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祯四年进士。历广州知府,迁衡永兵备副使。十六年,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通窜,起恒独守永州,贼亦不至。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军饷。顺治四年,王驻武冈,拜起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从返桂林,复从至柳州、南宁。李成栋叛大清,以广东附于王。起恒从王至肇庆,与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
时朝政决于成栋子元胤,少詹事刘湘客等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起恒居其间,不能有所匡正。然起恒洁廉,遇事持平。与文安侯马吉翔共患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竞诋为邪党。王在梧州,尚书吴贞毓等十四人合疏攻五虎,下湘客等狱,欲置之死。起恒顾跪王舟力救,贞毓等并恶之,乃请召还化澄,而合攻起恒。给事中雷德复劾其二十余罪,比之严嵩。王不悦,夺德复官。起恒力求罢,王挽留之不得,放舟竟去。
会郧国公高必正入觐王,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言:“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矣。”必正许之。有为起恒解者,谓必正曰: “五虎攻严公,严公反力救五虎。此长者,奈何以为奸?”必正见王,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请手敕邀与俱还。文安之入朝,起恒让为首辅。桂林破,从王奔南宁。
先是,孙可望据云南,遣使乞封王。天麟议许之,起恒持不可。后胡执恭矫诏封为秦王,可望知其伪,遣使求真封。起恒又持不可,可望大怒。至是,可望知王播迁,遣其将贺大双率劲卒五千,迎王至南宁,直上起恒舟,怒目攘臂,问王封是秦非秦。起恒曰:  ‘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起恒既死,尸流十余里,泊沙渚间。虎负之登崖,葬于山麓。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道往从之     闲道:偏僻的小路
B.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   倾: 排挤
C.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 虚公:无私公正
D.怒目攘臂 攘: 伸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之称,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B.顺治,是清世祖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也用来纪年。
C.长者,可指显贵之人,“孝谨修长者之行”中即此意,也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之一,也作勃,告诫之意,用于任官封爵或告诫臣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起恒事主忠诚。永明王逃难,严起恒虽跟随不及,但得知王在柳州后,便主动前往并跟随其辗转数地。
B.严起恒不以个人恩怨判断是非。虽之前被五虎诋毁陷害,但当他人上奏欲处死五虎之时,却为五虎求情。
C.严起恒深得永明王赏识。永明王登基后,严起恒屡升官职,雷得复罗列罪状弹劾他,反被永明王革去官职。
D.严起恒不受胁迫。孙可望希望封王,但严起恒始终不同意,并当面陈述理由,最终被孙可望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逋窜,起恒独守永州,贼亦不至。
(2)与文安侯马吉翔共患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竞诋为邪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6 06: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明年,太祖即吴王位,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进攻大兴州,遂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赐葬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选自《明史•常遇春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B.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C.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D.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B.参知政事,官名,协助宰相参与政事,明初行省沿元制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C.进,晋升官职,古汉语中,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拜、授、拔、擢、转、调”等。
D.配享太庙,指皇帝近亲或卓有功勋的皇亲及臣子,经皇帝允许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遇春处事坚决,勇猛过人。起初跟随刘聚为盗,后执意归附于朱元璋麾下。在与元军对阵时,飞舟挥戈杀入敌阵,元军四散溃逃。
B.常遇春善于用兵,军法严整。在陈友谅攻下龙湾之后,常遇春设伏大败敌军。太祖追击陈友谅时,常遇春奉命留守,城中秩序井然。
C.常遇春忠直敢言,深明大义。邵荣谋反事发,太祖想赦免他的死罪,但常遇春认为谋反之罪不可饶恕,此后太祖更加器重欣赏常遇春。
D.常遇春听从圣命,不杀降将。围攻赣州时,朱元璋告诫他攻城不可多杀。于是常遇春围城六个月,敌将力尽而降,常遇春果然不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
⑵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
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①二于驺②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擢知州。
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
(注)①梃:棍棒。②驺:骑马驾车的随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B.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C.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D.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亦称“秋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B.文中“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明代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张士隆性情耿直不阿,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弹劾上奏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士隆调查薛凤鸣案的机会,让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狱并贬官。
D.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
(2)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胜,定远人。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

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刺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

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吏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B.师还似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C.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D.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人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是古代对死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日“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B.“洪武”属于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C.“行在”,也称“行在所”,既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又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后者。
D.“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占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胜智勇双全,多有战功。在哥哥英年早逝后承袭了他的职务,掌管亲军并多次率军征战。
B.冯胜征讨辽东,指挥有方。元太尉纳哈出本已以献马为名刺探军情,见情势不利,也只好请求投降。
C.冯胜遇事冷静,很有主见。在常茂激变后能及时收降纳哈出部众,获胜归来如实上报军情。
D.冯胜仕途坎坷,几经浮沉。最终因藏匿良马索求珍宝而被太祖免去大将军之职,不再统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
(2)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过郡邑,核吏治,民隐  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  绌:不足,不够
C.或原吉背初议   尤:怨恨,归咎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    寝:睡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九载满,蹇义皆宴便殿   ②嬴而不助五国也
B.①久,移驻蕲州 ②顷,烟炎张天
C.①退则恂恂无预者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言者劾大臣    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B.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C.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D.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C.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