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燧传
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燧不能 堪:忍受
B.非身斯世之道也 周:普遍、全面
C.辞无美 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之  少:轻视
【小题2】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  )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B.②③⑤C.③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1 12: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逢吉为相,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拟状至内庭,绅多所臧否。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会御史中丞缺,逢吉荐绅清直,宜居风宪①之地。上以中丞亦次对官,不疑而可之。
初,穆宗既留李绅,李逢吉愈忌之.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者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及敬宗即位,逢吉与其党快绅失势,又恐上复用之,日夜谋议,思所以害绅者。逄吉乃令王守澄言于上曰:“陛下所以为储贰②,臣备知之,皆逢吉之力也。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继上章言之。上时年十六,疑未信。会逢吉亦直奏言绅不利无占请加贬谪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二月癸未,贬绅为端州司马。逢吉乃帅百官表贺,右拾遗内供奉昊思独不贺。逢吉怒,以思为吐蕃告哀使。丙戌,贬翰林学士庞严为信州刺史,蒋防为汀州刺史。严与防皆绅所引也。
张又新等犹忌钟,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朝臣莫敢言,独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上疏,指述:“绅为逢吉之党所谗,人情叹骇。绅蒙先朝奖用,借使有罪,犹宜容假,以成三年无改之孝,况无罪乎!”于是上稍开寤。会阅禁中文书,有穆宗所封一箧,发之,得裴度、杜元颖、李绅疏请立上为太子。上乃嗟叹,悉焚人所上谮绅书。虽未即召还,后有言者,不复听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有删节)
【注】①风宪: 风纪法度,这里代指御史。御史的职责是纠弹百官,以正风纪法度。②储贰: 即太子。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疑而可之 可: 同意
B.逢吉与其党快绅失势 快: 将要
C.与防皆绅所引也   引: 推荐
D.有穆宗所封一箧,发之 发: 打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深怨之,乃诣逢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且以语于众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C.扬之于士大夫间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绅为逢吉之党所谗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绅遭受构陷迫害的一组是
①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②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
③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④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
⑤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继上章言之
⑥以思为吐番告哀使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会逢吉亦有奏言/绅不利于上/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
B.会逢吉亦有奏/ 言绅不利于上/ 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 问然后从之
C.会逢吉亦有奏言/绅不利于上/ 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 问然后从之
D.会逢吉亦有奏/ 言绅不利于上/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逢吉身为宰相,交结党羽,排斥异己。李绅因为经常批评他,成为了他的重点迫害对象。
B.李逢吉等人为打击李绅多次造谣诬陷,使李绅既在士大夫中受到孤立,又失去了敬宗皇帝的信任。
C.李逢吉对敬宗说,李绅等人当年曾上书拥戴其他王子,敬宗后来在穆宗所留文书中发现了真相。
D.在李逢吉一伙弄权害人时,大部分官员随波逐流,但也有书处厚等人仗义执言,绝不趋炎附势。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2) 及从父替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
(3) 张又新等犹忌绅,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 物: 财物
C.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骞使西域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时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1)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2)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田。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注释:扜弥:我国古代西域国名。古址在今新疆于田县。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中国   注:流入,灌入
B.道必匈奴中    更:经过,经历
C.其俗土著,耕田,稻麦   田:种植
D.殊无胡之心    报:报答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②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③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    ④然骞持汉节不失    
⑤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   ⑥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帮助张骞,主要是看中汉朝的财物;张骞为取得大宛的支持,也作以相应的许诺。
B.先前匈奴降者都说月氏人时常仇恨匈奴,却无人与他们共击匈奴,当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这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缘由。
C.张骞由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和信任,因而成为中、西(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
D.本文记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历尽艰险,两次被匈奴单于扣留,最终与胡妻及堂邑父都死在塞外,尸体被运回大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定,字资深,扬州人。登进士第,为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孙觉荐之,召至京师,谒谏官李常,常问曰:“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何如?”定曰:“民便之,无不喜者。”常曰:“举朝方共争是事,君勿为此言。”定即往白安石,且曰:“定但知据实以言,不知京师乃不许。”安石大喜,谓曰:“君且得见,盍为上道之。”立荐对。神宗问青苗事,其对如曩言。
御史陈荐疏:“定顷为泾县主簿,闻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诏下江东、淮、浙转运使问状,奏云:“定尝以父年老,求归侍养,不云持所生母服。”定自辩言,实不知为仇所生,故疑不敢服,而以侍养解官。曾公亮谓定当追行服,安石力主之,改为崇政殿说书。御史林旦、薛昌朝言,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劝讲之地,并论安石,章六七上,安石又白罢两人,定亦不自安,蕲解职。八年,加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元丰初,为御史中丞。劾苏轼《湖州谢上表》,擿其语以为侮慢。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请复六案纠察之职,并诸路监司皆得钩考,从之。彗出东方,求直言,太史谓有兵变,帝命宦者视卫士饮食。定言一饭不足市恩,适起小人之心,乃止。或议废明堂祀,帝以访定。定曰:“三岁一郊或明堂,祖宗以来,未之有改。谁为此言,愿治其妄。”帝曰:“听卿言足矣。”迁翰林学士。坐论府界养马事失实,罢知河阳,留守南京,召为户部侍郎。哲宗立,以龙图阁学士知青州,移江宁府。言者争暴其前过,又谪居滁州。元祐二年,卒。
定于宗族有恩,分财振赡,家无余赀。得任子,先及兄息。死之日,诸子皆布衣。徒以附王安石骤得美官,又陷苏轼于罪,是以公论恶之,而不孝之名遂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B.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C.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D.因论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交通戚里/逮赴台狱穷治/当会赦/论不已/窜之黄州/方定自鞫轼狱/势不可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为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行服指穿丧服居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己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
C.明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为道家的礼制建筑典范,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
D.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文中指李定的儿子们在他去世时都是普通百姓的身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定初入京师,敢于据实言事。在他人的举荐下,他被召至京城,在谏官的提醒下,依然在王安石甚至在皇上面前如实回答百姓们对青苗法的看法。
B.李定对亲不孝,常怀不安之心。他曾因为庶母守孝之事遭受朝臣奏报,因不安而请求辞职,而此事发生八年后又被授予集贤殿修撰、知明州之职。
C.李定效忠朝廷,得到皇上信任,他上书请求恢复六案纠察职务并扩大其权利,他主张坚持依照祖亲之法举行名堂祭祀,这些都获得了皇上的认可。
D.李定舍己利人,亦有不义之举。他常将家财赈济同族之人,受到任子为官赏赐时,却先安排了兄长的孩子;他也曾依附权贵而升迁,构陷苏轼而受人嫌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御史陈荐疏:“定顷为泾县主簿,闻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
(2) 定言一饭不足市恩,适起小人之心,乃止。或议废明堂祀,帝以访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