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鞠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待,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谧文毅。   
(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注】①鞠:审问,审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引领望久矣 引:伸着
B.陛下委听断于直 委:委托
C.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过之     过:指责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   )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   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 ⑥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威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
(2)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进士。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四年春,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帝纳之。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先是,吏部尚书何文渊以聪言下狱,致仕去。吏部除副使罗篪为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为布政使。聪疏争之,并言山西布政使王瑛老,宜罢。篪等遂还故官,瑛致仕。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英宗复辟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还进右副都御史,以便宜,擒戮渠魁数人,余悉解散。母忧起复,再辞,不许。天顺四年,曹钦反。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市人不敢出户。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七年代王越巡抚大同。岁余,遇疾致仕。再岁,以故官起掌南院。前掌院多不乐御史言事,聪独奖励之。或咎聪,聪曰:“己既不言,又禁他人言,可乎?”十三年秋,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十五年,偕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辽东失事状。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十八年乞归不得,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实恂恂和易,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   /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B.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C.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D.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也可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时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也指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C.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明英宗曾亲征瓦刺被俘,京师别立代宗;英宗还朝,被尊为太上皇。后其发动政变,复位为帝。
D.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人“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聪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或贬官。林聪勇于发现单增家奴仆的罪行,并将奴仆关进诏狱;他极力上奏反对罗篪等人的升职,最终使之回到以前所居官职。
B.林聪体恤百姓。福建银税繁重,他屡次请减;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救百姓。朝廷平定曹钦叛乱时,有将士滥杀无辜,屠戮乞儿,斩首报功,他予以坚决制止。
C.林聪刚正不阿。各部门官员都忌惮他;他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贤德之人喜欢接近他。
D.林聪宽厚平易。进升右副都御史后,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只捕杀作乱之人的首领,其余人等全都放归生路;查究辽东事时,庇护巡抚陈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
(2)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广,字广大,吉水人。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之,将杀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御史,上书请都关中。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试。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籓陆梁,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
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厄塞,立马议论,行或稍后,辄遣骑四出求索。尝失道,脱衣乘骣马渡河,水没马及腰以上,帝顾劳良苦。广善书,每勒石,皆命书之。十二年再北征,皇长孙从,命广与荣、幼孜军中讲经史。十四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见诸祥异。广乃献《圣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言其不可,遂不许。广性缜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未尝告人。时人以方汉胡广。然颇能持大体。奔母丧还朝,帝问百姓安否。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帝纳其言。十六年五月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文臣得谥,自广始。丧还,过南京,太子为致祭。仁宗立,加赠广少师。
(节选自《明史·胡广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祺走谒帅  谒:阻止
B.后以太子薨,不果    果:有结果
C.十二年再北征 再:第二次
D.广言其不可,遂不许  许:允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广多有进谏,深受器重。他与杨荣、金幼孜追随皇帝北征,多次与皇帝商讨议论,有时他走的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
B.胡广擅长书法,精通经史。每有刻碑的事,皇上都命他书写,皇长孙追随皇帝北征时,胡广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
C.胡广为人谨慎,做事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朝廷事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被比作汉代的胡广。
D.胡广关心百姓,坚持原则。做地方官时,断平冤案,修水利;奔完丧后,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如实回答地方官的作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
(2)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时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悚然而止。帝营寿宫于大峪山,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帝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赓手笔也。赓于已邸门获妖书,而书辞诬赓动摇国本,大惧。立以疏闻,乞避位。帝慰谕有加。一贯倡群小穷治不已,赓再贻书一贯,请速具狱,事乃得解。三十四年,赓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给事中王元翰以廷机之用,赓实主之,疏诋廷机,并侵赓。赓疏辞,帝为切责言者。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请人列言路,方欲见风采,而给事中若霖先尝忤赓,及是见黜,适当赓病起入直时。众谓赓修郤,攻讦四起,先后疏论至五十余人。给事中喻安性者,赓里人,为赓上疏言:“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言者遂交章劾安性。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一月卒于官。及卒,赠太保,谥文懿。

(选自《明史·朱赓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B.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C.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D.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石纲,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
B.优诏,中国古代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嘉奖的诏书。
C.素服,古代居丧或遭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文中表示朱赓对皇帝忠诚。
D.司礼,官署名,太监掌管,明朝中后期,因经常让代替皇帝批红而权力巨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赓善于讽谏,劝帝止兴土木。皇帝在宫中兴建园囿,恰好他担任皇帝的侍读,趁机借宋史“花石纲”的危害,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
B.朱赓忠诚于国事,死而后已。他掌管朝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又逢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最终卒于任上。
C.朱赓敢触龙颜,直陈己见。他上书陈述收取矿税的危害,又同沈一贯、沈鲤一起向皇帝呈报相关奏章,深刻揭示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D.朱赓不慕名利,多次拒绝征召。皇帝让他担任原职并兼任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他两次拒绝,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贯倡群小穷治不已,赓再贻书一贯,请速具狱,事乃得解。
(2)给事中王元翰以廷机之用,赓实主之,疏诋廷机,并侵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参将成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论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传退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继光至,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截将左、右军。全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贱。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轮练兵事,朝延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纶上疏曰:“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边,非募吴、越习战之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为不可。信任之不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内生忌嫉: 欲再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精兵三万,分为三营。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之边外,入则决死边内。二者不效,臣无所逃罪。”诏悉如所请。
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①中动不称职,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缢襄敏。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
【注释】①雒遵(1537-1590)字道行,陕西泾阳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B.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C.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D.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多是相关联的,张衡字平子,名、字中的“衡”和“平子" 同义,辛弃疾字“幼安”,是“弃疾”的结果。
B.“进士”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对考取最高等级功名者的称呼,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推贤进士为务”中的“进士”意义是相同的。
C.“世宗”是明朝皇帝朱厚她的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祭祀专立的名号。“神宗”则是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庙号。
D.“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被称为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就属于这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谭纶富有谋略。在与倭寇对战的过程中,他围起栅栏,巧妙地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最终大获全胜,
B.谭纶尽孝守节。他战功显赫,虽有升迁良机,但因家中遭遇丧事,他不留恋官位,请求去官服丧。
C.谭纶进退有度。他论练兵“四难”中,说他和戚继光遭遇信任危机,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
D.谭纶虑事周全。他分析练兵时,提出“粮饷”“信任”、“士气”“实战”等“四难”,客观中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
(2) 给事中维遵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B.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C.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D.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法,文中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与法律同源。文中郑家甚至形成了《家范》一书。
B.参议,官名,最早在明初中书省出现,参议府有参议官,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废除;其后,北洋军阀与国民党统治时期,皆有不同含义。
C.私谥,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而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同情的称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接受皇上亲自指导,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濂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在京城里,郑濂与弟弟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