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王安石见其《诗义》,补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既而恶之。
神宗用汝砺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振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元祐二年,召为起居舍人。时相问新旧之政,对曰:“政无彼此,一于是而已。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逾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会知汉阳军吴处厚得蔡确安州诗上之,傅会解释,以为怨谤。谏官交章请治之,又造为危言,欲置之法。汝砺曰:“此罗织之渐也。”数以白执政,不能救,遂上疏论列,不听。谏官指汝砺为朋党,及确贬新州,又须汝砺草词,遂落职知徐州。初,汝砺在台时,论吕嘉问事,与确异趣,徙外十年,确为有力。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有狱当贷,执政以特旨杀之,汝砺持不下。执政怒,罚其属。汝砺言:“制书有不便,许奏论,法也。属又何罪?”遂自劾请去,章四上。诏免属罚,徙汝砺礼部,真拜吏部侍郎。
哲宗躬听断,修熙宁、元丰政事,人皆争献所闻,汝砺独无建白。或问之,答曰:“在前日则无敢言,于今则人人能言之矣。”
进权吏部尚书。言者谓尝附会刘挚,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行,章数上,又降待制、知江州。至郡数月而病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彭汝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B.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C.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D.及王中正与李宪主西师/汝砺言不当以兵付/中人因及汉唐祸乱之事/神宗不怿/语折之/汝砺拱立不动/伺间/复言神宗/为改容/在廷者皆叹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负责审核刑狱案件,主官称卿,下设少卿、丞及其他官员。
B.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物,品秩高而权限广。
C.朋党指为私利而互相勾结,后专指排斥异己的结党宗派,古代官场常发生朋党之争。
D.尚即执掌之意,尚书亦称掌书,因为事务繁杂,后设立分部掌管政务,长官为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汝砺勇于进谏,敢于直言。他任监察御史期间,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竟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以史极谏,朝野叹服。
B.彭汝砺公正无私,不计前嫌。他在御史台时虽然与蔡确观点不同,但是在蔡确被人罗织罪名时极力出手相救,以致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
C.彭汝砺立场坚定,坚持己见。他对新旧之政有着自己的见解,认为新旧之政没有彼此之分,只要对就可以,是朝廷难得的态度超脱、不偏不倚之臣。
D.彭汝砺依法行事,不畏强权,执政大臣奉旨准备处死犯人,他根据刑律坚持从宽处理,以致牵累下属受罚,他因此四次弹劾上司,为下属讨回公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病,未见其可。
(2)后治嘉问它狱,以不阿执政,坐夺二官。至是,又为确得罪,人以此益贤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2: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独有功数犯颜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时博州刺史琅邪王冲,责息钱于贵乡,遣家奴督敛,与尉颜余庆相闻知,奴自市弓矢还。会冲坐逆诛,魏州人告余庆豫冲谋后令俊臣鞫治,以反状闻。有司议:“余庆更永昌赦,法流。”侍御史魏元忠谓:“余庆为冲督偿、通书,合谋明甚,非曰支党,请殊死,其家。”诏可。有功曰:“永昌赦令:‘为首与虺贞同恶,魁首已伏诛,支党未发者原之。’《书》曰:‘歼厥渠魁’,律以‘造意为首’,寻赦已伏语,则魁首无遗。余庆赦后被言,是谓支党。今以支为首,是以生入死。赦而复罪,不如勿赦;生而复杀,不如勿生。窃谓朝廷不当尔。”后怒曰:“何谓魁首?”答曰:“魁者,大帅;首者,元谋。”后曰:“余庆安得不为魁首?”答曰:“若魁首者虺贞是已。既已伏诛,余庆今方论罪,非支党何?”后意解,乃曰:“公更思之。”遂免死。当此时,左右及卫仗在廷陛者数百人,皆缩项不敢息,而有功气定言详,閨然不桡。

②初,鹿城主簿潘好礼慕有功为人,论之曰:“昔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人,今有功断,亦天下无冤人。然释之当汉文帝时,中外无事,守法而已。有功居革命之际,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滨殆者数矣。此其贤于释之明甚。”或称有功仁恕过汉于、张。起居舍人卢若虚曰:“徐公当雷霆之震,而能全仁恕,虽千载未见其比。”

(注释)①后:武则天。②冲:李冲,后文虺贞的儿子。③虺贞:即李贞,越王李贞举兵反武则天,其一族李姓被武则天改为虺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独有功数犯颜争直 (2)今有功断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法流(   )
A.应当 B.判罪 C.处在 D.适合
(2)其家(   )
A.书册 B.登记 C.抄没 D.杂乱
【小题3】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滨殆者/数矣
B.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滨殆者数矣
C.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滨殆者数矣
D.周兴、来俊臣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滨/殆者数矣
【小题4】把第①段划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会冲坐逆诛,魏州人告余庆豫冲谋,后令俊臣鞫治,以反状闻
【小题5】根据第①段,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徐有功的主要品质:__________。
【小题6】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本中字居仁,元祐宰相公著之曾孙、好问之子。幼而敏悟,公著奇爱之。公著薨,宣仁太后及哲宗临奠,诸童稚立庭下,宣仁独进本中,摩其头曰:“孝于亲,忠于君,儿勉焉。”

绍兴六年,召赴行在,特赐进士出身。监阶州草场苗亘以赃败,有诏从,本中奏:“近岁官吏犯赃,多至黥籍,然四方之远,或有枉滥,何由尽知? 异时察其非,虽欲抆拭,其可得乎?愿酌处常罚,毋令奸臣得以藉口于后世。”从之。

七年,上幸建康,本中奏曰:“当今之计,必先为恢复事业,求人才,恤民隐,讲明法度,详审州政,开直言之路,俾人人得以尽情。然后练兵谋帅,增师上流,固守淮甸,使江南先有不可动之势。伺彼有衅,一举可克。若徒有恢复之志,而无其策,邦本未强,恐生他患。今江南、两浙科须日繁,闾里告病,倘有水早乏绝,奸宄窃发,未审朝廷何以待之?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又奏:“江左形势如九江、鄂渚、荆南诸路,当宿重兵,临以重臣。吴时谓西陵、建平,国之藩表,愿精择守帅,以待缓急,则江南自守之计备矣。”

内待郑谌落致仕,得兵官。本中言:“陛下进临江浒,将以有为,今贤士大夫未能显用,岩穴曲隐未能招致,乃起谌以统兵之任,何邪?”命遂止。

八年,金使通和,有司议行人之供,本中言:“使人之来,正当示以俭约,客馆刍粟若务充悦,适启戎心。且成败大计,初不在此,在吾治政得失,兵财强弱,愿诏有司令无乏可也。

(选自《宋史・吕本中传》),有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B.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C.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D.近者臣庶劝兴师问罪者/不可胜数/观其辞固甚顺考/其实不可行/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济/则脱身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并涂墨,使其永不褪色
B.致仕指官员犯罪被罢官,古人还常用乞身、请老等表达此意。
C.客馆是指古代招待宾客的馆舍,亦指旅店。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公著去世时,宣仁太后及哲宗亲自前往吊丧,众多孩童立于庭下,宣仁太后唯独让吕本中进见,并对其寄予厚望,这侧面体现了他幼年聪慧。
B.吕本中认为九江、鄂渚、荆南等地当派重臣重兵把守;西陵、建平是国家的边疆要地,希望朝廷精选守帅,这是江南自守之计。
C.宋金通和时,吕本中认为对金国使者的供给应该俭约,否则恰会引发敌人的侵犯之心。他希望诏令有关部门只要供应不缺乏就可以了。
D.皇帝任命郑谌掌管军队,吕本中认为当前贤士大夫没有得到重用,隐藏山林的能人没有招至,建议不让郑谌为统兵官,皇帝没有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近岁官吏犯赃,多至黥籍,然四方之远,或有枉滥,何由尽知?
(2) 然后练兵谋帅,增师上流,固守淮甸,使江南先有不可动之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温峤,字太真。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风仪秀整,美于谈论。散骑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振肃。后举秀才。属二都①倾覆,社稷绝祀。元帝初镇江左,乃以为左长史,檄告华夷,奉表劝进。后迁太子中庶子。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明帝即位,帝亲而倚之,甚为王敦所忌,因请为左司马。敦阻兵不朝,多行陵纵。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会丹杨尹缺,表补丹杨尹。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表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事平封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帝疾笃,峤与王导、郗鉴、庾亮等同受顾命。时历阳太守苏峻藏匿亡命,朝廷疑之。峤闻苏峻之征也,虑必有变,求还朝以备不虞,不听。未几而苏峻果反,遣督护王愆期、西阳太守邓岳、鄱阳内史纪瞻等率舟师赴难。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峤曰:“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辞不受。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峤初从之,后复固请侃行。侃许之,遣督护龚登率兵诣峤。及贼灭,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

(节选自《晋书·温峤传》)

(注)二都:指晋朝的洛阳、长安二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事平/封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B.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事/平封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C.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事平/封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D.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事平/封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古代君主每年要祭土神和谷神,后来“社稷”就借指国家。
B.华夷,原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后来也借指中国和外国.
C.顾命,指新帝登基后托以辅政重任的大臣,他们手握大权,甚至可以决定新帝的废立。
D.三司,在唐代之前,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是当时朝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峤为人刚正,无惧权势。面对声名威重的权贵,他虽身无功名,却毅然检举上报以匡正清明,此举使得京都之人大受震动.
B.温矫机智聪慧,颇有军事才能,无论是王敦构逆还是苏峻谋反,他都提出要提前防备,都能身先士卒,巧用计策,大败叛军。
C.温峤忠心为国,不重名利。苏峻反叛,他马上派部驰援;京师沦陷,他恸哭;太后嘉赏他,他以大敌当前,功业未建为由推辞。
D.温峤顾全大局,颇有识量。庾亮兵败而来,温峤仍敬重他,并分派兵卒给他;陶侃因己私推却责任,温峤劝说他承担救国大任。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等到他到了东宫,深受太子宠信重用,太子和他建立了平民一般不分尊卑的友情。
B.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
译文:于是伪装对他敬重,综理他府中的事务,进言献计献策,来附和他的想法.
C.峤闻苏峻之征也,虑必有变,求还朝以备不虞,不听。
译文:温峤听到了苏峻出兵了,担心会有变故,请求回朝以防不测,不能听任事态发展。
D.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
译文:今日这样危急,应以消灭贼寇为先,我未能呈献功勋而蒙受荣宠,这是从未听闻过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B.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C.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D.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广家世世受射 受射:传习射箭之术
B.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为:对、向
C.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徙:调任
D.皆惊,上山陈。 陈:军阵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的将领,曾因追逐捉拿燕太子丹而立下功劳。
B.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作战取得胜利,因为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
C.典属国公孙昆邪因为妒忌李广的才华,又讨厌李广自逞武力,请求皇上调任李广做上郡太守。
D.李广带着一百骑兵去追击匈奴的三个射雕者,亲自射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B.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日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
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
B.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
D.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做臣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2)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