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适枢府有不乐之者,亟沮挠之,弃疾行愈力,竟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隆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具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 】):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柵成/违坐军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C.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即子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整治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C.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枢府有不乐之者,亟沮挠之,弃疾行愈力,竟不能夺。
(2)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具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3 11: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B.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C.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D.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百姓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动之以情”是它的基本特征。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要立于南面。
D.《春秋》是鲁国的史书,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后仍然为霸一方,勾结权贵,其他官吏不敢拿办,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人为相王属吏时,因为有远见、有文才而被上司赏识。
B.韦凑参议朝政,十分体恤民生疾苦。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修建的费用会加重农民负担,而且正是农事季节,建观会导致农民抛弃耕作。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被封为彭城郡公时,韦凑的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韦凑因此受到株连,被降职为曹州刺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岘(xiàn),吴王恪孙也。折节下士,长吏治。天宝时,累迁京兆尹。杨国忠使客骞昂、何盈擿(tī揭露)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之。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寻徙长沙。永王为江陵大都督,假岘为长史。乾元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用权,制诏或不出中书,百司莫敢覆。岘顿首帝前,极言其恶,帝悟,稍加检制,辅国由是让行军司马,然深衔岘。凤翔七马坊押官盗掠人,天兴令谢夷甫杀之。辅国讽其妻使诉枉,诏监察御史孙蓥鞫之,直夷甫。其妻又诉,诏三司讯之,无异辞。妻不承,辅国助之,乃令侍御史毛若虚覆按。若虚委罪夷甫,言御史用法不端。逐李晔岭南,流蓥播州。岘谓责太重,入言于帝曰:“若虚希旨用刑,乱国法。陛下信为重轻,是无御史台。”帝怒,乃出岘为蜀州刺史。时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对,曰:“岘言直,不敢专权,陛下宽之,只益盛德耳。”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乘舆在陕,由商山走帝所。还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东京平,陈希烈等数百人待罪,议者将悉抵死,帝意亦欲惩天下。岘时为三司,独曰:“法有首有从,情有重有轻,若一切论死,尚为仁恕哉?况河北残孽劫服官吏,其人尚多,今不开自新之路而尽诛之,是坚叛者心,使为贼致死。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衣冠蒙更生,贼亦不能使人归怨天子,岘力也。永泰二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
B.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
C.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
D.禄山怒/上书自言/帝惧变/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军司马,职官名,始建于三国。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B.三司,唐代主管刑狱的三个机构,当出现重大案件时,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
C.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又以衣冠来代指缙绅、士大夫,文中即是此意。
D.顿首,叩头下拜,顿地即举起。在古代是比稽首更重的拜礼。也用于重大事情请求或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岘为人忠耿,敢言佞臣罪恶。李辅国乱政专权,私自让中书省拟制诏书,百官不敢违其意,李岘向皇帝直言其罪,让皇帝醒悟,对李辅国加以约束。
B.李岘为官敢于直言劝谏,指责毛若虚趋附上级,阿谀乱法,劝皇上不要听信,否则还要御史台有何用。另外他也长于吏治,为政深得民心。
C.李岘直言进谏,言辞触怒皇帝。他认为对李晔、孙蓥等处罚太重,轻信毛若虚,是眼中没有御史台的做法。皇帝对李岘的话很生气,贬其为蜀州刺史。
D.李岘执法公正,处事仁爱宽容。对于如何处置叛贼陈希烈等人的问题,他认为凡事有首恶有从犯,不能一概处死。此举最终使很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岘言直,不敢专权,陛下宽之,只益盛德耳。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
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
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竞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署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小题1】(填涂答题卡第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为人深厚,不伐善    伐: 征讨,讨伐
B.共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陋: 认为……见识短浅
C.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案:审问,调查
D.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 去: 使……离开
【小题2】(填涂答原卡第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B.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C.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D.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小题3】(填涂答题卡第8题) 下列对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为人能周密情感不外露,处理政务宽松。三公之府不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处世宽容,小节显德。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不能因醉酒将他赶走。
C.丙吉应对从容,受到褒奖。他的车夫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丙吉能详细答 皇帝召问。
D.丙吉抓大放小,有为有不为。他认为处理百姓斗殴、追赶捉拿杀伤人犯之类的事情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2)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按相关要求答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C.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D.华善之 善:好,对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感恋弥至,遂成疾   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士有名,不虚然哉   二虫又何知
C.常望内转,朝廷无援 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D.后卒家    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