的小恩惠也要报答,但小小的怨恨他也要报复,这一点为人轻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人也。本名季昌,及后唐庄宗即位,避其庙讳改焉。幼隶于汴之贾人李七郎,梁祖以李七郎为子,赐姓,名友让。梁祖尝见季兴于仆隶中,其耳面稍异,命友让养之为子。梁祖以季兴为牙将,渐能骑射。唐天复中,昭宗在岐下,梁祖围凤翔日久,众议欲班师,独季兴谏止之。既而竟迎昭宗归京,以季兴为迎銮毅勇功臣。荆州自唐乾符之后,兵火互集,井邑不完,季兴招辑离散,流民归复,梁祖嘉之,乃授节钺。梁开平中,破雷彦恭于朗州,加平章事。荆南旧无外垒,季兴始城之,遂厚敛于民,招聚亡命,梁氏稍不能制焉,因就封渤海王。及庄宗定天下,季兴来朝于洛阳,时论多请留之,郭崇韬以方推信义于华夏,请放归藩,季兴促程而去。至襄州,酒酣,谓孔勍曰:“是行有二错:来朝一错,放回二错。”洎至荆南,谓宾佐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手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如此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乃增筑西面罗城,备御敌之具。时梁朝旧军多为季兴所诱,由是兵众渐多,跋扈之志坚矣。明年,册拜南平王。明宗即位复请夔峡为属郡初俞其请后朝廷除刺史季兴上言称已令子弟权知郡事请不除刺史不臣之状既形诏削夺其官爵三年冬,季兴病脚气而卒。其子从诲嗣立,累表谢罪,请修职贡。由是复季兴官爵,曰武信。

(节选自《旧五代史·世袭列传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即位/复请夔峡为属郡/初俞其请后/朝廷除刺史/季兴上言/称已令子弟权知郡事/请不除刺史/不臣之状既形诏/削夺其官爵/
B.明宗即位/复请夔峡为属郡/初俞其请/后朝廷除刺史/季兴上言/称已令子弟权知郡事/请不除刺史/不臣之状既形/诏削夺其官爵/
C.明宗即位/复请變峡为属郡/初俞其请/后朝廷除刺史/季兴上言/称已令子弟权知郡事/请不除刺史/不臣之状既形诏/削夺其官爵/
D.明宗即位/复请夔峡为属郡/初俞其请后/朝廷除刺史/季兴上言/称已令子弟权知郡事/请不除刺史/不臣之状既形/诏削夺其官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讳,封建时代已故君主的名字。避庙讳的形式有改姓氏、改名字等,目的是表示尊敬。
B.赐姓,古代皇帝赐给臣民姓氏以示褒宠、安抚或惩罚,分为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等。
C.《春秋》,东周时代鲁国的一部编年史,相传由孔子根据鲁史修订而成,是“六经”之一。
D.谥,即谥号,指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褒奖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季兴出身低微,命运有传奇色彩。他本来寄身在仆隶之中,因为耳朵和面相异于常人引起梁祖注意,后来被梁祖任用,由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B.高季兴审时度势,遇事有独到见解。梁祖包围风翔时,其他大臣都认为该撤回军队,只有他进谏劝阻,最终昭宗被迎回京城,证明了他判断正确。
C.高季兴能治善战,才干获梁祖赏识。荆州战乱不断,他招聚离散的百姓回乡恢复旧业,开平年间,又在朗州打败雷彦恭,梁祖屡次嘉奖勉励他。
D.高季兴心怀叵测,乱世中不守臣节。他由庄宗居功自傲的言语和行动,断定大臣们会沉溺游猎而不尽辅佐之分,于是本就反复无常的他更加放肆。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南旧无外垒,季兴始城之,遂厚敛于民,招聚亡命,梁氏稍不能制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高,字公颐,少慷慨,慕名节。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有赞佐裨益之誉。代宗登极,征入朝,累官至给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擢为京畿观察使。以论事失旨,贬韶州长史,复拜为给事中。贞元元年,德宗复用吉州长史卢杞为饶州刺史,令高草诏书。高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三年,矫诈阴贼,退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壑。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高又于正殿奏云:“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恶杀,赦杞万死,唯贬新州司马,旋复迁移。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伏惟圣意裁择。”上谓曰:“卢杞有不逮,是之过。”复奏曰;“卢杞奸臣,常怀诡诈,非是不逮。”上曰:“朕已有赦。”高曰:“赦乃赦其罪,不宜授刺史。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上良久谓曰:“若与卢杞刺史太优,与上佐可乎?”曰:“可矣!”遂追饶州制。贞元二年,上以关辅禄山之后,百姓贫乏,田畴荒秽,诏诸进耕牛,待诸道观察使各选拣牛进贡,委京兆府劝课民户,勘责有地无牛百姓,量其地着,以牛均给之。其田五十亩已下人,不在给限。高上疏论之:“圣慈所忧,切在贫下。有田不满五十亩者尤是贫人,请量三两家共给牛一头,以济农事。”疏奏,从之。寻卒于官,年六十,中外叹惜。宪宗朝,诏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袁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B.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C.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D.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极,原指登上屋顶或高处,这里的意义与“登基”基本相同,是指皇帝即位。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常用来安置贬谪及闲散官员。“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证明。
C.朕,秦代以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我”或“我的”,自汉武帝始成为皇帝的自称。
D.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朝的“州”,“道”的最高长官为观察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高年少慷慨,入仕途有挫折。袁高年少时志气昂扬,仰慕名节,进士及第后多次被征召并获美誉,到朝中任职后步步晋升,但也有被贬的情况。
B.袁高直言品评,未获权臣欢心。袁高向卢翰、刘从一两位宰相进言卢杞不适合担任饶州刺史,希望二人上奏改变皇帝决定,但此举动却导致两位宰相不悦。
C.袁高劝诫皇帝,使其最终妥协。袁高向皇帝阐明不应授予卢杞刺史职位的原因,皇帝多次辩解后虽然改变了原有任命决定,但是仍然欣赏饶州施行的制度。
D.袁高心系百姓,扩大供给范围。皇帝为京城及附近地区有地无牛的百姓分配耕牛,但却不包括土地不足五十亩的人,袁高上奏皇帝这些人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
(2)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②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③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④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祷请,向神灵祈求。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神灵祈求,寻求帮助。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生员的通称。
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D.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