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论,字廷议,进(许进,字季升)少子也。嘉靖五年进士。嘉靖五年进士。授顺德推官,入为兵部主事,改礼部。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厄塞险易,因著《九边图论》上之。帝喜,颁边臣议行,自是以知兵闻。累迁南京大理寺丞。会廷推顺天巡抚,论名列第二。帝曰:“是上《九边图论》者”,即拜右佥都御史,任之。白通事以千余骑犯黄崖口,论督将士败之。再犯大木谷,复为官军所却。录功,进右副都御史。岁余,以病免。俺答薄都城,起故官抚山西。录防秋功,进兵部右侍郎,召理京营戎政。以筑京师外城转左。
三十三年出督宣、大、山西军务。奸人吕鹤初与邱富以左道惑众。富叛降俺答,为之谋主。鹤遣其党阑出塞外,引寇入犯,为侦卒所获。论遣兵捕鹤,并诛其党。以功进右都御史,再以功进兵部尚书,荫子锦衣世千户。翁万达为总督,筑大同边墙六百里,里建一墩台于墙内。后以兵少墙不能守,尽撤而守台。论言:“兵既守台,则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及。去墙不得越三十步,高广方四丈五尺,其颠损三之一,上置女墙、营舍,守以壮士十人。下筑月城,穴门通出入。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诏立从之。寇万骑犯山西,论督军遮破之朔州川。其犯宣府、龙门者,亦为将士所败,先后俘斩五百三十有奇。加太子太保,荫子如初。
三十五年,兵部尚书杨博以父丧去,召论代之。当是时,严嵩父子用事,将帅率以贿进。南北用兵,帝责中枢甚急。丁汝夔、王邦瑞、赵锦、聂豹,咸不得善去。论时已老,重自顾念。一切将帅黜陟,兵机进止,悉听世蕃指挥,望由此损。俺答子辛爱愤总督杨顺纳其逃妾,拥众围大同右卫城数重,城中析屋而爨。帝闻,深以为忧,密问嵩。嵩意欲弃之而难于发言,则请降谕问本兵。论请复右卫军马,岁办五十万金,故为难词,冀以动帝。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三十八年复起故官,督蓟、辽、保定军务。把都儿犯蓟西,论厚集精锐以待。至则为游击胡镇所破。分掠沙儿岭、燕子窝,又却,乃遁去。事闻,厚赍银币。寻又奏密云、昌平二镇防秋,须饷银三十余万。给事中郑茂言论奏请过多,请察其侵冒弊,诏论回籍听勘。给事中邓栋往核,具得虚冒状,夺官闲住。未几卒,年七十二。隆庆初,复官,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B.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C.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D.帝顾亟措饷发兵/易置文武将吏/右卫围亦寻解/给事中吴时来劾杨顺/因言论雷同附和/日昏酣/置边警度外/帝遂削论籍/嵩微为之解/亦不能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官,官名,唐朝始置,明代对推官职掌一般都说是“专掌刑名”,或者说“理刑名”。
B.荫子,指子弟承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尊号,另外也有“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论喜研兵法。他从小跟从父亲在边境,对边界上的险阻与平坦情况全部了解,并写了《九边图论》星上,得到皇帝的赏识。
B.许论屡建军功。他多次打败白通事,后又抓捕了吕鹤,并诛杀了他的党羽,还多次打败了蒙古兵的进犯,他不但因功升职,还因功荫子。
C.许论年老不为。严嵩父子专权时,他一切听严氏父子的,他按严嵩想法,故意说右卫军马每年需五十万军饷,希望以此让皇帝放弃右卫城。
D.许论起复受赏。嘉靖三十八年,他复任蓟辽总督,当时蒙古兵进犯蓟西,他集中精锐部队以待,击退把都儿等进犯,后受皇帝重赏银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墙不得越三十步,高广方四丈五尺,其颠损三之一,上置女墙、营舍,守以壮士十人。
(2)给事中郑茂言论奏请过多,请察其侵冒弊,诏论回籍听勘。给事中邓栋往核,具得虚冒状,夺官闲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0 03: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桢四年进士。历广州知府,迁衡永兵备制使。十六年,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通窜,起恒独守永州。贼亦不至。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军饷。顺治四年。王驻武冈,拜起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从返桂林,复从至柳州、南宁。李成栋叛大清,以广东附于王。起恒从王至肇庆,与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
时朝政决于成栋子元胤,少詹事刘湘客等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起恒居其间,不能有所匡正。然起恒洁廉,遇事持平。与文安侯马吉翔共悉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竟诋为邪党。王在梧州,尚书吴贞毓等十四人合疏攻五虎,下湘客等狱,欲置之死。起恒顾跪王舟力救,贞毓等并恶之,乃请召还化澄,而合攻起恒。给事中雷德复劾其二十余罪,比之严嵩。王不悦,夺德复官。起恒力求罢,王挽留之不得,放舟竟去。
会郧国公高必正入觐王,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言:“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矣。”必正许之。有为起恒解者,谓必正曰: “五虎攻严公,严公反力救五虎。此长者,奈何以为奸?”必正见王,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请手敕邀与俱还。文安之入朝,起恒让为首辅。桂林破,从王奔南宁。
先是,孙可望据云南,遣使乞封王。天麟议许之,起恒持不可。后胡执恭矫诏封为秦王,可望知其伪,遣使求真封。起恒又持不可,可望大怒。至是,可望知王播迁,遣其将贺大双率劲卒五千,迎王至南宁,直上起恒舟,怒目攘臂,问王封是秦非秦。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起恒既死,尸流十余里,泊沙渚间。虎负之登崖,葬于山麓。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降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B.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C.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D.起恒曰/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经会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之称,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第一称状元。
B.顺治,是清世祖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也用来纪年。
C.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嘉靖、隆庆和万万初期,首辅职权极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
D.列传,叙列人员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扎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起恒事主忠诚。严起恒得知永明王逃难到柳州后,主动前往并跟随其辗转数地,在广东进入内阁。
B.严起恒公正天私。虽之前被五虎诋毁陷害,但当他人上奏欲处死五虎之时,却为五虎求情。
C.严起恒深受赏识。永明王登基后,严起恒屡升官职,雷得复罗列罪状弹劾他, 反被永明王革去官职。
D.严起恒忠贞不屈。孙可望希望封王,但严起恒始终不同意,并当面陈述理由,最终被孙可望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评成现代汉语。
(1) 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
(2) 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撤去。
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光宗即位,以国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天启元年六月还朝。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都御史邹元标侍经筵而踬,帝遣中使问状。国祚进曰:“元标在先朝直言受杖,故步履犹艰。”帝为之改容。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
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文恪。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B.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C.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D.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御史,是由中央派出巡视地方的御史,既可对府、州、县等衙门进行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谥,一般指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颁赐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国祚富有胆识,嫉恶如仇。担任礼部右侍郎期间,针对陈奉横行不法之举,他给巡按御史曹楷写信,请曹楷检举揭发陈奉的罪状。
B.朱国祚参议朝政,敢于直言谏诤。对外戚郑国泰的不当言论,他不惧权势,指出其乖谬之处。皇长子之事,他上疏数十次,最终让皇帝确定了储位。
C.朱国祚清正谨慎,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面对别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的言论,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D.朱国祚不计前嫌,一心为公。当因事触犯自己的礼部侍郎王纪被魏忠贤驱逐时,他联合其他大臣极力挽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
(2)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注:①孛来:鞑靼东蒙古的领袖。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3)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积功至游击。贼渠王嘉胤入据河曲。崇祯四年四月,文诏克其城。嘉胤脱走,转掠至阳城南山,文诏追及之,其下斩以降,以功临洮总兵官。点灯子自陕入山西,文诏追之,及于稷山,谕降七百人,点灯子伏诛。李老柴陷中部,会文诏西旋,馘(guó)老柴,与游击左光先分剿余党,皆大捷。红军友、杜三、杨老柴者,神一魁余党也,屯镇原,将犯平凉。檄甘肃总兵杨嘉谟扼之,贼走庆阳。五年三月,文诏大战西濠,斩千级,生擒杜三、杨老柴。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

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文诏乃纵反间,鲐其党,杀红军友,遂蹙败之水落城,殄其众。关中巨寇略平。巡抚御史汇奏首功,文诏功第一,承畴不为叙。巡按御史昊址推奖甚至,疏复上,兵部抑其劝,卒不叙。吴姓荐文诏知兵善战,请用之晋中。当是时,河南祸尤剧,敕文诏驰剿河南贼。蛀复抗疏力争,请令先平晋贼,后入豫,帝不许。而文诏以姓有恩,竞取道太原,为姓所留。已而闯王、八大王诸贼犯风翔,前锋中军刘弘烈被执,文诏闻之,嗔目大骂,亟诣承畴请行。承畴喜曰:“非将军不能灭此贼!”丈诏乃以三千人自宁州进,贼伏教万骑合围,矢猬集。有小卒缚急,大呼日:“将军救我!”贼中叛卒识之,恭贼曰:“此曹总兵也,”贼喜,围益急。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斗数里。力不支,拔刀自刎死。承畴闻,拊膺大哭,帝亦痛悼,赠太子太保、左都督,赐祭葬。文诏忠勇冠时,称明葭将第一。其死也,贼中为相庚。

(节选自《明史·曹文诏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B.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C.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富用被执/
D.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与升相同,都是指官员由向高级的升迁;超擢、超迁则为越级破格提升。相反,罢、免、解、 黜、滴、夺指官员因为过失而被解除职务。
B.兵部,是六部中掌管选用武官及军籍、军械、军令等事务的部门。隶属于“三省”中的尚书省,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合称为“东宫三师”,部是太子的老师。太保又与太师、太傅合称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D.古代贵族男子常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作为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字后加“甫”或“父”表男性。排行中,伯是老大,而不管少于或多于四个,季都是最末,明季即为明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文诏有勇有谋,却无论功之赏。他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用计平定关中贼寇,但在论功行赏时,却屡遭他人抑制。
B.曹文诏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他立下了攻克被贼寇占领的城池,杀死贼将王嘉胤,消灭反贼点灯:-并招安七百余众等赫赫战功:
C.曹文诏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他为报吴牲知遇之恩,违背圣意,去太原平定贼寇,在风翔之战中,听闻将士被捕,主动请缨击敌。
D.曹文诏坚毅顽强,宁死不屈。他在陷入敌人包围,被叛兵出卖的绝境下,仍坚韧不屈,以一敌十,最后体力不支自刎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老柴陷中部,会文诏西旋,馘老柴,与游击左光先分剿余党,皆大捷。
(2)而文诏以牲有恩,竟取道太原,为姓所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
注直庐:值班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B.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C.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D.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而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D.朔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办案精明,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B.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平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并没有追究。
D.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此建议很好,上奏请求朝廷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2)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