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
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在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一般来说名与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是同义的。
B.右丞,官名,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自汉至金有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是平辈之间的拜礼。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有时也指获取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名称,指官员就职上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以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8 04: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因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小题1】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二子为托 二子:两个儿子
B.众皆泰之义 伏:通“服”,佩服
C.泰往还之 亟:急速  
D.因曰  绐:骗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汝可娶女弟 或诘
姨卒,泰娶姊 泰怃然久
A.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D.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非泰不可 泰亟还之
得京书 约回日当所止
A.两个“适”不同,“往”与“诣”不同
B.两个“适”相同,“往”与“诣”相同
C.两个“适”相同,“往”与“诣”不同
D.两个“适”不同,“往”与“诣”相同
【小题4】本文写了孙泰几件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泰的姨生前将两个女儿托给孙泰,让孙泰以后可以娶小女儿为妻;姨死后,孙泰却娶了眼睛有毛病的大女儿,他认为大女儿“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B.孙泰发现买的铁灯台是银的,就返回集市把灯台还给了货主,表现出重义轻利的美德。
C.中和年间,孙泰在义兴用二百千缗钱(分两次付款)买了一座别墅。
D.后来,孙泰知道了所买的别墅是一个老妪的不肖子孙卖给房主的,于是孙泰就把这座别墅让老妪的儿子暂时掌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继先,开封人。奸黠善佞。建炎初以医得幸,其后浸贵宠,世号王医师。至和安大夫、开州团练使致仕。寻以覃恩,改授武功大夫,落致仕。给事中富直柔奏:“继先以杂流易前班,则自此转行无碍,深恐将帅解体。”帝曰:“朕顷冒海气,继先诊视有奇效。可特书读。”直柔再驳,命乃寝。既而特授荣州防御使。
太后有疾,继先诊视有劳,特补其子悦道为阁门祗候。寻命继先主管翰林医官局,力辞。是时,继先用事,中外切齿,乃阳乞致仕,以避人言。诏迁秩二等,许回授。俄除右武大夫、华州观察使,诏余人毋得援例。吴贵妃进封,推恩迁奉宁军承宣使,特封其妻郭氏为郡夫人。
继先遭遇冠绝人臣,诸大帅承顺下风,莫敢少忤,其权势与秦桧埒。桧使其夫人诣之,叙拜兄弟,表里引援。迁昭庆军承宣使,又欲得节钺,使其徒张孝直等校《本草》以献,给事中杨椿沮之,计不行。继先富埒王室,子弟通朝籍,总戎寄,姻戚党与盘据要途,数十年间,无能摇之者。
金兵将至,刘锜请为战备,继先乃言:“新进主兵官,好作弗靖,若斩一二人,和好复固。”帝不怿曰:“是欲我斩刘锜乎?”侍御史杜莘老劾其十罪,奏入,诏继先福州居住。其子安道,武泰军承宣使;守道,朝议大夫、直徽猷阁;悦道朝奉郎、直秘阁;孙锜,承议郎、直秘阁,并勒停。放还良家子为奴婢者凡百余人。籍其赀以千万计,鬻其田园及金银,并隶御前激赏库。其海舟付李宝,天下称快。
方继先之怙宠奸法,帝亦知之,故晚年以公议废之,遂不复起。孝宗即位,诏任便居住,毋至行在。淳熙八年,卒。
(选自《清官贪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 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以覃恩寻:不久
B.命乃寝寝:停止
C.诏迁秩二等秩:俸禄
D.其权势与秦桧埒 埒:同等,相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炎是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B.“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
C.“翰林医官局”是官署名,属翰林院,掌管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并充当皇帝顾问。
D.“俄除右武大夫”中的“除”是指授予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继先因为给皇帝、太后治病有功,备受宠信,一度加官进爵,最后做到了承宣使、节度使,贵极人臣。
B.王继先权势可以跟秦桧相比,家富比王室,连子弟们都做了朝官、总军务,亲戚党羽盘踞要害部门。
C.金兵将要南侵,刘锜请求加强战备,王继先却要求杀掉一两个主战将领跟金人媾和,宋高宗没有答应。
D.侍御史杜莘老历数王继先十大罪状,王继先恃宠作恶的时候,高宗也知道他的不法行为,最后顺应舆论,弃用王继先。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继先用事,中外切齿,乃阳乞致仕,以避人言。
(2)籍其赀以千万计,鬻其田园及金银,并隶御前激赏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C.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D.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的一种意思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田父”可以理解为老农。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但文中的“山东”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山的东面”的意思。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起的。“籍”是项羽的“字”。
D.“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可是司马迁的《史记》却把项羽归入帝王行列,这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敬佩和尊重。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B.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纵横
C.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王:让……做王
D.项王身亦十馀创     被:表示被动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汉追及之 乱易整,不武
B.汉军围数重 行李往来
C.与骑会为三处 吾还也
D.此项王    是寡人之过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认为自己失败不是由于战不利,而是天意所致,并且想以“必三胜之”来向世人证明这一点。
B.项王带领人马败逃时迷了路,是一位农夫欺骗了他,致使他的人马陷入沼泽之地,汉军才得以追赶上他们。
C.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为了突围,他将自己的人马编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击。项羽虽然力能扛鼎,英勇善战,但终因寡不敌众,突围失败。
D.乌江亭长劝说项羽快快渡江,再图大计;项羽认为跟随自己起事的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他无颜再见江东父兄,所以决计和汉军以死相拼。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存,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侍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矜庄,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恭安。

(选自《宋史·张存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日/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B.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C.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日/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D.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取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臣子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露,称“上封事、奏封事”。
C.致仕,指将享受的俸位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又称“致事”“致休”等。
D.谥,即谥号,古代帝妃、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褒扬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存入仕以后,积极建言。宋仁宗亲政后,停止了让百官转对的制度,张存积极建言,请求恢复它,可惜皇上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B.张存善于明察,思维缜密。黄德和诬陷刘平,张存明察是黄德和引兵后退,以致打了败仗,朝廷采纳了张存的意见,刘平得到昭雪。
C.张存洞察情势,见识超群。元昊想要归附朝廷,大臣们坚持讨伐元昊。张存认为他既有悔过之心,在当前情势下,应当笼络控制他。
D.张存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为母亲转调泽州,他照顾本宗的亲属,不让一个人没有安身之处。他平时在家也严肃庄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
(2)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衮,京兆人也。父无为,三原县丞,以衮累赠仆射。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知制诰。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时朝廷多事,西北边虏,连为寇盗。衮累上章陈其利害,代宗甚顾遇之,加集贤院学士。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与杨绾同掌枢务,代宗尤信重绾。绾弘通多可,衮颇务苛细,求清俭之称,与绾之道不同。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然太子洗马,实司经局长官,文学为之贰。其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无几,杨绾卒,衮独当政。故事,每日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衮特请罢之,迄今便为故事。又将故让堂厨,同列以为不可而止。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既惩元载为政时公道梗涩,贿赂朋党大行,不以财势者无因入仕,衮一切杜绝之。中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衮与绾志尚素异,嫉而怒之。有司议谥绾为文贞,衮微讽比部郎中苏端令驳之,毁绾过甚,端坐黜官。时既无中书侍郎,舍人崔祐甫省事,衮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得总中书省,遂管综中书胥吏、省事去就及其案牍,祐甫不能平之,累至忿竞。遂令祐甫分知吏部选事,所拟官又多驳下。建中四年正月,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旧唐书·常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B.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C.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D.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原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也是古代行政单位,隋唐均设京兆尹管理该地区。
B.贡部是主持贡举的部门,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因事临时设置的“制举”。
C.“领省事”中“领”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职务,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
D.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人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衮出身不高,后来历任要职。他父亲只是县丞,他凭借科举走上仕途,前后担任多个官职,最终位居宰相。
B.常衮关注边疆,严守科举公正。他陈述边疆利害的奏章受到皇帝重视,在科举选拔中严拒权贵亲属请托。
C.常衮务求清廉,为政不讲私情。他在处理政事时对各方面要求严格且琐碎,相比之下,杨绾则宽宏通达。
D.常衮心胸狭窄,有时做事武断。他即使在杨绾死后也一直对其心存怨恨,在选官任人上比较武断,违背常情。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
(2)中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