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B.以示美人及左右   舍相如广成
C.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相如去
D.璧有瑕,指示王   臣就汤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6 11:37: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有制袭之曰:“以卿历职著称,故授此官,既美化远闻,实副朝寄,令赐卿杂采六十段,并瑞锦等物,以彰善政也。”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方庆又举:“令杖‘期丧大功未葬,不预朝贺;朱终丧,不预宴会。’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伏望中明令式,更禁断。”从之。方庆渐以老疾,乞从闲逸,乃授麟台监修国史。及中宗立为东宫,方庆兼检校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小题1】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B.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C.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D.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小题2】对文中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淳”,是皇帝的年号,用年号来纪年起源于仪武帝时,此后,新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联”,在先秦时代,不分尊单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为“联”;秦灭六国之后,“联”成为皇帝的专称。
C.“期丧”,即“期限”,指为期一年的丧服,“大功”服孝期九个月,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制定孝服轻重。.
D.“溢”,即“谥号”,是对已故帝、妃、诸侯,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之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方庆政绩显赫,他在广州都督任上,清肃境内,当时的人认为自唐以来没有政绩能超过王方庆的地方官员。
B.王方庆据理力争,在将军人城是否应有军乐问题上援引“晋穆帝纳后在康帝忌月”的事例说服武后准奏军乐。
C.王方庆主张严明法令。他任广州都督时依法制裁当地放纵残暴的首领,还建议禁止不遵礼法、有失风化的行为。
D.王方庆得到两朝皇帝垂爱,武则天时他因为政绩突出得到褒奖和赏赐;中宗即位后,他又被追赠为史部尚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2)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伏望中明令式,更禁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嫠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毅,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司空是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木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为三公之一,后称“司空”。
C.累绁即“缧绁”。“缧”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绁”是牵牲畜的绳索,在文中二词连用,借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比如假、权、署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自己死前告诫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孙氏家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管理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其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强调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做代理宰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猪仔羊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达观而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公讳启圣,字熙止,性豪荡。冠,以诸生游通州,竟得知州事。既至,立杖土豪杀之,寻弃官去。归而游于萧山之郊。有二健卒,佩刀驱二女行, 一老翁随哭之,则其父也。公阳呼二卒与之语,且劝以稍与翁金,卒许诺。公出不意夺其刀,连毙二卒,谓老翁曰:“速以而女去!”康熙二年,知香山县。甫下车,澳门贼霍侣成猖甚,督抚不能制,公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以缚之,澳门始平。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公夜见平南王尚可喜而诉之,可喜上疏言其枉, 督抚皆以是自杀 而公亦罢官。 客粤中,且无以为生。时年五十,见者多叹其拓落,而公之志浩然。 
时和硕康亲王讨精忠, 自浙江入,公向与王有旧,乃令其子仪募兵,帅之赴王,请自效。王喜,即令公从征。击枫桥贼,破之。王即军中迁公温处分巡道金事,驻吹台,益募兵,自为一军,破石塘,夺杨梅冈。精忠之骁将曾养性至温州,公使仪逆击,大破之。精忠已夺仙霞关,公为前锋,乃遣人说之曰:“郑氏害日深,何不来归于天子以求生,而反为郑禽乎?”精忠狐疑,公单骑至其营说之。精忠享公,其宾客皆列侍,公饮啖醉饱,指画伉爽。享罢,长辑径出,曰:“王自裁之!”精忠曰:“是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遂降。论功即以公为福建布政司,仍从征,进剿郑氏。
后公用密计授施烺下台湾,七日破之,诏封烺为靖海候,而公自陈无功,故赏亦不及。是年,公疽发背薨,归葬于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以诸生游通州 甫:刚刚
B.精忠公   享:宴请
C.又以缚之   兵:兵器
D.是李抱真之流 殆:大概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B.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C.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D.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启圣智勇双全。姚启圣路遇抢劫民女的士兵,用计夺刀,杀死士兵,救下民女;后又用计生擒连督抚都不能制服的贼人。
B.姚启圣勇于担当。姚启圣在做知州时,杀死当地土豪:主动参与讨耿的行动,多次率領招募的军队打败耿精忠的队伍。
C.姚启圣仕途坎坷。姚启圣五十尚落拓无功,此后追随亲王征战,在帮助施烺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因为无功, 没有得到赏赐。
D.姚启圣豪放不羁。姚启圣做官不久,即辞官;被罢官以后,仍保持浩然之志;独自深入耿军劝降,谈笑自若,慷慨陈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阳呼二卒与之语,且劝以稍与翁金,卒许诺。
(2)郑氏害日深,何不来归于天子以求生,而反为郑禽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东汉时太学大发展。明以后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C.除,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任命,授职。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所居。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鼎忠君爱国。他反对割地求和。徽、钦二帝被迫北行后,金人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等人拒绝书写发表己见的文书,躲进太学。
B.赵鼎为人正直。在得知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手下将领后,他向皇上讲述了王德专权杀人的事,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并直接对王德进行了审讯。
C.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多被采纳实施。皇上不顾别人反对,将他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D.赵鼎在吉阳时,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元王交,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汉六年,立交为楚王。既至楚,以穆、白、申为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文帝时,申公始为诗传,元王亦次之诗传。元王,郢客嗣,是为夷王。薨,子戊嗣。景帝即位,封元王宠子富为休侯。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常为设醴。及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称疾卧。申、白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申,白独留。
王戊稍淫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惧,乃与母太夫人奔京。景帝三年,戊起兵应吴反。汉绝吴楚粮道,吴王走,戊自杀。
既平吴楚,富等皆坐免侯,后闻其数谏,乃更封为红侯。富子辟彊,亦好读诗,清静少欲,辟彊子德,修黄老术,有智略。昭帝时,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岁余,与立宣帝。
宣帝五凤元年,德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会薨,大鸿胪奏德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曰:“赐谥缪侯,为置嗣。”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B.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 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C.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D.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如岳飞字鹏举,王绩字无功;古代对人称字,表尊重。
B.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中国古代等级森严,阶层不同,死的说法各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黄老,黄帝和老子,传说为黄老之学的创始人;黄老之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各家观点,融汇而成的学说体系,又称黄老思想。
D.制,是圣旨的一种,内容与当朝典章制度有关;圣旨因不同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元王不仅本人“好书”,学《诗》并为之作注,还注重文化传家,送儿子刘郢客去自己老师那里完成《诗》的学习,其后代有很多读书人。
B.刘富受父亲影响,也学习《诗》;楚元王宠爱他,估计也与此有关。他的后代受老子思想影响较大,清静少欲,知足畏满,但刘向是例外。
C.刘德曾与其他官员共同掌管盖长公主一案,公主的孙子在路上拦住刘德,为自己的祖母申辩,刘德则反复责备公主,说她生活起居不成体统。
D.穆生是楚元王的同学,曾作楚中大夫,他受到元王和刘戊的优待,后来刘戊取消了这一优待,穆生接受不了,先称病不出,后来干脆离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休侯使人谏,王曰:“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2)德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