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吾念之 顾:只是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D.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见欺
B.相如引车避匿 引赵使者蔺相如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左右欲引相如去
D.顾吾念之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完璧归赵
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左右欲刃相如
【小题4】对“所以”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②⑤
【小题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6 09:0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垓下之围》节选,完成各题。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D.吾知公长者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⑵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小题3】分析第①段画线部分(即《垓下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枣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枣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接近,沾染
D.欲诛有功之人    诛:惩罚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樊哙覆其盾于地 得复见将军于此
B.以待大王来     请以剑舞
C.与之同命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劳苦而功高如此 立而饮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按剑而跻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②③④B.①②⑤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得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的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乙)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令自于此 夷:诛灭
B.敢有匿,罪三族 舍:安置
C.滕公待,言于上 间:间隙
D.帝以丁公军中 徇:巡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B.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C.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D.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可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群臣奏事不能直呼帝王,故以“陛下”作为尊称。
B.“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越”泛指南方的各民族,文献中也称“百越”。
C.“髡钳”是古代的两种刑罚:“髡”是指剃去头发,“钳”是指以铁圈束住颈项。
D.“荆平”即楚平王。他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子胥复仇时平王已死,故鞭墓泄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2)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
(3)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项羽之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夜围南出     溃,击溃,击退。
B.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这里指惊吓后退。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表示被动。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悬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B.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C.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即项氏,名籍,字羽。在古代,达官显贵除了姓名以外,往往都会有字,称呼对方的字,被视作礼节的象征。
B.山东:古代崤山以东的大片地区,即今天所说的我国山东省。
C.亭长: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设亭长。刘邦年轻时曾担任泗水亭长。
D.骑司马:骑兵将领官名,是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建立郡国后采用的新的军事官职。这类官职还有如大将军、上将军、都尉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项羽突围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是为了表明战争的严峻形势和项羽的危险处境。
B.项王率部突围时迷路,农夫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明他是一个容易相信他人、头脑简单而毫无主见的人
C.“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是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同类题5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醒,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清白)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D.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王击轲,被八创。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小题4】把第Ⅰ卷《屈原列传》中的句子(1)和课内句子(2)(3)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