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闵珪,字朝瑛,乌程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风力闻。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广东按察使。久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孝宗嗣位,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入为刑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与总兵官毛锐讨古田僮。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自临桂深入,败死,军遂退。诏停俸讨贼。珪复进兵,连破七寨,他贼悉就抚。弘治七年,迁南京刑部尚书,寻召为左都御史。十一年,东宫出阁,加太子少保。十三年,代白昂为刑部尚书,再加太子太保。以灾异与都御史戴珊共陈时政八事,又陈刑狱四事,多报可。珪久为法官,议狱皆会情比律,归于仁恕。宣府妖人李道明聚众烧香,巡抚刘聪信千户黄珍言,株连数十家,谓道明将引北寇攻宣府。及逮讯无验,珪乃止坐道明一人,余悉得释,而抵珍罪,聪亦下狱贬官。帝之亲鞫吴一贯也,将置大辟,珪进曰:“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徒。”帝不允,珪执如初。帝怒,戴珊从旁解之。帝乃霁威,令更拟。珪终以原拟上,帝不悦,召语刘大夏。对曰:“刑官执法乃其职,未可深罪。”帝默然久之,曰:“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卒如珪议。正德元年六月,以年逾七十再疏求退,不允。及刘瑾用事,九卿伏阙固谏,韩文被斥,珪复连章乞休。明年二月诏加少保,赐敕驰传归。六年十月卒,年八十二。赠太保,谥庄懿。

(选自《明史》卷一八三,列传第七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B.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C.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D.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在古代表示升官、加封,与“晋”一样表示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B.“刑部”主管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掌律令、刑法等,它的最高长官为右侍郎。
C.“千户”在明代为官名,卫所兵制设干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
D.“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闵珪做官有魄力,讨伐盗贼有功。他出京巡视河南,以气概魄力闻名,后来进兵讨伐盗贼时攻破盗贼的寨子,并招抚了其他盗贼。
B.闵珪深受重用,职位多变。孝宗即位后,闵珪曾任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官职,曾因灾害异常上奏多件政事,大都被皇帝认可。
C.闵珪仁厚宽恕,据实情判案。李道明一案经逮捕审讯没有证据,他只判了李道明和黄珍的罪,其余的人都获得释放。
D.闵珪晚年一再请求退休,终于如愿。刘瑾当权,闵珪为了明哲保身,接连上章请求退休,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之亲鞫吴一贯也,将置大辟,珪进曰:“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徒。”
(2)“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卒如珪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10:1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时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悚然而止。帝营寿宫于大峪山,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帝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赓手笔也。赓于已邸门获妖书,而书辞诬赓动摇国本,大惧。立以疏闻,乞避位。帝慰谕有加。一贯倡群小穷治不已,赓再贻书一贯,请速具狱,事乃得解。三十四年,赓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给事中王元翰以廷机之用,赓实主之,疏诋廷机,并侵赓。赓疏辞,帝为切责言者。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请人列言路,方欲见风采,而给事中若霖先尝忤赓,及是见黜,适当赓病起入直时。众谓赓修郤,攻讦四起,先后疏论至五十余人。给事中喻安性者,赓里人,为赓上疏言:“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言者遂交章劾安性。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一月卒于官。及卒,赠太保,谥文懿。
(选自《明史·朱赓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B.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C.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D.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石纲,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
B.优诏,中国古代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嘉奖的诏书。
C.素服,古代居丧或遭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文中表示朱赓对皇帝忠诚。
D.司礼,官署名,太监掌管,明朝中后期,因经常让代替皇帝批红而权力巨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赓善于讽谏,劝帝止兴土木。皇帝在宫中兴建园囿,恰好他担任皇帝的侍读,趁机借宋史“花石纲”的危害,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
B.朱赓不慕名利,多次拒绝征召。皇帝让他担任原职并兼任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他两次拒绝,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
C.朱赓敢触龙颜,直陈己见。他上书陈述收取矿税的危害,又同沈一贯、沈鲤一起向皇帝呈报相关奏章,深刻揭示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D.朱赓忠诚于国事,死而后已。他掌管朝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又逢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最终卒于任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贯倡群小穷治不已,赓再贻书一贯,请速具狱,事乃得解。
(2)给事中王元翰以廷机之用,赓实主之,疏诋廷机,并侵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调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湖广,明朝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辖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清朝设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七月壬辰朔”是七月初一那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转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尽。加右参政,会忧去。以尚书杨博荐起,复将浙兵,讨饶平贼林朝曦。朝曦穷,弃巢走,纶及广东兵追擒之。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倭转入福建。自福宁至漳、泉,千里尽贼窟。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将左、右军。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复一府二县。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倭复围仙游,纶、继光大破贼城下。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
万历初,加太子少保。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襄敏。纶终始兵事垂三十年。尝战酣,刃血渍腕,累沃乃脱。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B.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C.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D.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府,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意思是“知某府事”,掌管一府的政令,总领属下各县,也称太守。
B.赠,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一般赠官官职高于原职。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去世的君主、诸侯、大臣等的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表敬意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谭纶敢于担当。他本是进士出身的文官,面对猖獗的倭寇,他却亲自领兵作战,在抗倭前线屡立战功。
B.谭纶国而忘家。父亲去世后,他多次因抗倭斗争的需要被朝廷起用,直到倭患被彻底平定才回乡服丧。
C.谭纶熟悉军事。朝廷对他非常倚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遇到警报就调动他,他历任官职从未满一年。
D.谭纶作战勇猛。他戎马半生,在激烈的战斗中奋勇杀敌,刀刃上的血都浸染了手腕,要多次冲洗才清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复一府二县。
(2)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因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B.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C.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D.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
C.“宫市”,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中唐以后,宫市改由太监直接办理,成为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宪宗、孝宗都是庙号。庙号起源于秦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善于钻研,志存高远。他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远大,有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杨廷和注重礼制,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再三请求允许自己奔丧,皇上终于答应了;还劝武宗要参加七庙祭祀、孝顺供养两宫太后。
C.杨廷和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听信邪恶小人的话,要效法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做法。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
D.杨廷和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因江东一带连年歉收,杨廷和等人不愿派官员督促织造,且趁机极力劝说不要派遣,但皇上没有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况伯律,名鐘,号龙安,江西靖安人。初,伯律以吏事尚书吕克声,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大明宣德五年,皇上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伯律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伯律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伯律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伯律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初,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立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伯律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伯律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伯律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伯律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伯律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伯律。伯律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伯律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始伯律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伯律有恩。至是,伯律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伯律尝丁母艰,郡人诣阙乞留。帝特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伯律为政,廉洁刚正,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伯律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伯律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伯律传至府 此沛公之参樊哙者也
B.苏州等九府缺    其怒,不敢献
C.县逋赋四年 举匏樽以相
D.伯律请量折以钞,部议所格 乃装遣荆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B.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C.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D.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
【小题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是皇帝的年号。古代皇帝在位时都会有年号,死后也都会有谥号。
B.户部:中国古代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丁母艰:在古代,遭父母之丧称为“丁忧”,也称“丁艰”。遭父丧也称“丁外艰”“丁父忧”,遭母丧也称“丁内艰”“丁母忧”。
D.秩满:指官吏的俸禄很多,也可指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古代官职级别。
【小题4】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伯律知恩图报,他先后得到过尚书吕克声、吴江平思忠等人的恩惠,得到了升迁。后来他特地让儿子服侍他们以为报答。
B.苏州、松江曾经赋税繁重,伯律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伯律都协助大力办成。
C.伯律虽然出身于武将,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D.伯律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只是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
【小题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初,伯律以吏事尚书吕克声,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2)伯律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