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树德字与成,尚书树声弟也。嘉靖末进士。除严州推官。行取当授给事、御史,会树声拜侍郎,乃授刑部主事。。
隆庆四年,改礼科给事中。穆宗御朝讲,不发一语。树德言:“上下交为泰,今暌隔若此,何以劘君德.训万几?” 不报。屡迁都给事中。六年四月,诏辍东宫讲读,树德言:“自四月迄八月.为时甚遥.请非盛暑.仍御讲筵. 不听.穆宗颇倦勤.树德言:“日月交蚀,旱魃为灾,当及时修省。”及帝不豫,又请谨药饵,善保护,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帝不悦,疏皆留中。内臣请祈福戒坛,已得旨,.树德言:“戒坛度僧,男女扰杂,导淫伤化。陛下欲保圣躬,宜法大禹之恶旨酒,成汤之不迩声色,何必奉佛?
未几,穆宗崩,神宗嗣位,中官冯保挤司礼孟冲而代之。树德言:“先帝甫崩,忽传冯保掌司礼监。果先帝意,何不传示数日前,乃在弥留后?果陛下意,则哀痛方深,万几未御,.何暇念中官?” 疏入,保大恨。比议祧庙,树德请毋祧宣宗,仍祀睿宗世室,格不行。已,极陈民运白粮之患,请领之漕臣,从之。
树德居言职三年,疏数十上,率侃直。会树声掌礼部,乃量迁尚宝卿.历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树德素清严,约束僚吏,屏绝声伎。山东民壮改民兵,戍蓟门,隆庆末令岁输银二万四千,罢其戍役。寻命增输三万,树德请如河南例罢之。帝不从,而为为免增输之数。德府白云湖故民田,为王所夺,后已还民,王复结中官谋复之。树德争不得.乞休归.久之卒。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五•陆树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严州推官   除:授职
B.穆宗颇倦勤   倦:疲倦
C.先帝甫崩 甫:刚刚
D.比议桃庙 比: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中官冯保挤司礼孟冲而代之 客逾庖而宴
B.何不传示数日前,乃在弥留后   乃使人复茸南阁子
C.请领之漕臣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陆树德“率侃直”和“素清严”的一组是
A.何以劘君德,训万几 谨药饵,善保护
B.山东民壮改民兵   乃量迁尚宝卿
C.请非盛暑,仍御讲筵 约束僚吏,屏绝声伎
D.争不得,乞休归   极陈民运白粮之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德进士出身,在地方任职有政绩,调任后应该授职给事、御史,但因为哥哥树声身居侍郎要职,树德只被授予刑部主事。
B.树德多次急切进谏,直陈利弊得失;穆宗皇帝不是不听,就是把奏疏丢在一边,甚至面露不悦之色;只有民运白粮一事的上疏被穆宗采纳。
C.穆宗驾崩、神宗嗣位期间,宦官冯保趁机排挤掉司礼孟冲取而代之,树德及时上奏,严词追究,据理力争;冯保对 此恨之入骨。
D.本文叙事简洁,行文质朴,而一个耿直无私、清正严明的言官形象跃然纸上;从中还可看到明朝中后期朝纲不振、豪强兼并的混乱现象。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欲保圣躬,宜法大禹之恶旨酒,成汤之不迩声色。
(2)寻命增输三万,树德请如河南例罢之。
(3)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4 09: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金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寻以去。隆庆四年,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理河道,塞决口。明年,工竣,坐驱运船入新溜漂没多,为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明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是时,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淮、扬、高邮、宝应间皆为巨浸。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忧。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则居其八,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居正,家属尽幽系。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旦暮必殁,乞降特思宵释。”御史李植动季党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明年,黄水暴涨,冲入夏镇坏田庐,居民多溺死。季驯复筑塞之。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三疏乞休,不允。二十年,泗州大水,城中水三尺,患及祖陵。季驯谓祖陵王气不宜轻泄,议不合。都给事中杨其休请允季去。归三年卒。
(节选自《明史·潘季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B.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C.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D.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指父母之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称为“丁忧”,也称“丁艰”
B.给事中,官职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纠弹官吏。
C.殁,是死的委婉说法之一。古人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称,如天子死曰“薨”
D.乞休,指自辞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乞身”“乞骸骨”等。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季驯心系百姓,为政造福一方。他任广东巡按时,推行均平里甲法,给当地百姓带来便利:他还上奏请求告诫后来的人也遵守此法,得到允许。
B.潘季驯成功治河,却遭弹劾罢免。黄河邳州和睢宁决堤,他负责治理河道,堵塞决口;工程完成后,因驱使漕运船只进入新河沉没过多而被弹劾罢免。
C.潘季驯知恩图报,敢于仗义相助。他能复出,是因为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死后,家属全部被幽禁,他请求免去张居正年迈母亲的死罪。
D.潘季驯独抒己见,最终被迫去职。泗发大水,城中积水达三尺高,威胁到祖陵的安全:他认为祖陵的王气不宜轻泄,因见不统一,最终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
(2)御史李植劾季驯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B.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也!"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仰庇,字汝钦,安溪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由南海知县征授御史。隆庆初,穆宗诏户部购宝珠,尚书马森执奏,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等继争,皆不听。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若侈心一生,不可复遏,恣情纵欲,财耗民穷。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胜言者。况宝石珠玑,多藏中贵家,求之愈急,邀直愈多,奈何以有用财,耗之无用之物。今两广需饷,疏请再三,犹靳不予,何轻重倒置乎!”不报。三年正月,中官制烟火,延烧禁中庐舍,仰庇请按治。左右近习多切齿者。

帝颇耽声色,陈皇后微谏,帝怒,出之别宫。外庭皆忧之,莫敢言。仰庇入朝,遇医禁中出。询之,知后寝疾危笃,即上疏言:“先帝慎择贤淑,作配陛下,为宗庙社稷内主。陛下宜遵先帝命,笃宫闱之好。近闻皇后移居别宫,已近一载,抑郁成疾,陛下略不省视。万一不讳,如圣德何?臣下莫不忧惶,徒以事涉宫禁,不敢颂言。臣谓人臣之义,知而不言,当死;言而触讳,亦当死。臣今日固不惜死,愿陛下采听臣言,立复皇后中宫,时加慰问,臣虽死贤于生。”帝手批答曰:“后无子多病,移居别宫,聊自适,以冀却疾。尔何知内庭事,顾妄言。”仰庇自分得重谴,同列亦危之。及旨下,中外惊喜过望,仰庇益感奋。

亡何,巡视十库,疏言“再照人主奢俭,四方系安危。陛下前取户部银,用备缓急。今如本监所称,则尽以创鰲山、修宫苑、制秋千、造龙凤舰、治金柜玉盆。群小因干没,累圣德,亏国计。望陛下深省,有以玩好逢迎者,悉屏出罪之。”宦官益恨。故事,诸司文移往还及牧民官出教,用“照”字,言官上书无此体。宦官因指“再照人主”语,为大不敬。帝怒,下诏曰:“仰庇小臣,敢照及天子,且狂肆屡不悛。”遂廷杖百,除名,并罢科道之巡视库藏者。南京给事中骆问礼、御史余嘉诏等疏救,且言巡视官不当罢。不纳。仰庇为御史仅八月,数进谠言,竟以获罪。

神宗嗣位,录先朝直臣。以仰庇在京时尝为商人居间,不得内召,除广东参议。寻乞归。家居十余年,起官江西。再迁南京太仆少卿。入为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仰庇初以直节负盛名,至是为保位计,颇不免附丽。

(注) ①照,照察。通常用于对同级或下级的文件中。

 (节选自《明史·詹仰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B.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C.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D.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庐舍,在古代它既可以指田野间的屋舍,也可以指建在墓侧的屋舍,有时甚至可以是军队临时的居所。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D.乞归,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仰庇因皇帝的批复解释而感动而精神振奋,却因其多次劝诫而得罪宦官,被当廷杖责一百,并罢免官职。
B.詹仰庇为人正直,宦官制造烟火燃烧房屋,他建议按法治罪,很多人都很痛恨他。并因为他多次上奏正直道德言谕而得罪了很多人。
C.詹仰庇敢于直谏,以仲虺、召公劝诫的例子上疏皇帝劝其不要购买宝珠,皇帝深受感动,批复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
D.神宗继位后,詹仰庇家居十多年后重新起用,起初因耿直而享有盛名,然这时却为了保住地位而不免依附于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胜言者。
(2)移居别宫,聊自适,以冀却疾。尔何知内庭事,顾妄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宇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杨继盛下锦衣狱, 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文贞。

(选自《明史·徐阶传》,略有删改)

(注)①鐍(jue),锁闭。②青词,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
B.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
C.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
D.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重阶数/与谋边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指古代由朝廷任命的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
B.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始为六部的最高长官。
C.锦衣,即锦衣卫,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明中叶后与东西厂并为特务组织。
D.谥号,对已故的皇帝、皇后、诸侯和大臣等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阶聪慧有才,深受器重。自从考上进士后,先后兼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以及文渊阁大学士,所撰青词无人能及。
B.徐阶虚心谦卑,礼贤下士。在吏部任职时,屈尊礼遇下级官员,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情况,赢得朝野的敬重。
C.徐阶正直敢言,颇有见地。关于精汰京城卫戍部队、关于抵御倭寇的人侵,他所提的建议全都得到皇帝的采用。
D.徐阶机敏自保,谨小慎微。闻渊任吏部尚书时独断专权,他为避免矛盾主动调离;严嵩猜害同列,他小心应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2)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