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
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與,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
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B.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C.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D.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以此推之,司马光去世时官位高且享有爵位。
B.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其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
C.右,古时就官位而言,左比右要高;就座位而言,左比右要卑,如“虚左以待”。
D.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安世谨遵师教,也能反躬自省。在吴守礼将要查办贪官司户之时,刘安世遵照司马光“不妄语”的教诲没有揭发,事后为自己的不诚实而自责。
B.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的任用官员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C.刘安世痛斥奸人,嘴下毫不留情。他指责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贪天之功,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们将他们称为“四凶”。
D.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平日在家也无倦怠之态,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5 04:0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燧传
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燧不能 堪:忍受
B.非身斯世之道也 周:普遍、全面
C.辞无美 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之  少:轻视
【小题2】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  )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B.②③⑤C.③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

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C.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D.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让他谋划重要事务,即使朝廷大臣弹劾他私自改动诏书,也不予追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2)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B.以示美人及左右   舍相如广成
C.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相如去
D.璧有瑕,指示王   臣就汤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陵,字孝穆,东海郏人也。八岁能属文,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收大惭。及侯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陵累求复命,终拘留不遣。
绍泰六年,除散骑常侍。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兵鲍僧叡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勒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高宗慕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朕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日:“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逐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岁谨日章。陵性清简,无所营树,禄体与亲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户送米至于水次,陵亲戚有贫量者,皆今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其周给如此。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逐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选自《陈书·徐陵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保量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B.及候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C.及侯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D.及侯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文中表示兼任官职,与其用法类似的词语还有“领”;“除”“拜“也可以表示授予官职。
B.纂历,文中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朕,秦以前人们不论尊卑,都可自称“朕”,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D.食建昌邑,指依靠建昌封邑租税生活,食邑是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陵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徐陵广涉史籍,颇有口才;他奉命出使北魏时,宴席上受到魏收的嘲讽,结果徐陵反过来嘲弄了魏收,让魏收羞愧难当。
B.徐陵不畏强权,积极谏言。安城王依仗皇帝弟弟的身份,阻塞诉讼,大臣不敢言说,徐陵带领御史台官员对其进行弹劾,罢免了他的侍中、中书监等职。
C.徐陵力排众议,坚持己见。高宗决定北伐,让大臣推荐元帅,朝臣共同签名推举中权将军淳于量,徐陵力排众议,坚持推荐吴明彻。
D.徐陵举荐有功,受到称赞。徐陵举荐吴明彻与裴忌后,皇帝诏令吴明彻为大都督,裴忌监军事,攻取了数十州。后来高宗摆设酒宴时,举杯称赞徐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
(2)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成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曰:“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濬为益州刺史, 濬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勤封美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溶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溶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溶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汉代二千石为中央政府机构列卿及州郡牧守等。另有中二千石、比二千石、真二千石。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之。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后成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为传说中我国最早的书籍。“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高辛、唐、虞之书。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如“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D.“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志向远大。他曾在盖房时,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以备容下长戟幡旗的仪仗,受到众人的嘲笑。
B.王濬严明法令。王濬任巴郡太守时,因张弘杀害益州刺史皇甫晏,被调任广汉太守。他将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C.王濬工作得力。武帝谋划讨伐吴时,他受命造连舫大船,巨船周围以木栅为城墙,竖起高台,开通向四方的大门,船上可以骑马往来。
D.王濬敢于进谏。武帝谋划伐吴之事时,朝廷百官都劝皇帝不要讨伐吴国,王濬力排众议,上疏皇帝分析利弊得失,力主伐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