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爌,字象云,蒲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进编修,历少詹事,充东宫讲官。四十五年,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久之,命教习庶吉士。光宗嗣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未几,光宗疾大渐,与方从哲、刘一燝同受顾命。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从哲去,一燝当国,爌协心佐理。
天启元年正月,两人以帝为皇孙时,未尝出阁读书,请于十二日即开经筵,自后日讲不辍,从之。爌、一燝以人情偷玩,拟御札戒励百官,共图实效,帝纳之。未几,以贵州平苗功,加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二年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劾方从哲用李可灼红丸药,罪同弑逆,廷议纷然。一燝已去位,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三年,以山东平妖贼功,加少师、太子太师。时叶向高当国,爌次之。及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忠贤颇惧,求援于爌。爌不应,忠贤深衔之。故事,阁中秉笔止首辅一人。魏广微欲分其柄,嘱忠贤传旨,谕爌同寅协恭,而责次辅毋伴食。爌惶惧,即抗疏乞休。五年七月,逆党李鲁生劾爌,削籍除名。又假他事坐赃二千,毙其家人于狱。爌鬻田宅,贷亲故以偿,乃栖止先墓上。
崇祯元年,言者争请召用,为逆党杨维垣等所扼,但赐敕存问,官其一子。至五月,始遣行人召之。十二月还朝,复为首辅。
初,熊廷弼既死,传首九边,尸不得归葬。至是,其子诣阙疏请。爌等因言:“廷弼之死,由逆奄欲杀杨涟、魏大中,诬以行贿,因尽杀涟等,复悬坐廷弼赃银十七万,刑及妻孥,冤之甚者。”帝乃许收葬。初,袁崇焕入朝,尝与钱龙锡语边事。龙锡,东林党魁也,王永光等谋因崇焕兴大狱,可尽倾东林。光倡言大清兵之入,由崇焕杀毛文龙所致。高捷遂首攻龙锡,逐之。明年正月,中书舍人加尚宝卿原抱奇亦劾爌主款误国,招寇欺君,宜与龙锡并斥。无何,左庶子丁进以迁擢愆期怨爌,亦劾之,而工部主事李逢申劾疏继上。爌即三疏引疾。
爌先后作相,老成慎重。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十七年春,李自成陷蒲州,迫爌出见,不从。贼执其孙以胁。爌止一孙,乃出见,贼释其孙。爌归,愤郁而卒,年八十矣。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 史为谤史
B.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C.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D.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官职。如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B.天启,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年号。如文中的万历、光宗、崇祯,俱是帝王年号。
C.首辅,明清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内阁的官员称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D.九边,明代设在北方的九个边防重镇,后为边境的泛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爌身为两朝元老,能力卓异,都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B.天启年间的“红丸案”,韩爌劝谏皇帝要明确诏令,传示朝廷内外,为的是避免出现大兴诏狱及冤假错案。
C.韩爌为人能文能武,内能承担首辅重任,外能平定地方叛乱,并因此受到加封。
D.韩爌刚正不阿,敢于与奸邪之人做斗争,他也因此屡遭迫害,但好在能全身而退。只可惜因在天启年间收受二千贿赂,导致名节有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祯元年,言者争请召用,为逆党杨维垣等所扼,但赐敕存问,官其一子。
(2)爌先后作相,老成慎重。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8:4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柳下惠之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授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
B.慈爱不外乎妻子 妻子:配偶
C.徇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而呱呱啼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行能表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
C.习不同,志为之耳   臣壮也,犹不如人
D.定之一息之顷,著之百年之久  剑阁峥嵘崔嵬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们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且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2)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
(3)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黔中儿
(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一人屦,遂为七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裸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鳏。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 几不可耐,亦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 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 城西坪忽有虎患,官捕不能得,断樵路。万清乃谓永清曰:“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永即应。万往,而长、庆亦欲与俱,兄诃之返,乃阴随之。万、永至,俟于嵎。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于时虎不得奋,相视而雄。忽长、庆猝 至,左右各捉一虎蹄扭之。虎怒而起,众复按,虎仆,以虎口置地上揉捺之。虎大怒,腾而奔。众方欲逐,虎颔下忽贯一矢,大吼如雷,声震陵谷,跃入危崖而毙。但闻树杪一儿呼曰:“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乃知其为五弟福清也。 会川苗骚扰,威镇剿捕,万清兄弟皆入伍。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悬之腰间而返。威镇曰:“好男儿!”擢为裨将。请于上,迁参戎,褒赐有差。其昆弟四人,累立军功,皆官守御。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而福之弓弩,犹百发百中。今国瑞年七十,健饭,五子迎养于官,终日憨憨笑,以为少年时所念不到有今日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B.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C.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D.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是对无妻或丧妻者的称谓,文中指的是丧妻。古代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
B.“七十岁”被称为“知天命”,“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八十岁”被称为“期颐”。
C.“龆龀”指儿童换牙,文中指的是进入童年时期。古人常用生理特征来代指年龄,如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D.“昆弟”即“兄弟。”“昆”指哥哥。“昆弟之好”指兄弟般的情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国瑞家境贫寒。妻子去世后,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冬天看日色早晚,抱孩子们晒太阳取暖。 太阳在东边,就把孩子们排列在西边墙根下,反之亦然。
B.万清兄弟作战勇敢。每次出战,兄弟五人同时上阵,那情势就像一字长蛇阵,而他们的弓箭依 旧百发百中。
C.万清兄弟相互友爱。在城西坪除虎患时,长清、庆清想帮助哥哥,想一起前往,万清出于安全 考虑,呵斥他们,叫他们回去,可是他们偷偷地跟去了。
D.万清兄弟很孝顺。在父亲晚年时,把他接进官府供养。江国瑞年轻时未曾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 好日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裸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
②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戚姬幸,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毅:残酷),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吕后大怒,乃使人复召赵王。孝惠亲迎灞上,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 ,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 ,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二)吕后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他皆诸姬子。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图治计长久。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之间可知也。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妃也微:低贱,卑下
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
C.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殖:生长
D.至跪谢周昌之廷诤谢:感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惠帝“仁弱”和吕后“刚毅”的一组是
A.①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②长兄周吕侯死事。
B.①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②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C.①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②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D.①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②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明了吕后的两个哥哥都在刘邦身边为将,“长兄”还为建立汉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吕后本人更辅佐高祖平定天下。
B.吕后为人“刚毅”,作风蛮横,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而且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她把戚夫人制成“人彘”,连其亲生儿子都认为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
C.司马迁没有简单地对吕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司马迁认为,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的一段时期,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D.赵翼认为吕后的行为是保全其子孝惠帝。而高祖为了废掉太子,曾逼迫留侯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达到离间吕后母子亲密关系的目的。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办法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差不多
D.孟子论“求放心”:     放纵散漫的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D.问焉以求一得 学即继以问也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小题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养品德。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