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兴宗年十岁失父,哀毁有异凡童。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轨;廓亡而馆宇未立,轨罢长沙郡还,送钱五十万以补宅直。兴宗白母曰:“一家由来丰俭必共,今日宅价不宜受也。”母悦而从焉。轨有愧色,谓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岁小儿。”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
②世祖践阼,迁侍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由是失旨。竟陵王诞据广陵城为逆,事平,兴宗奉旨慰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广陵,躬自收殡,致丧还豫章旧墓。上闻之,甚不悦。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上知尤怒。时上方盛淫宴,虐侮群臣,唯兴宗以方直见惮,不被侵媟
③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兴宗出谓亲故曰:“鲁昭在戚而有嘉容,终之以衅结大臣,昭子请死。国家之祸,其在此乎。”顷之,太宗定大事。是夜,废帝横尸在太医阁口。
④初,吴兴丘珍孙言论常侵兴宗。珍孙子景先,人才甚美,兴宗与之周旋。及景先为鄱阳郡,值晋安王刘子勋为逆,转在竟陵,为吴喜所杀。母老女稚,流离夏口。兴宗至郢州,亲自临哭,致其丧柩家累,令得东还。
⑤在任三年,迁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加 散骑常侍,寻领兵置佐,加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
⑥后都督会会稽军事。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兴宗皆以法绳之。三吴旧有乡谢礼,久不复修,兴宗行之,礼仪甚整。
⑦泰豫元年,薨,时年五十八。
【注】①蔡兴宗,南朝刘宋名臣。其父蔡廓、伯父蔡轨。②春秋时期鲁昭公在父丧期间面带喜悦,不知悲戚,最终被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   (2)兴宗皆以法绳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由是失旨(   )
A.美好 B.命令 C.心意 D.意义
(2)兴宗与之周旋(   )
A.应酬 B.对抗 C.追逐 D.交际
【小题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B.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C.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D.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
【小题5】第①段中蔡轨有“惭色”的根本原因是(   )
A.作为长辈,未照顾好孤儿寡母。B.拿了五十万钱补偿建房资金。
C.年龄大,见识少,比不上兴宗。D.没能有丰与共的家族意识。
【小题6】从②——⑤段看,蔡兴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7 10:0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嘿,通“默” ②敖:嘲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五岁能诗,宁靖王召见,命名元徵。巡抚韩雍器之曰“人瑞也”,乃易元祯。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宪宗嗣位,疏请行三年丧,不省。其年五月,疏陈三事:“一,勤讲学。讲官,令大臣公举刚明正大之人,不拘官职大小。一,公听政。天下章奏,命诸臣详议面陈可否,陛下亲临决其是非。暇则召五品以下官,随意问以时事得失利病,令下情得以毕达。一,广用贤。中外群臣,有刚正敢言者,举为台谏,不必论其言貌、官职、出身。”疏入,以言多室碍难行,寝之。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阅二十年,中外交荐,皆不赴。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进左赞善。上言:“人君不以行王道为心,非大有为之主也。陛下毓德青宫,已负大有为之望。迩者颇崇异端,嬖近习,以蛊此心;殖货利,耽玩好,以荒此心;开幸门,塞言路,以昧此心,则不能大有为矣。愿定圣志,一圣学,广圣智。”疏反复累万言,帝颇纳之。《实录》成,迁南京侍讲学士,以养母归。久之,召为《会典》副总裁。至则进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帝甚倾向。元祯体清㿑,长不逾中人,帝特设低几听之。数月,以母忧去。服阕,迁南京太常卿。已,修《通鉴纂要》,复召为副总裁。以故官兼学士,改掌詹事府。帝晚年德益进。元祯因请讲筵增讲《太极图》《通书》诸书。帝亟取观之,喜曰:“天生斯人,以开朕也。”欲大用之,未几晏驾。武宗立,擢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东阁,专典诰敕。元祯素有盛誉。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元祯七疏乞休,刘健力保持之。健去,元祯亦卒。天启初,追谧文裕。

(节选自《明史·张元祯传》)

(注释)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B.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娜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C.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D.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又可以称为庶常,通常由科举考试中有潜质的进士担任,是皇帝的近臣。
B.学士,即文学侍从之臣,既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又是一种荣誉称号。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母亲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追谥,古代帝王、大臣、百姓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元祯直言劝谏,恪尽臣子之责。他劝谏宪宗广用贤才,从朝廷内外大臣中选拔刚正不阿又敢于直言的人担任台谏,而不必考虑其官职、出身等。
B.张元祯身为人子,奉行传统孝道、他编募完成《宪宗实录》后,升任南京侍讲学士,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而回家;后母亲去世,他又离职守丧。
C.张元祯推崇王道,主张广增圣智,他劝谏孝宗不要推崇异端、宠幸身边亲信,不要耽乐于玩好,不要堵塞言路,希望孝宗坚定圣志,进言多被采纳。
D.张元被担任讲官,颇受皇帝信赖,他担任御前讲官,因体貌清瘪,身材矮小,孝宗特意给他准备矮小的桌椅,他推荐书目,皇帝立刻找来阅读。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暇则召五品以下官,随意问以时事得失利病,令下情得以毕达。
(2)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种师道字彝叔。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两郡。议役法忤蔡京,迁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诬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以武功大夫知怀德军。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彦坚无以对。
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揖而已。召诣阙,徽宗访以西夏边事,对曰:“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妄动生事,非计也。”贯议徙内郡弓箭手实边,而指为新边所募。帝复访之,对曰:“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帝善其言,赐袭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
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城,敌至,坚壁葫芦河。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阴遣偏将曲充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卒城而还。
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官军小怠,列校有据胡床自休者,立斩之,尸于军门。令曰:“今日城不下,视此。”众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溃,时兵至才八日。帝得捷书喜,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完颜氏兴兵叛辽,贯谋因之伐燕地。师道谏曰:“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贯不听。既次白沟。辽使来请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贯不能对,师道复谏宜许之,又不听,密劾其助贼,责为右卫将军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延庆败绩于卢沟,帝思其言,起为宪州刺史、知环州。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帝,以为宜授师道兵柄。上曰:“种师道老矣,难用。”翰见师道于殿门外,师道不语,曰:“国家有,公勿以书生之故不肯谈。”师道始言:“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翰叹其言,复上奏谓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于是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
金师退,师道请屯兵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朝论以大敌退,不宜劳师以示弱,格不用。既而种师中战死,姚古败,朝廷震悚,召师道还。太原陷,又使巡边。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大臣以为怯,复召还。既至,病不能见。十月,卒,年七十六。帝临奠,哭之恸,赠开府仪同三司。(《宋史》)
【小题1】下列各句加横线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人焦彦坚欲得故地本来
B.无乃不可乎恐怕
C.国家有危难之事
D.朝论以大敌退刚、才
【小题2】(小题2)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B.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C.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D.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种师道颇有领军才干,但是年轻之时,被列入朋党名册,弃置十年,并非因其诋毁先烈,而是因议论朝政违背了蔡京的心意。
B.童贯抽调内郡的弓箭手到边境来扩充军力,皇帝向种师道咨询此事,种师道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边境郡县带来滋扰。
C.种师道提议占据要道,截断金兵的粮道,以逸待劳击败金兵。许瀚把师道的意见上报,认为其人可用,朝廷于是授予种师道兵权。
D.金兵退却后,种师道提议在要地屯兵,但是被朝廷驳回,不久后,种师中和姚古两路大军战败,朝廷惊动,才又启用种师道。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
②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珏,字君玉,陇西凤州人。年十八,从军钓鱼山,以战功累官中军都统制,人号为“四川虓将”。
宝祐末,大兵攻蜀,破吉平隘,拔长宁。顺庆、广安诸郡,破竹而下。明年,合诸道兵围合州,凡攻城之具无不精备。珏与王坚协力战守,攻之九月不能下。珏魁雄有谋,善用兵,出奇设伏,算无遗策。其治合州,士卒必练,器械必精,御部曲有法,虽奴隶有功必优赏之,有过虽至亲必罚不贷,故人人用命
自全汝楫失大良平,大兵筑虎相山,驻兵两城,时出攻梁山、忠、万、开、达,民不得耕,兵不得解甲卧,每,竭数郡兵护送,死战两城之下始克入。咸淳二年十二月,珏遣其将史炤、王立以死士五十斧西门入,大战城中,复城。
合州城壁甚固。然开、庆受兵,民凋弊甚,珏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未再,公私兼足。十年,加宁江军承宣使。德祐元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征其兵入卫,蜀道断,不得达。已而泸、叙、长宁、富顺、开、达、巴、渠诸郡不一月皆下,合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自秋徂冬,援绝粮尽,珏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二年二月,遣张万以巨舰载精兵,断内水桥,入重庆。六月,遣赵安破神臂门,执梅应春杀,复泸州。重庆兵渐解去,围泸州。十二月,赵定应迎珏入重庆为制置。
大兵会重庆,驻佛图关。遣泸州降将李从招降,珏不从。至元十五年二月,大兵破绍庆府,守将鲜龙。珏率兵出薰风门,大将也速儿战扶桑坝,诸将从其后合击之,珏兵大溃。城中粮尽,赵安以书说珏降,不听。安乃与帐下韩忠显夜开镇西门降。珏率兵巷战不支,归索鸩饮,左右匿鸩,乃小舟载妻子东走涪。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明日,万户铁木儿追及于涪,执之送京师。
珏至安西赵老庵,其友谓之曰:“公尽忠一世,以报所,今至此,纵得不死,亦何以哉?”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从者焚其骨,以瓦缶葬之死所。
(选自《宋史·张珏传》有删改)
【注】①大兵:元兵。②部曲:指军队。③渠:渠州,今四川渠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渠,竭数郡兵护送     饷:食物、给养
B.内教民垦田积粟,未再   期:满一周年
C.守将鲜龙 执:捉住、抓住
D.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 自经:上吊自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兵不得解甲卧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B.执梅应春杀 屈平疾王听不聪也
C.大将也速儿战扶桑坝  失其所,不知
D.乃小舟载妻子东走涪  怀王不知忠臣之分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B.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C.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D.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军大举入侵,诸郡相继沦陷,合州被重重包围;张珏操练士兵,整治器械,在军中赏罚分明。
B.开州、庆州遭受敌军袭扰,张珏就派军队护耕,并指导百姓农业生产,官府和百姓都有了充裕的粮食储备。
C.重庆被围,几成孤城。张珏收复泸州,解了重庆之围;与敌大战扶桑坝,城破后亲率兵巷战。
D.张珏十八岁从军,为国家出生入死。大厦将倾而独木难支;因部将开城投降,张珏被俘身亡,令人扼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遗庶僚非法。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时进士无为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龅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 ①苞苴:贿赂。②夤(yín)缘:攀附权贵。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鑨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