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B.宁能其夫子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遂留其妇谢:感谢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3分)
①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②徙舍学宫之傍 ③孟母以刀断其织
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⑤妇辞孟母而求去   ⑥孟子谢,遂留其妇
A.①②⑥B.②④⑥
C.①③⑤D.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4】(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各5分)
⑴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⑵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06:3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马》、《书》、《讲》、《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最其问答,凡数千言。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日:“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佳、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

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

(摘编自《元史.吴澄传》)

注释:①福田:佛教以为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回亩,故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有司急/于行事竞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B.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C.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D.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经传,多是指偶家经典和注疏的合称,经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传是对这些经文的解释。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设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的先祖,夏称“世室”,股商称“重屋”,周称“明堂”,秦汉时称“太庙”。
D.中书即中书省,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负责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元中书省还有地方派出机构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澄博学有才能,尤长儒学经典。朝廷开经筵聘其为讲官,被儒家学子所推崇,左丞董士选曾邀请吴澄到家中并亲自侍奉其起居。
B.吴澄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世宗搜集善本书籍,加黄金封面,刻印佛教《藏经》,令吴澄作序。吴澄据理反驳,后因群臣齐谏而止。
C.吴澄要求遵守礼制办事,朝廷修建太庙,官员对皇帝的位次排列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吴澄依古制力争,但最终无效。
D.吴澄是元代杰出的理学大师,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成一家,对后世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至,且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2)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父濯,扬州秀才,早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湣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湣孙饥寒不足。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湣孙少好学,有清才,随伯父淘为吴郡,拥弊衣读书,足不踰户。其从兄颤出游,要湣孙,湣孙辄称疾不动。叔父淑雅重之,语子弟曰:“我门不乏贤,湣孙必当复为三公。”蚤以操行见知,宋孝武即位,稍迁尚书吏部郎。太宗泰始元年,转司徒左长史。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吏。时兵难危急,贼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于是陈显达等感激出战,贼即平殄。事宁,授中书监,即本号开府,领司徒。以扬州解为府,固不肯移。三年,徙尚书令,卫军,开府如故,并固辞。加侍中,进爵为侯,又不受。时齐王功高德重,天命有归,粲自以身受顾托,不欲事二姓,密有异图。粲谋克日矫太后令,使韫、伯兴率宿卫兵攻齐王于朝堂,黄回率军来应,秉、侯伯等并赴石头,事泄。齐王遣军主戴僧静向石头诛之,资仓门得入。时粲与秉等列兵登东门,僧静分兵攻府西门。粲与秉欲还赴府,既下城,谓其子最曰:“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僧静挺身暗往,粲子最觉有异人,以身卫粲。粲曰:“我不失忠臣,汝不失孝子。”仍求笔作啓云:“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垄,永就山丘。”僧静乃并斩之。粲死时,年五十八。

(选自《南史·袁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B.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C.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D.粲慷概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从”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B.“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六朝时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设立府署并选置僚属,也指设府选僚的官员,文中指后者。
D.“石头”,古城名,三国孙权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六朝时为军事重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粲幼时家贫,读书勤勉刻苦。袁粲年幼丧父,由母亲供养,他常常裹着破衣读书,足不出户,叔父很器重他。
B.袁粲临危不乱,救国家于危急。桂阳王休范叛乱,众将颓然,袁粲慷慨陈辞,鼓舞将士振奋出战,平灭叛军。
C.袁粲淡泊名利,功高不受厚禄。袁粲位居高位,却无意官位,皇帝因其平贼有功,欲加官进爵,他皆不接受。
D.袁粲忠义有节,不忘旧主嘱托。齐王欲改朝,袁粲念及先帝嘱托,不愿侍奉二姓皇帝,谋划假传谕令引兵攻齐。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蚤以操行见知,宋孝武即位,稍迁尚书吏部郎。
(2)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凛如也。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高祖留守北京,以知远为押衙。

潞王从珂反,闵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高祖入室,敢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留帝传舍而去。

废帝入立,高祖复镇河东,已而有隙,高祖将举兵,知远与桑维翰密为高被画,赞成之高祖即位于太原,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保义军节度使。契丹耶律德光送高潞州,临决,指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无大故勿弃之” 。

天福二年,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高祖怒,欲罢其兵职,宰相赵莹以为不可,高祖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知远乃受命。五年,徙都留守。九月,朝京师,高祖幸其第。六年,拜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七年,高祖崩。

知远从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自出帝立,与契丹绝盟,用兵北方,常疑知远勋位已高,幸晋多故而有异志,每优尊之。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又拜北面行营都统。开运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然王未尝出兵。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八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取其赀钜万,良马数千。

(节选自《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B.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C.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D.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明殿学士”官职名,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C.“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谥号,朝廷根据刘知远的生平事迹加给他的谥号以寓褒扬之意。
D.“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节度使”,“领”有兼任低级官职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知远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面目呈紫色,白眼球居多,给人一种凛然的感觉
B.知远派勇士石敢将铁锤藏在袖子里,后来闵帝身边的人想要动武时,石敢与他们进行格斗,直至战死,后知远将闵帝身边的人杀光
C.知远不愿与杜重在同一诏书,闭门不出。高祖很生气,想要解除他的兵权,但宰相赵莹认为这样做不行,于是高祖派赵莹去知远家说服知远。
D.知远跟随高祖起兵于太原,有开创基业的功劳。自后晋出帝继位后,与契丹断绝盟约,北方连年用兵,常常猜疑知远,对知远只是表面优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
(2)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愈,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顺兴,据临濠,与兵战死,兄友隆代之,复病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威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旴眙来归,授管军总管。从渡江,克太平,略定溧阳、溧水,下集庆,取镇江,皆有功。进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移镇宣州以其兵取绩溪与胡大海克徽州迁行枢密院判官苗帅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守御单弱愈激励将士与大海合击破之再迁佥行枢密院事。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为吴宏所攻,遣使伪降以缓师。愈知其情,卷甲夜驰二百里,比明入其城。克明岀不意,单骑走。愈号令严肃,秋毫不犯,遂定抚州。克明不得已降。会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改洪都府,以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之,而命降将祝宗、康泰以所部从。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从徐达攻武昌,遂反。舟次女儿港,趋还,乘夜破新城门而入。愈仓卒闻变,以数十骑走,数与贼遇。从骑死且尽,窘甚。连易三马,马辄踣。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既而徐达还师复洪都,复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镇之。其明年,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愈分守抚州门,当要冲。友谅亲督众来攻,城坏且三十余丈,愈且筑且战。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帅兵徇江西未附州县。从常遇春平沙坑、麻岭诸寨,进兵取吉安,围赣州,五月乃克之。进江西行省右丞,时年二十八。兵兴,诸将早贵未有如愈与***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州一级。如辛弃疾词中有“烽火扬州路”。【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愈的父兄都曾担任据守临濠的军中统领,都在与元兵作战中英勇牺牲。邓愈年幼时,就被众人推举为军事统领。
B.邓愈率军归附太祖,跟随太祖渡江,先后攻克、平定了太平、溧阳、溧水、集庆、镇江等地,因功升任广兴翼元帅。
C.苗军统帅杨完者多次向邓愈发动进攻,都被邓愈一一挫败,损失很大;长枪帅谢国玺和余子贞也先后被邓愈击败。
D.邓愈未及而立之年却已屡立战功,二十八岁时就担任了江西行省右丞。像他这样年轻就扬名显达的将领不多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最后得养子马乘之,始得夺抚州门以出,奔还应天。太祖弗之罪也。
(2)敌攻益急,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将来援,围始解,论功与克敌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应春,字东阳,真定人。嘉靖二年进士。授南阳知县,迁和州知州。入为刑部郎中。历知潞安、开封二府。迁陕西副使。进右参政。宁羌贼起,会兵讨平之。迁按察使,左、右布政使,皆在陕西。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三十二年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俺答诸部岁扰边,应春言:“诸边间谍不通,每寇入莫测其向,我则无所不备。兵分势孤,往往失事。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使边臣厚以官赏,令密侦候,视漫然散守者,功相十百。”乃定赏格以请。帝立从之。其秋,寇大入延绥,杀掠五千余人。应春督诸将邀击,获首功二百四十,以捷闻。而巡按御史吉澄极言败状。帝竟录应春功,官其一子。明年罢宣、大总督苏佑,以应春代。时秋防将届,代应春者江东未至,令仍旧任。套寇数万人屯宁夏山后,先遣骑五百余入掠。总兵官姜应熊守红井以缀敌,而密遣精兵薄其营,斩首百四十余级,进应春右都御史。逾月,寇别部入永昌、西宁,为守将所破。番人入镇羌,总兵官王继祖击败之,并赐应春银币。久之,寇五千骑犯环庆,为都督袁正所破,掠庄凉,守将邀斩百二十人,再予应春一子官。在镇数载,筑边垣万一千八百余丈,以花马池闲田二万顷给军屯垦,边人赖之。征拜南京户部尚书。论边垣功,进秩一等。旋召为刑部尚书,改户部。国用不足,应春以为言。因命征不及七分者,所司毋迁官。漕政废弛,运艘多逋负,亦以应春言重其罚。岁余,致仕去。卒,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贾应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B.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C.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D.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功,以斩获敌首计功。古代打仗主要依据士兵杀敌数量来赐予爵位或奖赏金银。
B.屯垦,指聚居垦荒。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政策,以军屯和民屯为主。
C.秩,原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来又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D.户部,古代尚书省六部之一,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长官为户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应春胸有谋略。针对边关各戍所各自备战,兵力分散、势力孤弱的问题,他提出建议,并定下奖赏标准,得到皇帝的应允。
B.贾应春军事才能出众。当敌寇大举入侵延绥时,贾应春率领将士半路迎击,痛击边寇,斩杀敌军二百多人,受到皇帝奖赏。
C.贾应春善于治军。他不仅屡立战功,镇边期间,还大量修筑边墙,让军队驻扎花马池开垦闲田,保障了边境安全,造福于民。
D.贾应春善理政务。针对国家费用不足的实际问题,贾应春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下令凡是征收税费不足七成的官员不得升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边臣厚以官赏,令密侦候,视漫然散守者,功相十百。
(2)总兵官姜应熊守红井以缀敌,而密遣精兵薄其营,斩首百四十余级,进应春右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