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黜知衡山县。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所在皆著能迹。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居两月,迁礼部郎中,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乘危伐丧,非中国体。”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明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服除,为陕西都转运使。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英宗即位,迁户部。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遂又以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节选自《宋史·孙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B.社稷,我国古代称谷神为社,土神称为稷,粮食和土地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故而人们也用社稷代指国家。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接待等事务,科举取士、学校事务也归礼部管辖。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任秦州长官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D.孙沔政绩突出,办事能力很强。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2)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1 12:1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二)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小题1】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谢罪
B.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曾:竟
C.太后之色解 少:稍稍、略微
D.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素留侯张良     善:交好
C.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抵挡
D.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良曰:“长臣”
B.击破沛公军   谁大王为此计者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私见张良,具告事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遇事缺乏考虑:当听到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后勃然大怒,意欲发兵攻打刘邦;当听到项伯的劝解又怒气全消,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B.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庾峻,字山甫,颍川鄢陵人也。少好学,有才思。尝游京师,闻魏散骑常侍苏林老疾在家,往候之。
历郡功曹,举计掾,州辟从事太常郑袤见峻,大奇之,举为博士。时重《》《》而轻经史,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属高贵乡公幸太学,问《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迁秘书丞。长安有大狱,久不决,拜峻侍御史,往断之,朝野称允。武帝践阼,赐爵关中侯,迁司空长史转秘书监御史中丞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常侍帝讲《诗》,中庶子何劭论《》《》正变之义,峻起难往反,四坐莫能屈之。
是时风俗趣竞,礼让陵迟。峻上疏曰:“臣闻黎庶之性,人众而贤寡;设官分职,则官寡而贤众。为贤众而多官,则妨化;以无官而弃贤,则废道。是故圣王之御世也,因人之性,或出或处,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山林之士,被褐怀玉,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志。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彼其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斯山林之士、避宠之臣所以为美也,先王嘉之。节虽离世,而德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故大者有玉帛之命,其次有几杖之礼,以厚德载物,出处有地。既廊庙多贤才,而野人亦不失为君子,此先王之弘也。”
又疾世浮华,不修名实,著论以非之,文繁不载。九年卒,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临终,敕子珉朝卒夕殡,幅巾布衣,葬勿择日。
(《晋书·庾峻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B.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C.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D.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迁”,指升任官职;“转”指调动官职;“拜”指(被)授予官职;“加”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兼任其他官职。
B.文中的“功曹、计掾、从事、散骑常侍、太常、博士、秘书丞、侍御史、关中侯、司空长史、秘书监、御史中丞、侍中、谏议大夫、中庶子”等都是官职名。
C.文中的“践阼”也作“践祚”,指皇帝登上皇位。文言文中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登极”等。文中的“廊庙”指朝廷。
D.文中的《诗》指《诗经》,《风》《雅》指诗经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庄》指《庄子》,《老》指《老子》;“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庾峻喜学习,有才能。游历京师的时候曾经拜谒老病在家的魏朝散骑常侍苏林;侍讲《诗经》的时候,曾经屡屡驳难中庶子何劭。
B.庾峻能断决,有口碑。一次,长安久拖不决的疑狱,经他一剖断,立即分明,朝廷内外称赞他断案公平。
C.庾峻砭时弊,有忧患。面对重道轻儒的现实,他害怕正道衰微,于是潜心钻研儒家经典;面对人们热衷于物质攀比、礼让之风衰微的现实,他上疏陈述朝廷之士要多学习山林之士的君子之风。
D.庾峻讲薄葬,忌浮华。临终前立下遗嘱:如果自己早晨死去晚上就装殓,头戴幅巾,身穿布衣,埋葬时不特意挑选时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
(2)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治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 。”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谒,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ƒ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有删减)
供张:亦作“供帐”,指陈设供宴会用的帏帐、用具、饮食等物。‚刺:名帖,名片。ƒ垩:白土,泛指可以用来涂饰的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则径公府诣:去,到
B.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就职
C.所在以礼之遣:派遣
D.玠以微言挑之微言:含蓄的话语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B.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C.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D.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但到了余玠府上后,却数月不开口。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难防守,余玠甚以为然,与众人商量后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②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